在深圳南山的科技園區,35 歲的程序員陳先生結束加班回到小區,雙手拎著電腦包和外賣,走向自家單元門。距離門口還有 3 米時,腰間的手機輕輕震動,面前的王力遙感真智能鎖 S60Max 發出輕微的 “嘀” 聲,厚重的入戶門隨即自動開啟。“從掏鑰匙到開門需要 20 秒,現在全程無感,尤其是手上拿東西時太方便了。” 他指著門鎖上方的毫米波傳感器解釋,“老人小孩指紋淺,以前總擔心識別不了,現在靠近就能開,徹底解決了痛點。
這款讓陳先生贊不絕口的智能鎖,搭載的是王力安防自主研發的遙感毫米波 3.0 技術。區別于傳統指紋或密碼解鎖,該技術通過手機內置的特制 SIM 卡信號識別用戶身份,在 2-5 米范圍內實現無感通行。更關鍵的是,其核心鎖體采用 “三防分立” 設計 —— 將指紋采集、密碼識別與鎖芯控制三個系統獨立運行,即使前面板遭受暴力破壞,鎖體仍能保持鎖定狀態。2024 年國家鎖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測評顯示,王力智能鎖的防技開時間超過 360 分鐘,是國家標準(1 分鐘)的 360 倍,這項數據至今保持行業紀錄。
在永康的研發實驗室里,工程師正在對新一代智能鎖進行極端環境測試。將鎖體置于 - 40℃的低溫箱中 24 小時,再迅速升溫至 60℃,模擬南北溫差極大地區的使用場景。結果顯示,采用航空級鋁合金的鎖體外殼形變小于 0.5 毫米,內部電路板的耐溫元件確保在 - 25℃至 55℃環境下穩定運行。針對南方潮濕氣候,鎖體表面的納米涂層能有效防止水汽侵蝕,鹽霧測試時長超過 1000 小時,是普通智能鎖的 5 倍。
用戶對王力智能鎖的認可,往往始于一次 “危機時刻”。2023 年梅雨季,杭州某小區發生連環盜竊案,多戶人家的普通智能鎖被暴力破解,但安裝了王力 S60Max 的張女士家卻安然無恙。監控視頻顯示,小偷用工具破壞前面板后,鎖體立即啟動防拆報警,同時觸發雙電路冗余設計 —— 即使智能系統斷電,備用的 9V 電池仍能維持基礎鎖控功能,小偷嘗試 30 分鐘后不得不放棄。“后來才知道,王力的鎖芯是獲得‘特防鎖’認證的超 C 級圓柱體專利鎖芯,這種結構讓小偷根本找不到著力點。” 張女士回憶道。
從家庭用戶到商業場景,王力智能鎖的技術優勢正在不斷延伸。上海某高端寫字樓引入王力智能鎖作為門禁系統,除了基礎的無感通行,更看重其與樓宇智能化系統的深度聯動:員工刷臉進入電梯的同時,智能鎖已同步解鎖辦公室門,空調和燈光自動切換至工作模式。這種 “硬件 + 軟件” 的生態布局,源自王力自主研發的 “愛崗智家” 平臺,該平臺已接入華為 HiLink、海爾智家等主流智能家居系統,覆蓋全國 300 多個智慧社區。
在制造環節,王力的 “未來工廠” 實現了智能鎖生產的全流程數字化。46 萬平方米的智慧園區內,90% 的裝配工序由 ABB 機器人完成,每把鎖體的 127 個零部件都有獨立的區塊鏈追溯編碼。從原材料入庫到成品出廠,需經過 18 道質檢工序,包括 10 萬次開合測試、5000 次指紋識別疲勞測試,確保不良率控制在 0.3‰以下。這種嚴苛的品控,讓王力智能鎖在電商平臺的用戶好評率常年保持在 98% 以上,“安全可靠”“響應迅速”“服務到位” 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當被問及為何愿意為一把智能鎖支付數千元時,廣州用戶李先生指著門上的 “10 年質保” 銘牌說:“小品牌可能兩三年就消失了,王力在全國有 2 萬多個售后網點,上次鎖體出現輕微異響,師傅當天就帶著備用零件上門更換,這種保障不是錢能買到的。” 在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王力智能鎖的細節設計同樣用心:防貓眼開啟功能防止小偷通過貓眼勾開鎖舌,變聲對講功能保護獨居女性隱私,甚至連電池倉都采用磁吸式設計,更換時無需工具。
從 1997 年研發出第一代多向自動鎖,到 2024 年推出遙感毫米波 3.0 技術,王力安防用 28 年時間,完成了從 “機械鎖專家” 到 “智能安防生態構建者” 的蛻變。當清晨的陽光灑在千萬把王力智能鎖上,背后是對 “讓每個家庭享受智能安全生活” 的執著 —— 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讓科技以最自然的方式融入生活,讓回家的每一步,都充滿安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