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俄烏沖突迎來戲劇性轉折——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布“信守承諾,未在3天內襲擊俄羅斯領土”,并公開邀請普京15日在土耳其會面。
這場被西方媒體稱作“最不可能的和談”為何突然加速?烏克蘭為何主動向中國“交卷”,甚至將中方提議列為談判前提?
停火背后的“中國作業”
時針撥回5月10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茨等歐洲領導人齊聚基輔,宣布推動“30天全面停火”,但僅隔24小時,俄羅斯總統普京突然提議“15日在土耳其無條件重啟談判”。
正當國際社會猜測美俄角力走向時,澤連斯基卻將目光投向東方——他在12日視頻講話中明確表示:“烏克蘭已連續3天未攻擊俄境內目標,這是我們履行國際承諾的證明。”
這番表態暗藏玄機,回溯5月8日中國外交部聲明:“各方應率先停止針對民用設施的軍事行動,為和談創造基本信任。”
彼時烏克蘭軍隊正以每周3次的頻率打擊俄煉油廠,導致國際油價暴漲17%。而澤連斯基口中的“承諾”,恰恰與中方呼吁的“停火止戰”高度重合。
“中國方案”的烏克蘭答卷
這場“停火作業”的背后,是烏克蘭對華態度的180度轉變,2024年底,澤連斯基還在指責中國“偏袒俄羅斯”,但到2025年2月,他已多次公開請求中國參與戰后重建,甚至派外長向中方遞交“和平締造者”的親筆信。
這種轉變的根源,在于西方援助的“口惠而實不至”——美國承諾的4860億美元重建基金到賬不足3%,歐盟50億貸款連電網修復都不夠。
而中國的“中立斡旋”正成為破局關鍵,3月16日,中烏秘密達成“糧食換變壓器”協議:烏克蘭通過黑海通道向中國出口玉米,換取價值2.3億美元的電力設備,用于修復被俄軍摧毀的70%電網。這種“非武器化合作”既避開西方制裁紅線,又讓基輔看到“不選邊站”的實際收益。
伊斯坦布爾的“中國影子”
5月12日,澤連斯基宣布赴土耳其前夜,烏克蘭外長瑟比緊急約見中國駐烏大使馬升琨,據《參考消息》披露,烏方在此次會談中明確三點:
- 承諾暫停攻擊俄能源設施,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
- 請求中國監督黑海糧食通道安全;
- 支持將“中歐班列烏克蘭支線”納入“一帶一路”框架。
這些動作與中方立場文件中的“確保產業鏈穩定”“保障糧食外運”等條款完全對應。更微妙的是,澤連斯基特意選擇5月15日——中美關稅戰宣布停火次日——作為會談日期,被《金融時報》解讀為“向北京遞出地緣投名狀”。
普京的“臺階”與澤連斯基的“算盤”
盡管俄方堅稱“談判無需前提”,但克里姆林宮內部消息顯示,普京已默許兩個讓步:
- 暫停對敖德薩港的導彈封鎖,保障中國貨輪通行;
- 接受中方提出的“階段性停火”概念,不再堅持“去軍事化”作為談判條件。
這種轉變背后,是俄羅斯對華依賴的加深——2025年一季度,中俄貿易額突破2800億美元,俄方60%芯片、45%機床依賴中國供應。
而澤連斯基則趁機打出“中國牌”:他在14日記者會上強調,“任何和平協議都必須包含中方參與的國際監督機制”,試圖將中國從“調解人”升級為“擔保人”。
為什么說這是中國的“外交勝利”?
回看這場博弈,烏克蘭的“突擊交卷”絕非偶然,從2月呼吁“中國主持公道”,到5月落實“停火承諾”,澤連斯基每一步都在回應中方立場文件的核心訴求。
這種“以行動換支持”的策略,既折射出烏克蘭對西方信任的崩塌,也印證了中國“勸和促談”的不可替代性。
正如《人民日報》所言:“當兩大陣營還在爭論輸贏時,中國已用務實方案為和平鋪路。”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