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界還在討論蘋果下一代 Vision Air 傳聞,或者是不斷涌現的 AI 眼鏡時,INAIR 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用一款更「落地」的產品,借助 AI + AR 的力量,把空間計算真正拉到日常辦公中。
5 月 15 日,INAIR 正式發布新一代「AI 空間計算機」—— INAIR 2 Elite Suite 全能套裝,由三部分組成的完整系統:INAIR Glass 、AI 驅動的 INAIR Pod 主機、以及專為空間交互設計的 INAIR Touchboard 交互鍵盤,再加上一個能把它們整合的收納包,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便攜式 AI 空間計算平臺。
與此同時,INAIR 也帶來一次認知上的跳躍:AI 不只是眼鏡上的一個語音助手,更是可以成為系統級的工作伙伴;空間計算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隨身帶走、隨時展開的多屏生產力場景。
圖/雷科技
當然,這也得益于 INAIR 繼續堅持輕量化 AR 眼鏡的路線,但又保留了真 AR 眼鏡的完整空間體驗。另一方面,在自研 INAIR OS 和 Touchboard 交互鍵盤的基礎上,INAIR 對于 AI 以及跨生態體驗的重視,也是離不開的一方面。
而哪怕對空間計算不甚了解的普通用戶,也能從「135 英寸虛擬大屏」「一秒變六屏辦公」「AI 翻譯實時伴讀」等關鍵詞中感受到產品的野心與不同。不過真正讓人好奇的,是這樣一套設備,是否真能替代你我的筆記本電腦。
INAIR AI 空間計算機,才是理想的生產力工具?
很多人初見 INAIR AI 空間計算機,第一反應可能是:這不就是把眼鏡、主機和鍵盤湊在一起嗎?但真正嘗試過用 AR 眼鏡進行空間辦公的人,在體驗過后可能就會意識到這不是簡單地拼裝,還是形態和體驗上的進步。
這一套設備包括四個核心組件:INAIR Glass、INAIR Pod、INAIR Touchboard,以及整合收納它們的可充電「外部艙」。它不像傳統電腦那樣是一個一體化形態,而是一種更貼近移動使用場景、更強調角色分工與系統協同的產品組合。
首先是 Glass 眼鏡。作為用戶最直觀的入口,INAIR Glass 的意義遠不止「能看」。這副重量不到 80 克的眼鏡,采用了索尼 Micro-OLED 屏幕,分辨率高達 3840×1080,PPD 高達 49,實際上頭來看,成像清晰銳利,并且還有 120Hz 刷新率帶來的流暢。
圖/雷科技
簡言之,這是一塊視覺體驗接近 135 英寸的虛擬大屏,而且是可調窗口、支持多任務的「空間屏幕」。用戶可以在空間中同時打開 6 個虛擬屏幕,隨意切換、擺放、調節位置,就像真的在「操作空間」。
更關鍵的是,INAIR 在視覺之外下了不少功夫——電致變色的鏡片能一鍵切換私密模式,消光鏡設計也確保佩戴者看得清、旁人看不到,再配合逆聲場技術,在開放辦公場所依然能做到聲音和內容的雙重隱私保護。
其次是 Pod 主機。和很多 AR 眼鏡一樣,INAIR 也有自己的計算主機—— INAIR Pod,搭載高通驍龍 8 核處理器、8GB 內存與 128GB 存儲,內置自研空間操作系統 INAIR OS 和 5000 mAh 大電池。此外,INAIR Pod 不僅適配了所有 Android 應用,還能通過有線或者無線連接 Windows 以及 Mac 電腦,甚至可以遠程控制。
圖/雷科技
INAIR 還表示,他們深度整合了國內主流大模型如豆包、文心以及 DeepSeek 等,在 INAIR Intelligence 的框架下實現了強大的上下文和空間理解,AI 助手可以「看到」用戶所看到的內容。
然而辦公所需要的高效,短時間來看還離不開鍵盤。
作為 INAIR 專為空間交互設計的鍵盤,INAIR Touchboard 不僅是系統的「輸入層」,同時也承擔著手勢和觸控的橋梁作用。相比傳統藍牙鍵盤,Touchboard 可以進行空間手勢交互,支持定制化 UI 控件。這一點在使用體驗上帶來的改變非常明顯,好用了太多。
圖/雷科技
現在來看,INAIR 專門設計的 Touchboard 鍵盤,使得整個空間計算的辦公體驗變得高效可用,甚至可以說有了質的改變。
最后是便于收納和攜帶的「外部艙」。這可以說是最被低估的一部分——它不是一個普通的收納盒,而是連接與能量的中樞。一方面,它能為 Glass、Pod 和 Touchboard 同時充電;另一方面,它讓整個系統第一次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被攜帶和啟動,就像拿起筆記本電腦那樣一鍵開啟,而不是分別點亮設備、配對連接。
正是這種從視覺、計算、輸入到收納的四位一體協同設計,讓 INAIR AI 空間計算機不僅是「能用」,更是「可以一直用」,把抽象的空間概念,第一次變成了能被普通用戶理解、使用、收納、攜帶的真實產品形態。
要用「空間計算」好好辦公,難點還有不少
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 134 英寸大屏、六個可自由擺放的虛擬窗口、一個不會被鄰座窺屏的辦公環境——當這些不再只是發布會上的「場景動畫」,而是能在高鐵、咖啡廳甚至旅途中真正啟動的功能形態,或許才能真正撬動消費者對于空間計算的認知。
從現場的上手體驗來看,INAIR 2 Elite Suite 全能套裝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傳統筆記本電腦,甚至在多屏、隱私等方面明顯更有優勢。也包括 3D 空間內容帶來的更強展現力,尤其是在支持 2D 照片乃至視頻轉 3D 后,這種優勢恐怕會隨著技術和生態的迭代,3D 內容將在不久后經歷爆發式的增長。
更重要的是,INAIR 的 AI 空間計算機也打破了過去 AR 眼鏡「僅限娛樂場景」的固定思維,真正意識到辦公需求之于空間計算的關鍵意義。并且從最終的結果來看,INAIR 的產品團隊也確定在深入辦公體驗的每一環,并做出了回應。
圖/雷科技
當然,它仍然不是完美的答案。這樣的空間計算體驗依然對用戶的接受門檻存在要求——比如初次佩戴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適應期,比如空間交互習慣的重新學習,比如從「實體屏」切換到「虛擬屏」的心理過渡。
其次,它仍是一套多部件的系統,盡管外部艙帶來了極大整合度,但在真正碎片化的生活場景中,如何讓三件套協同得更「自然」、更「傻瓜」,依然是 INAIR 后續需要解決的問題。
問題還有定價,INAIR 在發布會上宣布 INAIR 2 Elite Suite 全能套裝將于 618 在京東平臺搶先開售,但售價來到了 6999 元。這個價格,與不少中高端筆記本相近,但要真正說服消費者 AI 空間計算機能夠替代筆記本電腦,還有不少的挑戰要解決。
但即便如此,INAIR 也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落地、可擴展的空間計算原型。相比那些仍停留在實驗室或開發者版本階段的「空間計算機」,INAIR 選擇了不靠噱頭、也不靠概念堆砌,而是真正把「空間 + AI + 移動辦公」這件事,變成了一個普通用戶有可能理解、上手甚至依賴的產品形態。
未來,這樣的空間計算機會取代筆記本嗎?或許不會馬上。但至少我們看到,在屏幕尺寸瓶頸、AI 體驗冗余化的當下,依然有公司試圖打破傳統計算設備的邊界,去重新定義「人在空間中的數字能力」。這本身,就是一種值得尊重的前行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