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人民銀行披露4月金融統計數據。初步統計,2025年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8.7%。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8%,增速較上月明顯加快。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65.70萬億元,同比增長7.2%,還原地方債務置換影響后仍超過8%??傮w看,金融總量增長既“穩”又“實”,專業人士指出,數據體現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
從前4個月金融總量數據看,社會融資規模、廣義貨幣M2、人民幣貸款增速持續高于名義GDP增速,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力度仍然較大。專業人士表示,金融總量數據持續較好,體現出央行逆周期調節和金融穩經濟的效果。
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有所抬升
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16萬億元,同比多增1.22萬億元。專業人士分析,政府債券發行加快是最主要的拉動因素。今年政府債券發行明顯加快,1—4月政府債券凈融資超過5萬億元,同比多約3.6萬億元。其中,4月啟動超長期特別國債、注資特別國債發行,加上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資專項債發行持續推進,當月凈融資約9700億元,同比多約1.1萬億元,上拉社融增速大約0.3個百分點。
今年財政支持力度大、發債節奏快,支持擴內需、寬信用,專業人士認為,這對社融形成有力支撐。今年財政預算赤字率提高至4%,計劃新增國債、特別國債、地方專項債等政府債券近12萬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發行節奏上,年初以來國債、地方專項債發行進度也明顯快于往年,用于化債的2萬億元特殊再融資專項債也發行了約70%。近期財政部還啟動了支持“兩新”“兩重”的1.3萬億元特別國債,預計后續特別國債的發行進度仍會保持較快速度,促進拉動需求,提振社會信心,對社融形成有力支撐。
專業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宏觀政策效果較好,財政政策力度加大、節奏前移是重要因素,與貨幣政策形成更強合力,推動經濟實現良好開局。
專業人士指出,企業債券發行也有增加。4月債券收益率較上月有所走低,企業抓住有利條件,加大債券融資力度,推動降低整體融資成本。4月,企業債凈融資約1900億元,同比多約200億元。
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明顯提速
專業人士分析,在上年低基數效應作用下,今年4月末M2增速出現提升。在去年較大力度的金融數據“擠水分”后,過去相當一部分虛增的、不規范的存貸款被壓縮,金融總量數據增長更穩更實。同時,今年以來,存款向理財分流的情況也明顯減少,部分資金還從理財回流到存款賬戶。4月,存款減少約8700億元,同比少減約3萬億元,對M2增速上拉影響約1個百分點。還原去年基數的特殊因素影響,4月末M2增速仍保持上月相對平穩的增長水平。
去年4月開始,金融總量數據一度下行明顯。當時不少市場分析指出,金融機構受傳統規模情結的影響,往往有靠虛增存貸款做高金融數據的現象,但在經濟轉型升級階段越來越不可持續;當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避免資金沉淀空轉,央行通過規范手工補息、優化金融業增加值核算等,實際上是在主動擠水分,在這個過程中,M2增速會出現回落。今年4月貨幣信貸整體保持平穩較好增長勢頭,去年同期的低基數,在余額增速的計算上會拉高目前的數據。隨著低基數效應的遞減,未來M2增速會恢復到今年前幾個月的正常增長水平。
債券市場雙向波動。央行在去年多次指出,債券收益率變動對貨幣總量有較大影響。去年1—4月債券收益率快速下行,債券價格整體處于持續上漲態勢,對應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隨之上行,當時居民購買理財的熱情升溫,銀行存款向理財等非銀產品分流轉化,大量存款“搬家”到理財產品。而且,隨著非銀機構資金更趨充裕,從銀行借錢購債的需求在降低,銀行和非銀機構之間的貨幣派生渠道也在收縮。當時的M2增速出現了逐步回落勢頭。今年以來,債券市場雙向波動,沒有出現去年的單邊上漲整體態勢,存款也未出現去年的大量“搬家”情況,統計數據上顯現為同比少減情形,對M2反而是一種正向上拉作用。
專業人士指出,長期看,M2增速宜作為觀測性指標。拉長時間看,我國廣義貨幣M2增速總體保持在7%以上,持續高于名義經濟增速。但短期看,M2增速也會受市場運行、經濟主體行為等因素影響,出現一定的暫時性波動。業內專家表示,將M2增速作為貨幣政策的觀測性指標,有其內在合理性,隨著金融深化和經濟結構轉型,市場研究表明貨幣總量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在減弱,主要發達經濟體也都經歷過逐步淡化并放棄盯住總量指標的過程。
還原地方債務置換影響后,信貸依然保持較快增長
4月末,人民幣貸款增速仍明顯高于名義經濟增速。專業人士表示,還原地方債務置換影響后,貸款支持力度實際上比統計數據顯示的還要更高。去年四季度用于化債的特殊再融資專項債發行超過2萬億元,今年1—4月又發行近1.6萬億元,市場調研初步估算,對應置換的貸款約有2.1萬億元,還原后4月末人民幣貸款增速維持在8%以上。
專業人士表示,地方債務置換不影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而且利好經濟長遠發展。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置換隱性債務相關貸款,統計上會下拉信貸增速,但實質上只是將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方式由貸款轉變為債券,不影響金融支持力度。從長遠看,地方債務置換有利于減輕地方化債壓力,讓地方卸下包袱、輕裝上陣,暢通資金鏈條,將原本用來化債的資源,用于促發展、惠民生、支持投資消費等。同時還有助于提高金融資產質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對于下階段金融總量,專業人士分析,增長有望保持平穩。當前外貿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地方債務置換工作持續推進,加上5月是傳統的信貸“小月”,業內人士預計有效信貸需求仍會受影響。但專家也普遍認為,5月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聯合推出的一攬子金融政策措施,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對實體經濟有效需求恢復起到積極作用。綜合來看,未來一段時期,金融總量仍有望保持平穩增長。
企業貸款和居民貸款占比“一升一降”
從企業和居民角度看,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企業貸款占比由63%升至68%,居民貸款占比相應由37%降至32%,一升一降的背后,表明信貸資金更多投向了實體企業,居民融資需求下降也與買房投資等更趨理性有關。
分企業類型看,小微企業占全部企業貸款比重由31%升至38%,大中型企業貸款占比由69%降至62%,這一方面是因為普惠小微貸款發力明顯,助企惠民成效顯著,另一方面也與近些年債券等直接融資發展、大企業融資更趨多元化有關。金融市場發展不斷深化,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匹配度也在提升。
從行業投向看,近年來,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更多投向制造業和科技創新領域,并著重從供給側發力,強化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培訓等重點服務消費行業的金融支持,相關行業的貸款占比明顯上升。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在全部中長期貸款中,制造業占比由5.1%升至9.3%,消費類行業占比由9.6%升至11.2%,而傳統的房地產和建筑業占比則由15.9%降至13%。
專業人士指出,信貸結構改善,支持經濟結構轉型,更加適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信貸結構演變是經濟結構變遷的映射,同時也發揮著促進經濟轉型的作用。市場專家表示,近年來經濟結構的優化、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促進信貸結構優化的主導力量,同時人民銀行也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積極發揮貨幣信貸政策引導經濟結構優化的作用,兩方面共同作用下,信貸增量的投向明顯改變,帶動信貸存量結構也趨于優化。目前我國貸款余額已超過265萬億元,每一個百分點的存量結構優化作用都是非常顯著的。而且,從存量角度觀察,更能反映結構優化的效果和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