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技術革新的齒輪開始高速運轉,
誰能率先捕捉到未來的風向?
答案或許藏在年輕一代的探索之中。
文 | 銀河紐帶
排版編輯 | Joy
在影視行業加速擁抱AI技術的當下,AIGC影像正以顛覆性的浪潮重塑著行業的創作格局與生態體系。
作為影視行業優質的人才儲備軍,大學生群體更少被傳統思維束縛,他們既想得出腦洞大開的故事,又能快速掌握最新技術,還具有敢闖敢拼的執行魄力,是AIGC影像創作的先鋒力量。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AIGC電影單元獲獎者大合照
今年上半年各大影節、影展更是大學生創作者們嶄露才華的前沿陣地。
在眾多新銳勢力中,兩位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青年導演黃豆和嚴湘寧,憑借極具個人風格的AIGC作品脫穎而出,頻繁成為聚光燈下焦點,這引發了我們的深度關注。
△ 《媽媽和我的AI爸爸》海報
△ 《骨骼之詩》海報
1997年出生的黃豆,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21級的研究生。她的創作始終貫穿著人文關懷與對科技倫理的深刻思考。
黃豆
2023年,導演黃豆推出短片《媽媽和我的AI爸爸》,試圖通過AI技術解決媽媽和爸爸之間沒有說清楚的遺憾。
該片斬獲了第十四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創新紀錄片、第二十三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ISFVF)最佳紀錄片、2024WE紀錄十佳影片、青幕計劃最佳藝術探索獎。
△ 《媽媽和我的AI爸爸》獲第十四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創新紀錄片
△《媽媽和我的AI爸爸》獲第二十三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ISFVF)最佳紀錄片
2025年,導演黃豆制作紀錄片《AI?爸爸》,將前作《媽媽和我的AI爸爸》的敘事線融入其中,并嘗試以AI技術復現已故父親影像,成為技術與情感結合的標桿之作。
該片接連獲得了2024新鮮提案·黎里真實影像大會單片最佳提案,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血影像計劃“創投單元最具潛力紀錄片”,首屆木圭青年電影展初芒計劃“新星”等多項榮譽。
△ 《AI?爸爸》獲2024新鮮提案·黎里真實影像大會單片最佳提案
△ 《AI?爸爸》獲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血影像計劃“創投單元最具潛力紀錄片”
00后嚴湘寧,作為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學生,對新技術的探索更為癡迷。
嚴湘寧
2023年他與同窗校友、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創辦“神經視覺”公司,專注于AIGC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并陸續推出了《顱內花園》《骨骼之詩》兩部實驗性 AIGC 短片。
《顱內花園》一舉拿下北京國際電影節 AIGC 單元最佳視效獎、MIT 電影黑客松 Best Creative Usage of AI Award;
《骨骼之詩》則獲得2025年北京國際電影節 AIGC 電影單元 “最佳技術獎”,并于近期入圍了釜山電視節首屆亞洲微短劇大獎。
△《骨骼之詩》獲2025年北京國際電影節AIGC電影單元 “最佳技術獎”
隨著兩位同學在專業領域的卓越奮進,他們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行業前輩的關注。
2024年3月,曾執導過豆瓣9.7分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制片人李東珅攜紀錄片《醬油是什么》,前后找到黃豆與嚴湘寧尋求合作,二人也因此項目正式熟識。
△ 黃豆(左)與嚴湘寧(右)
在三維制作上,黃豆主要負責前期內容策劃,嚴湘寧則負責后期視效呈現。
△ 紀錄片《醬油是什么》海報
前者的人文視角,恰好與后者的技術優勢形成完美互補。突破性地將CG動畫、三維重建等尖端技術融入這部紀錄片的創作,實現了AI技術在紀錄片領域的全新突破。
△ 紀錄片《醬油是什么》中的AI數字人
有了《醬油是什么》的合作默契在前,嚴湘寧在后續創作中,邀請黃豆以剪輯師的身份加入“神經視覺”團隊,并為《骨骼之詩》增添更多獨特的敘事節奏。
兩位青年導演創作風格或許各有所長,但創作路徑卻同樣緊跟著AI技術的升級不斷迭代。
本次極客電影(ID:Geekimovie)的專訪中,我們與兩位導演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了他們作品中涌現出的創新理念與技術巧思,一窺AIGC影像未來的發展趨勢,為行業與投資者提供新的靈感火花。
01 黃豆:在AI里找回遺失的情感
與許多職業創作者不同,大學生群體的創作更多源于純粹的熱愛或好奇,黃豆也不例外。
2023 年畢業時,黃豆和所有應屆生一樣站在人生路口,是堅持心中的藝術理想,還是尋找一份安穩的工作?
△ 導演黃豆
那段時間,她時常感到焦慮,并忍不住幻想:如果爸爸還在世,會支持她走哪條路呢?
黃豆的父親,因為生病沒有陪伴女兒成長。成長過程中父愛的缺失,是黃豆心中長久難以彌補的遺憾。
△ 黃豆與母親一起翻看父親的照片
2023年恰逢ChatGPT、Character AI等人工智能模型上線,對新鮮技術充滿好奇的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能不能用 AI 技術 "復活" 父親,讓父親指引自己的人生?
△ 黃豆嘗試用MetaHuman生成父親的數字形象
帶著這個念頭,黃豆開始接觸相關技術,從零開始學習各類AI工具,甚至是計算機編程,并且挨個聯系父親的親友,試圖收集他的聲音、照片以及生平故事。
然而,這個過程遠比她想象中要困難得多。
有些人不愿提及過去的傷心事,有些人提供的細節與她記憶中的父親并不相符,甚至AI生成的父親形象反復出現技術錯誤。
△ AI生成的黃豆爸爸年輕時候的照片
盡管經歷了無數次的崩潰,但對父親深深的思念和對自身情感的深度探索,還是讓黃豆選擇咬牙堅持了下來,并將整個過程制作成了一支紀錄長片,名為《AI·爸爸》。
隨著對父親生前往事愈加深入的了解,黃豆也逐漸揭開了家庭中的潛藏的秘密,比如父親為何患癌,母親為何帶著自己離開等等。
△ 黃豆采訪自己的母親
紀錄片以兩條敘事線展開,一條是黃豆從親友回憶中拼湊父親形象的“尋父之旅”,另一條是將碎片化記憶轉化為 AI 模型的“造父工程”。
在《媽媽和我的AI爸爸》片尾,母親對著AI父親說出遲到的 "對不起" 時,屏幕前的父親也用溫情的語氣回應釋懷。
那一刻,纏繞在母親心中長達20多年的心結,在AI技術的幫助下慢慢化解。
△ 黃豆母親向AI爸爸說出了埋藏心底多年的那句“對不起”
而隨著《AI·爸爸》制作的展開,黃豆心中那份缺失父愛的遺憾也得到了彌補。
在AI技術的支持下,父親將始終在線,默默守護她的成長,指引她人生的方向。
02 嚴湘寧:追著技術跑的 “興趣玩家”
和黃豆的情感驅動不同,嚴湘寧的創作更像一場技術探險,觸發點僅僅是“覺得好玩”。
2022 年,AI 繪圖工具 Stable Diffusion 剛上線,嚴湘寧就迅速上手,用它制作了自己的首部 AIGC 短片集 ——《大宋文人朋克計劃:海姆達爾樂園》。
他把宋代市民的形象巧妙地融入賽博朋克的現代工業場景中,創造出一種強烈的 “古今混搭” 視覺風格。
談及《大宋文人朋克計劃:海姆達爾樂園》呈現的中式美學,嚴湘寧坦言,這完全是因為自己對傳統國畫的熱愛,他希望通過創作 AI 作品的方式與更多傳統國畫結緣。
我認為這很有意義,搜集國畫的過程會激發我探索歷史的好奇心,從而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有觀眾看完該作品后評論道:
第一次看到這種作品,說驚艷都不為過,多少年都沒見過這么開創性的藝術了,混亂失序但井井有條,讓人沉穩又惶恐不安,實在是前衛藝術。
此后,《大宋文人朋克計劃:海姆達爾樂園》相繼入圍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和西班牙國際SOLO AI’23獎,這不僅為嚴湘寧積累了一定的業內知名度,也進一步鼓勵他在AIGC領域持續精進。
2023年,嚴湘寧在本科畢設《大宋文人朋克計劃:舊夢》以及研一期間的《蛻化》這兩部作品中,不滿足于AIGC動畫影像的技術抖動問題,開始重點突破《大宋文人朋克計劃:海姆達爾樂園》時期的畫面遺憾,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最終兩部作品成功入圍北京國際電影節優秀獎、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學院獎最佳技術應用獎等重要獎項。
△ 《顱內花園》斬獲兩項大獎
2024年,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上線,嚴湘寧和“神經視覺”團隊伙伴開始思考,面對全新的影像技術,作為數字媒體專業的同學應該如何應對?
我們需要不停地開發新技術在電影制作中的應用潛力,想通過三維掃描、人工智能生成圖像和點云技術,來描繪人腦在進行重構回憶時的場景。
于是《顱內花園》與Sora同年誕生,講述了一起發生在主角內心深處的反思之旅,深入探討了記憶在人類大腦中的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和對世界的理解。
2025年的最新作品《骨骼之詩》,其創作契機則是他考慮到“三維骨骼動畫”技術在國內市場的稀缺性,因此計劃進行開源嘗試,方便更多國內AIGC影像愛好者進行創作,令此項技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
遇到新技術就想嘗試,發現問題就想解決,好像玩著玩著,嚴湘寧就做出了點不一樣的東西。
△ 《骨骼之詩》技術測試畫面
這種不帶功利心的探索,或許正是大學生創作者最珍貴的特質:當熱愛成為驅動力,AI技術便不會成為冰冷的工具。
03 “科技與藝術”的碰撞交融
黃豆和嚴湘寧的創作初心,一個滿是情感重量,一個充滿技術好奇,但內核都是一樣的:因為喜歡,所以去做。
沒有商業套路,有的只是大學生特有的 “初生牛犢” 勁頭,純粹得像一團火。
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沒有遇到困難,或沒有想退縮的時刻。
作為早期的 AIGC 探索者,當時 AIGC 概念初興,相關課程資源匱乏,從環境部署到程序漏洞修復,創作者都需摸著石頭過河,對 “非計算機專業” 的藝術生挑戰巨大。
但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黃豆與嚴湘寧選擇迎難而上,通過持續學習努力跨越計算機專業知識的鴻溝。
黃豆的《媽媽和我的 AI 爸爸》與《AI?爸爸》僅父親的數字形象就在 2 年內迭代了 3 個版本,數據搜集和技術攻堅是她面臨的兩大難點。
△ AI生成的第一代父親形象
△ AI生成的第二代父親形象
在數據搜集層面,要想用 AI 構建一個相對真實且富有個性化色彩的虛擬父親形象,必須用廣闊的數據去全方位建模父親的人生,讓 AI 了解父親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反應。
為此,黃豆開啟了對父親生前經歷的深度挖掘之旅,從青年時代的求學、工作,到中年時期的婚姻、情感...
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展現父親多元面向的細節,甚至依據父親同學錄上的聯系方式,逐一拜訪那些與父親關系密切的師友。
△ 黃豆逐一拜訪父親生前的朋友
然而,事情遠比想象中復雜。
每個人對父親的生前印象存在差異,比如讓母親和哥哥分別依據對父親的印象去測 MBTI 性格類型,結果截然不同。
這種記憶的差異性也會導致數據出現偏差。
有一次,因為黃豆輸入了哥哥的信息,使得 AI 父親第一次說話就把她認成了哥哥。
黃豆坦言:
每天都不想繼續做,太累了,素材海量,長時間沉浸其中,情緒也常變得沉重或沮喪。
技術方面,黃豆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AI 技術對于當時的她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學習和研究,從尋找合適的插件,到配置環境,再到合理運用技術,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和困難。
更棘手的是,父親生活的90年代的錄像素材極為稀缺,僅有少量模糊的正面照可供使用。
△ 修復后的黃豆父母合照
△ 黃豆小時候的家庭合照
這使得工具初次訓練出的照片效果不理想,模糊不清,距離黃豆心中父親的形象相差甚遠。
在音頻模型的搭建上,黃豆也經歷了一番波折。
她最初想利用孩童時期覺得長得很像父親的中學校長的聲音,但實際操作后,卻發現校長的聲音與父親的形象不匹配,最終只能放棄這一方案,轉而尋找更合適的解決辦法。
△ 黃豆拜訪中學時的校長
黃豆說道:
我覺得校長的聲音放在我父親的臉上有些奇怪。
我寧愿使用 AI 的聲音,都不要刻意套用校長的聲音。
我認為這也是自己的進步,我要的是父親,而不是理想化的長輩。
隨著 AI 父親的不斷迭代,黃豆有時還會感覺自己離父親越來越遠。
第一代時,我對父親了解不多,AI 給出的感覺讓我覺得真實;
到第二代,隨著了解增多,我會判斷 AI 的回答是否可信;
到第三代,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和爸爸對話,而是在單純測驗技術。
目前,黃豆依舊沒有放棄打磨 AI 父親的形象,并積極尋求復旦大學與中科院的計算機博士或教授的合作支持,期望后續能進一步完善其技術細節。
△ 黃豆與中科院的計算機博士張琨
另一邊的嚴湘寧,彼時也同樣為《骨骼之詩》的開源計劃感到迷茫。
雖然比起導演系的黃豆來說,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嚴湘寧對于計算機知識略有基礎,但想深入其垂直細分領域依舊壁壘重重。他急需尋求計算機專業的同學的幫助。
經過一番尋找后,最終嚴湘寧找到了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好友張少聰,但由于二人存在地區時差,只能在半夜討論并溝通這部影片。
△ 《骨骼之詩》極具藝術感劇照
更為難受的是,不同AI生成內容的格式導入到三維軟件中,可能還涉及到格式不兼容的問題,也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編寫腳本,轉化成他們需要用的格式。
后期渲染同樣是復雜的過程,因為素材數量龐大,嚴湘寧租賃了5臺4090同時渲染每個鏡頭,才得以完成,成本也因此被動提高。
△ 《骨骼之詩》高清畫面,連毛孔都細膩可見
但在這個過程中,嚴湘寧覺得比較有趣的是,《骨骼之詩》的故事內容本身就是AI機器人在不斷的迭代的過程,所以一定會有錯誤和不足,他們的創作也是如此。
而且相較于過往作品,《骨骼之詩》的創作理念也發生著較大變化。
過去追求傳統制作一氣呵成,但如今可以借力 AI技術的不斷迭代,可以先完成基礎版本,再逐步根據AI技術的升級逐步打磨細節。
這種靈活應變的創作思維,展現出在技術浪潮中主動進化的創新意識。
04 理想與現實,孰輕孰重?
從黃豆和嚴湘寧的作品及其創作歷程來看,他們的成長軌跡與 AI 技術的迭代升級緊密相連。
在不斷探索與創新的過程中,《AI?爸爸》中黃豆塑造的父親形象歷經 3 次重大迭代,而嚴湘寧憑借對 AI 技術的深度挖掘與應用,也將《骨骼之詩》推至第 4 版。
這一系列作品的更新與發展過程,不僅展現了兩位大學生創作者的創意與技術巧思,更在某種程度上勾勒出 AI技術的發展脈絡,成為科技與藝術融合歷程中的生動例證。
然而詢問自己的作品如何商業化,以及身為創作者如何在時代中保持優勢時,黃豆表現出明顯的悲觀態度。
她指出,當前市場對她熱愛的紀錄片創作并不友好,許多優質作品會因各種原因無法順利上映,而觀眾也往往傾向于為短平快的內容買單。
這與她追求深度與藝術性的創作初心相悖。
因此,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黃豆尚無特別清晰的規劃。
她坦言:
我之后可能會去一家科技公司擔任視頻編導,也有可能去老家找一份體制內工作。我希望在有穩定收入的前提下,再去進行藝術創作。
相比之下,嚴湘寧的“神經視覺”公司在商業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除了今年的《醬油是什么》,公司還在去年5月,承接了時代少年團重慶演唱會的需求,將 Stream Diffusion 實時產出 AI 技術應用到演唱會大屏,為觀眾帶來全新的沉浸式視覺體驗,也為公司的商業化之路開辟了新的可能。
但嚴湘寧對公司商業化并無激進態度,反而有著更為理想化的愿景,他表示:
目前更希望公司是基于熱愛推出作品,而不是以商業化目標為前提。
同時他也希望公司保持小而美的優勢,類似于Midjourney工作室一樣,持續聚集一群既熱愛技術也有藝術審美的人,邊玩邊創作。
被問及當下的職業規劃時,嚴湘寧目前傾向于保持對AIGC影像的產出,但他也強調,對于更遙遠的未來,也會保持著開放的態度。
盡管兩位導演的選擇方向不盡相同,但他們對AIGC影像的未來卻達成共識。
他們都敏銳察覺到,AI技術開源正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相信隨著國內 AI 工具生態日趨完善,國內創作者將愈加擺脫技術壁壘的束縛,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內容本身。
但相應的,越是工具普及與升級,獨特的創作視角與人文關懷在其中越顯珍貴。這或許才是行業的真正的護城河。
所以對于未來,我們仍需期待并不斷行業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為像黃豆與嚴湘寧這樣,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青年創作者們,提供更好發展空間。
令理想之花在現實土地上蓬勃向上,永不凋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