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雷軍走下神壇
“人可以把你神化,但你千萬不能把自己神化。我就是個平凡的人,是生活時代造就了我,那些事情也不是我一個人干的。”
馬云當年的一句話,如今用在雷軍身上恰如其分。
5月10日,在微博上暫停更新個人動態一個多月后,雷軍又開始分享起了個人生活。
“過去一個多月,是我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情緒比較低落,取消了一些會議安排和出差計劃,也暫停了一段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
5月14日雷軍最新更改了微博設置,只允許關注100天以上的粉絲評論。
一個靠“人設營銷”獲取潑天流量的企業家,主動走下神壇。
遙想今年開大會那會兒,雷軍正處于最巔峰時刻,成了現場最矚目、最受歡迎的民營經濟的 “代言人”。
他一現身,氣氛高漲。媒體記者全部追著向雷軍遞話筒“雷總好!雷總好!”。
臺下觀眾也是熱情似火,一聲聲“雷總好”此起彼伏。一時間,跟他一同出現的海爾總裁周云杰都成了人肉背景板。
幾乎是同一時間,雷軍“二次創業”的主打項目——小米汽車也創下新高,旗下首款智能電動汽車SU7單月交付量突破2萬臺,打破新勢力品牌首款車型交付新紀錄,迎來里程碑時刻。
帶動小米股價一路上漲,市值站上1.23萬億港元,創始人雷軍以個人持股價值一度登頂中國首富。
但從此刻開始,雷軍和小米就像觸發到什么開關一般,形勢急轉直下。
三名女大學生,她們在從湖北去安徽準備考編的路上,懷揣著對未來的夢想,死在小米汽車里。嚴重的事故使得小米汽車的搜索量直接引爆了互聯網。
事故后72小時,雷軍的微博停留在櫻花攝影和門店擴張宣傳,直至4月1日晚才以“深切哀悼”打破沉默。隨后,進入“停更”狀態,他本人也未再在公開場合露面。
在小米SU7嚴重車禍風波之后,小米SU7的高端車型小米SU7 Ultra近期又陷入了虛假宣傳的爭議。
售價52.99萬起的SU7 Ultra車型,有個4.2萬元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宣傳的時候說能導流散熱、提升下壓力。
結果車主實測發現這玩意兒就是個帶孔的裝飾件,風道壓根沒打通。
更離譜的是,小米突然給車子OTA升級加了個馬力限制,1548匹馬力鎖到900匹,得去官方賽道刷圈速才能解鎖,氣得車主們直接建了300多人的退車群。
一系列事件讓雷軍“技術偶像”的形象破碎,微博評論區也被攻陷。
靠不斷造熱點,刷話題搞起來的人設,最終還是被反噬了。
02
小米能支撐起雷軍的野心?
從小米SU7高速智駕事故,到碳纖維前艙蓋涉嫌虛假宣傳,再到鎖定最大馬力,危機層層疊加,小米的“至暗時刻”顯然并未結束。
其實現在小米汽車輿論如此洶涌,跟雷軍和小米過去的營銷方式有關。
他做直播,會用卷尺量后備箱,展示手機支架卡槽,甚至現場拆解電池包,全程只干一件事,把產品細節掰開揉碎,喂到你嘴里。
給自己樹立一個“技術直男”的形象,也給小米打上務實、科技、靠譜的標簽。
SU7立項到量產的3年時間里,雷軍一直在輸出工程師文化、成本控制這些硬核內容,為產品積累認知勢能。
所以小米的車主不說全部,至少大部分是奔著雷軍去的,奔著小米這個品牌去的。
然而,小米的產品力真如他所營銷的那樣“硬核”嗎?
中國汽車質量網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車質量排行(純電車型)》,小米su7位列倒數第一。
雖說汽車行業確實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例如汽車質量網的評估結果主要由投訴數量來決定,中汽中心的結果主要由測試數據來決定。
但這份榜單的結果,是眾多車主的真實反映,至少比沒摸過小米汽車方向盤的鍵盤俠主觀臆斷要來得靠譜。
實際上,這一年多以來關于小米汽車質量的爭議并不少。
小米su7剛上市那會,就在網上就爆出了好幾起故障。
5月初,一位廈門的網友稱,自己新提的小米SU7剛駛出4S店,在行駛了39公里后,就在高速上拋錨,被迫停車。
5月8日,湖南耒陽的車主開著新購未滿一個月的小米SU7汽車在停車過程中,剎車疑似突然失靈,車內發出警報聲,屏幕隨后出現“制動系統故障”等4條異常信息。
5月21日,廣東佛山的車主提車不到1個月的小米電動汽車兩次在高速路上智駕失靈,無法行駛.....
至于涉及車輛穩定性和安全性等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更多了。
2024年9月,一輛小米SU7因駕駛人在濕滑路面操作不當,車輛失控撞擊隔離帶,導致電池底部受損并起火。
2024年11月,70余輛SU7因自動泊車系統漏洞發生碰撞。小米承認軟件測試不充分,導致泊車算法在復雜場景中失效。
2025年1月6日,寧波市鄞州區發生一起小米SU7和電動自行車碰撞事故。銷售帶客戶試駕,演示紅綠燈彈射起步,把闖紅燈的人撞了。
這些事件的背后嚴重反映出小米汽車功能開發與穩定性驗證的脫節。
小米的商業路線是:平替跟隨路線。找到市場上賣的最好的產品,價格只有他的一半,配置達到80%以上。
手機圈的小米就是這樣干的,iPhone賣8000,小米賣2999,配置達到80%。但這個商業模式帶到汽車產業就會有個問題:小米的供應鏈能力是否競爭地過其他廠家。
人家造車多少年,有多少成熟的供應鏈,有多少技術儲備,你剛干2年就想實打實的干過人家?太難了!
比如自動駕駛,華為的強項。不僅算法自研,從芯片到架構到模型到訓練全部都是自己的東西。這個是華為獨一份兒的優勢,連英偉達都比不過華為。
還有比亞迪,芯片、電機、發動機制造、電子元器件與機電組件設備制造、鋰離子等電池制造、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自動駕駛......什么都能造,上下游全部打通。
所以,在汽車領域,小米之前的玩法是搞不定的,特別是對上比亞迪這種,它基本是全產業鏈掌控,同價位下幾乎無敵。
小米沒法做出價格厚道感動人心的產品了,只能另辟蹊徑。
小米su7它的賣點就是顏值、設計和粉絲經濟,但宣傳和營銷方向幾乎都在說他的技術多么多么牛。
名不符實,這樣不出事就有鬼了!
03
太懂營銷,卻不懂公關
小米SU7的大賣,甚至小米能迅速成為世界500強企業,雷軍的營銷功不可沒。就連劉強東曾經也感嘆過:
“別和雷軍比營銷,我們玩不過他,他不是一般人。”
小米之前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科技企業”,而且是足夠跟華為對標的“科技企業”。
華為說自己是科技企業,搞的都是5G設備,高端算力,先進制程芯片,L3智駕系統.......
小米也說自己是科技企業,然后就去搞貼牌冰箱,空調,洗衣機,電飯煲,臺燈,熱水壺.......
像這樣營銷出來的“科技企業”,在營銷之外,還得掌握另一個技能,就是公關。
但雷軍這人的天賦點全都點營銷上面去了,對于如何搞公關不能說不懂,至少配不上小米的定位。
公關就是公共關系,可能很多人會把公關工作和品牌的營銷工作給搞混起來。
這兩個工作看似都是面向公眾的對話,但想要達成的目的和所使用的手段它是不一樣的。
品牌營銷的核心目的是產品和品牌的曝光和觸達,目的是通過曝光讓你知道我的產品,從而實現更多的購買和消費。
但公關說直白一點,就是“搞關系”。關系學、情感學、心理學都得懂一些,需要考慮的不是對與錯,讓你接受和認可我,你不討厭我。
拿3月份那場車禍來說,小米太被動了,雷軍太著急了。其實,這個時候,應該是小米直接聯系家屬,并聲明已經聯系上了家屬,并線下派人去登門慰問,表示一起解決問題。
雷軍的誤判,導致了公關公司給他打造完美人設的語言體系中又出了問題。
一句“等到此時,我覺得不應該再等了,我必須站出來”直接把雷軍的人設干翻了。
這就擺明了說他對事件很早就知道,就是不承諾,現在沒辦法了,不得不出來了。
其實有些東西,真的是刻在骨子里的。
當年跟著他打江山的核心成員里,如今只剩自己、劉德還在前線拼殺,其他幾位要么退居幕后,要么徹底離開。
小米的員工薪酬,沒有想象那么高,甚至低于行業平均水準。像美團阿里騰訊的白菜價一般也有30w,但小米很多崗位的工資連華為的外包都不如。
在互聯網上,大家都覺得雷軍是個老實人。但在真實世界中,雷軍老實那就離譜了,他在北京IT業內是著名的“中關村狠人”
對自己狠,對下屬狠,對員工狠,對供應商和友商也狠。
在搞小米手機之前,他曾提出以10億元估值投資魅族30%股份,但要求全面了解公司運營細節。魅族創始人黃章不僅展示了魅族手機的開發流程、供應鏈體系,甚至透露核心財務報表數據?。
后面有知情人士透露雷軍曾承諾:“我只做投資,不會參與手機研發或運營。”黃章對此深信不疑,甚至主動分享了魅族的核心商業機密,包括供應鏈管理細節、產品開發流程、成本核算模型,甚至未來兩年的產品規劃。
結果,他轉頭成立了小米。
所以,雷軍這人為啥不懂搞公關、搞關系,可能就是因為他心里沒有什么道德負擔跟心理壁壘,說翻臉就翻臉。
進軍汽車領域之時,他反復強調“小米汽車是人生最后一次創業”時,公眾期待被無限拔高;而當事故發生時,雷軍硬生生沉默三天,斷更一個月,還限制評論區。
當年魅族的事又一次發生,只不過這次是直接作用在消費者身上,在此之前,他的聯合創始人、他的員工、他的供應商,都深刻感受過了。
手機是高頻迭代的消費品,用戶容忍瑕疵。
汽車則是低頻、高風險的耐用品,一次事故足以摧毀品牌信任。
此刻的小米,需要的不僅是反思,更要一場徹底的自我革命。
此刻的雷軍,需要的不僅是低調,更要一次徹底的自我反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