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齊倩】“關稅不會讓美國重新工業化。”5月14日,彭博社以此為題刊發署名文章,向特朗普政府建言:“為了重振制造業,美國需要借鑒中國的做法”。
文中,斯坦福大學胡佛歷史實驗室研究員王丹(Dan Wang,音譯)及自由撰稿人本·萊因哈特開門見山,直指美國工業當前已輝煌不再,而中國工業正蓬勃發展。
文章提到,美國制造業產出從未恢復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夕的峰值;疫情和俄烏沖突的雙重打擊暴露出美國工廠無法迅速擴大必需品的生產;波音、英特爾等知名制造商及底特律的汽車制造商不斷遇挫。相較之下,中國的領軍企業,例如比亞迪、寧德時代和華為等公司,一直在發展壯大。
“對特朗普總統來說,關稅是萬能藥,可以對朋友、敵人甚至企鵝征收,”作者寫道,“然而,對幾乎所有經濟學家來說,關稅只是一劑庸醫開的無用藥,可能會讓美國制造商陷入更深的痛苦”。文章指出,在全球最大經濟體周圍筑起高墻是錯誤的做法。
隨后,文章向特朗普政府提出旨在振興美國制造業的三項更可靠建議:首先,研究中國的發展策略,包括吸引外資和構建龐大的工業中心網絡;其次,創造新的制造范式,在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領域尋找機會;最后,應注意維護美國優勢,例如盟友關系以及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
美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美國鋼鐵克萊爾頓焦炭廠外景 視覺中國
第一,研究中國的策略
文章稱,中國并非通過關稅將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廠。相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降低進口壁壘,同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制造業龍頭企業。政策制定者還使用了標準的產業政策工具,比如補貼研發投資,為電動汽車和半導體等戰略性行業的制造商提供稅收減免和優惠貸款。
文章認為,為了重新工業化,美國應學習中國兩項特別有效的經驗。
首先,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大力吸引外資。相比之下,美國在吸引外資方面投入的精力較少,主要依靠其市場規模、法治和貨幣等優勢作為激勵。文章特別提到,除來自盟國的公司外,美國也應該對中國科技領軍企業敞開大門,阻撓中企在美國生產電動汽車或電池是錯誤的。
美國應向中國學習的另一點是其龐大的工業中心網絡。深圳是世界電子產品生產中心,那里集中了海量的工藝知識以及龐大而靈活的勞動力,能夠制造智能手機、無人機、機器人或下一代有價值的產品。美國則截然相反,昔日的工業中心正在消散,底特律不再是“汽車城”,硅谷也不再生產多少微處理器。
文章稱,美國公司傾向于分散投資,以便在多個國會選區占有一席之地,繼而擴大其在華盛頓的影響力,并在投資激勵機制的競爭中贏得優勢。但文章認為,政策制定者和企業需攜手合作,打造集中的產業中心,讓知識能夠在工人、企業家、投資者和學者之間流通,就像曾經的底特律和硅谷。
第二,創造美國特色制造范式
文章認為,相較于美國,中國制造商擁有更廉價的勞動力,且其工廠的自動化程度也更高。2023年,中國安裝了全球51%的工業機器人,而美國僅為7%。
因此,為了保持競爭力,美國需要另辟蹊徑,開發新的制造模式,其規模應與美國在早期工業革命中開創的模式相媲美。19世紀初,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通過引入可互換零件徹底改變了火槍的生產方式;一個世紀后,美國汽車制造商亨利·福特完善了移動裝配線。
“21世紀,美國制造商能夠擁抱哪些技術變革?”文章提到,一個顯而易見的目標是人工智能。盡管中國在部署機器人方面擁有諸多優勢,但中美均在該領域都有優勢所在。
正如從蒸汽動力到電力的轉變需要對典型工廠進行徹底重建一樣,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在制造業中的能力也需要新型的機器、傳感器套件和工作流程。想象一下未來的汽車工廠。數控機床或可調式沖壓系統將生產大型模塊化零部件。簡單的機器將組裝座椅、車軸和車門,這些部件經過特殊設計,易于用簡易的夾鉗操作。人工智能將監控每個步驟,識別缺陷,并制定更優的生產流程策略,實時調整。
文章表示,為了促成這一轉變,美國政策制定者需要放棄像上個世紀那樣工廠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想法。相反,重點應該放在利用國家的科技優勢上。
除人工智能之外,美國還應注意到其他一些潛在的發展。
例如,機床制造商或許能夠生產智能工具,使制造更類似于編程。美國在商業航天領域的領導地位可以為所謂的“軌道制造”的進步提供一個平臺。據介紹,“軌道制造”是一種利用微重力等太空條件來生產獨特材料和產品的制造技術。此外,納米技術可能使精密制造成為可能,實現原子級控制。
第三,維護美國已有優勢
文章建議稱,如果美國繼續保持繁榮,擁有堅定的盟友,并在科學和工業領域享有卓越的聲譽,那么美國就更有機會鞏固其制造業超級大國的地位。
“與友好國家合作應成為美國制造業復興的基石,”文章首先強調盟友對于美國的重要性,并批評特朗普對全世界無差別加稅威脅美國長久以來維系的盟國關系。
文章寫道,美國仍可以與盟友并肩作戰:依靠日本和韓國進行造船,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獲取稀土,并利用歐洲豐富的工業專業知識。拜登政府曾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盟國們也意識到美國無法獨自匹敵中國的工業實力。但現在,許多國家對美國心懷不滿,并懷疑他們能否修復彼此間破裂的信任。
隨后,文章直言,特朗普對美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攻擊,大錯特錯。鑒于大學承擔著美國約一半基礎科學研究的重任,它們推動著科學的發展。文章還質疑稱,下一個潛在的科技突破,是否會因為缺乏聯邦撥款而湮沒在大學實驗室里?
哈佛大學師生舉行集會,抗議特朗普削減資金 視頻截圖
文章還強調稱,為了重振并開拓美國工業,美國領導人必須支持和重視海外移民。如果特朗普把美國變成一個不友好的國家,那么愿意在這里創新的人才就會減少。同時,美國需要更大的勞動力隊伍,提供現成的勞動力來從事那些通常艱苦而乏味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自特朗普今年1月上臺后,數百張簽證被吊銷,國際學生被圍捕并驅逐出境,外籍科研人員現在面臨著被聯邦調查局(FBI)持續調查的風險。此外,特朗普還向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刀,威脅削減聯邦科研經費。
3月初,英國《自然》雜志通過網站、社交媒體和電子郵件等渠道,向讀者詢問特朗普政府帶來的變化是否促使他們考慮離開美國。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1650人完成了調查,其中超75%(1200人)給出了肯定回答。他們表示,希望搬到歐洲、加拿大、原籍國,去“任何支持科學的地方”。
“因為特朗普,美國學者正在流亡?!?月31日,英國《金融時報》以此為題刊文稱,特朗普上臺后,持續對教育和科學進行“直接攻擊”,導致教授們紛紛逃離美國高校。
《自然》調查發現,超75%在美科研人員考慮離美
“美國要想成功,必須展現出最好的自我,”文末,作者指出,“特朗普越是隨心所欲,無論是在貿易政策、移民政策還是投資者待遇方面,就越有可能導致一種結局:最終,與世界其他國家隔絕的并非中國,而是美國自己?!?/p>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