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料到普京選擇了一條更加意外的路。
俄羅斯宣布將提議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于土耳其進行面對面和談。
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聯合宣布,要求俄羅斯和烏克蘭從5月12日起進行30天無條件停火。
如果俄羅斯不遵守,將遭遇前所未有的制裁。
這不就在表態,如果普京繼續堅持戰爭,俄羅斯將不得不接受巨大的代價。
普京突然從戰場的主角變成了主動提出和解的外交使者。
這是在釋放什么信號?
俄烏戰爭打到現在,第三個年頭了,還沒停。
5月13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做出一個決定。
他打算去土耳其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當面談談。
面對面坐下來,聊聊怎么停火。
更關鍵的是,他還專門喊話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他出面,幫忙牽線,促成這場見面。
其實已經很明顯了,澤連斯基是真的急了。
三年的戰爭,把烏克蘭拖進了深不見底的泥潭。
在這之前,其實烏克蘭是拒絕和普京談判的。
澤連斯基本人還簽署過禁止與普京談判的法令,態度可以說是強硬到了骨子里。
可這次他主動松口,不僅打算取消禁令,還親自提出見面。
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烏克蘭想談,而且想親自談。
普京這邊還沒回應要不要去土耳其。
不過,俄方已經放出話來,說會在15日派代表團抵達伊斯坦布爾,為可能的和談做準備。
這話聽起來挺官方的,但其中的分寸拿捏,其實很耐人尋味。
可以理解為給面子,也可以理解為打太極。
從俄方角度來看,他們并不急著坐下來談。
現在俄羅斯手里還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而且輿論上也開始慢慢從最初的全面被動,轉向一種“我提議談,你不配合”的姿態。
這種時候,如果普京不去土耳其,外界只會說是烏克蘭不夠誠意。
澤連斯基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干脆把球踢到了美國那邊。
站在烏克蘭的角度,這種對外依賴,已經是他們難以擺脫的現實。
說到底,烏克蘭的命運早已不只是烏克蘭自己說了算。
美國現在是什么態度?
特朗普表示他“可能”會去土耳其,前提是普京也去。
這種說法,其實信息量很大。
他不會為了澤連斯基去冒這個險,但如果普京出現,那場面就不一樣了。
再看歐洲,最近一些國家領導人也一起站出來,和澤連斯基聯合呼吁普京停火三十天。
這種聯合聲明雖然沒有強制力,但可以看出西方國家也在尋求一個“緩和窗口期”,可能是為了輿論,可能是為了后續安排,反正總比什么都不說強。
如果烏克蘭真的坐上談判桌,到底有沒有真正的發言權?
烏克蘭是否還能代表自己說話,不被牽著鼻子走,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特朗普的表態并非單純的和平呼吁。
他提出,自己或許會親自前往土耳其,參加俄烏和談。
很顯然特朗普不僅僅是在給普京施壓,他是在將自己置于這一重要外交舞臺的中心。
特朗普擅長通過這種“出人意料”的方式,牢牢抓住公眾的注意力,而這次,也不例外。
他為何挑這個時候出現?
特朗普能否在俄烏和談中發揮實際作用,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而特朗普能否成為改變局勢的“關鍵先生”,取決于他能否在這種外交對話中找到切實的突破口。
很多人可能覺得俄羅斯終于“松口”了。
可如果長期觀察俄方對外行為邏輯,會發現,這從來不是單純的退讓。
這更像是一種典型的“控制節奏”戰術。
在外界情緒最緊繃的時候,主動釋放“和談”信號,讓對手無法繼續咄咄逼人,同時為自己贏得喘息空間。
最典型的是普京至今并未明確表示“親自赴談”,而只是“可能授權代表團前往”。
言辭審慎,空間巨大。
俄羅斯國內媒體開始釋放另一個信號,談判并不意味著讓步,而是為了“爭取更有利的條件”。
他們要的不是簡單停火,而是借由談判,重新定義烏克蘭東部的“現狀”,甚至是在國際輿論場中重新爭奪主導權。
換句話說,這場“和談提議”,不一定是通往和平的路,可能是另一場輿論與外交的戰爭。
特朗普的出現,更是將這場博弈從戰場拉到了更復雜的政治臺面上。
我們不能確定土耳其這場和談是否真能開啟,也無法預判是否能結束戰爭。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對話背后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背后都有復雜的政治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