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436萬,比2024年多了94萬,創下歷史新高。這數字大到好像把整個匈牙利的人都拉到高考這條賽道上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程度,真是前所未有的高。這里面復讀生占了快三分之一,規模差不多有500萬,是考生數量猛增的主要原因。
復讀生這么多,表面上看是考生對成績不甘心,實際上是社會上升通道變窄了。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高考被當成改變命運的重要甚至是唯一辦法。這就好比在菜市場,大家都搶那有限的打折雞蛋,都知道只有拿到“優惠券”,也就是好學歷,才有機會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越來越多人選擇反復“排隊”,去復讀。
廣西考生唐尚珺高考16次最后才考上華南師大,這事兒把這種執著體現到極致了。他就像個高考“行為藝術家”,他的經歷讓大家開始深入思考高考制度、教育的意義,還有個人追求這些問題。要是社會能給藍領體面的生活,給技術型人才足夠的尊重和不錯的收入,誰愿意一年又一年地泡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題海里呢?
家長在這場教育競爭里壓力也特別大,他們為了孩子的教育真是拼了。把學區房當成孩子未來的“船票”,在補課費上花的錢比房貸還多。可就算孩子考上本科,就業情況也不樂觀。2024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才55.5%,就算找到了工作,平均月收入也就6050元,只有4.5%的人能拿到6000以上的月薪。這投入和產出差距也太大了,以前“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在現實面前好像不那么靠譜了,現在都有“知識能讓你明白命運為啥改變不了”這種無奈的說法。
不過,在這全民都為教育焦慮的情況下,也有破局的希望,問題的關鍵可能在社會分配制度上。要是產業工人、環衛工這些職業,能和大學教授拿差不多的工資,退休金也差不多,社會上對職業的偏見和教育焦慮肯定能減輕不少。就像德國,人家職業教育體系成熟,技術工人收入高,還受社會尊重,年輕人就不會只盯著學術型高等教育,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適合自己的路。企業也得反思自己的用人標準,招聘的時候別把學歷門檻設得太高,消除用人上的泡沫,這樣學歷通脹的情況也能少點。
70、80后的家長還一門心思“雞娃”,Z世代已經有新變化了。他們不覺得進傳統的“好單位”,有個穩定的白領工作就是唯一追求,開始大膽探索新的職業領域。在B站當up主分享生活和知識,搞漢服妝造推廣傳統文化,做寵物殯葬給寵物最后的尊嚴,當劇本殺編劇創造新的娛樂體驗……這些00后用實際行動證明,人生的價值和成功的定義是多樣的,傳統教育培養“標準件”的模式,正被新時代的多元價值改變著。
對家長來說,或許該放下過度的焦慮,重新想想教育到底是為了啥。小時候背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沒說狀元就一定得是“做題家”。與其全家都陷在教育競爭的漩渦里,不如帶著孩子多關注生活,在日常里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比如說帶孩子去菜市場學學砍價,這既能讓孩子了解生活常識,還能鍛煉溝通、數學應用能力,培養財商。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在做志愿服務的過程里培養責任感和同理心。支持孩子發展興趣愛好,不管是音樂、繪畫,還是運動、編程,都可能成為他們未來出彩的地方。
當大家不再都往高考這一條道上擠的時候,那些被忽視的“小路”,說不定就是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新方向。高考“內卷”要想解決,得靠教育部門、社會各界和家長一起努力,這樣教育才能回到本來的樣子,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