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丨詩詞君
家是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地方,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它代表了一生的足跡,包括生老病死、春夏秋冬、柴米油鹽以及悲歡離合。
家是剪不斷的血脈親情,是放不下的牽腸掛肚,是離不開的綿綿情意。無論我們的人生經歷如何變化,家始終在那里,不離不棄,相伴相依。
家不是戰場,而是一個給予我們安全感和歸屬感的港灣。
在家里,我們無需偽裝,可以放松地休息和表達情感。家人是我們的支持,他們理解我們的痛苦,擦干我們的淚水,照顧我們的心情。
家是我們的根源,有家就有歸處,有家就不孤單。
親情的牽絆:游子衣上淚,慈母牽掛時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一根線、一件衣,縫進的是母親無言的牽掛。
所謂父母子女,終是一場目送與辜負的輪回。
《別老母》
清·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離別的風雪夜,母親的白發與淚水,是游子一生難愈的隱痛。老舍曾說:“失去了慈母,便像瓶中的花,有色香卻失了根。
團圓的暖意:茅檐炊煙起,稚子笑鬧聲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三代同堂,煙火家常。幸福不過是父母康健、兒女繞膝,共守一院春秋。
《夏日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從晨光到暮色,從青絲到白頭,中國人的家風,總在勤勉與傳承中生生不息。
離別的悵惘:月是故鄉明,人是舊時親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戰亂中的杜甫,望月思人。團圓成了奢望,唯以詩寄情,盼山河無恙,燈火可親。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寒夜,獨對孤燈。最深的思念,是明知家人也在念著自己。
孝道的重量:寸草難報暉,風塵愧人子
《歲暮到家》
清·蔣士銓(清)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歸家游子,面對母親“瘦了”的嗔怪,千言萬語終化作沉默。父母在,人生尚有歸途。
《詩經·小雅·蓼莪》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三千年前的慨嘆,至今字字錐心。父母之恩如天高海深,而我們能償還的,不過萬一。
汪國真說:“當我們走向遠方,才發現最眷戀的,仍是母親眼角的淚光?!?/p>
家是生命的起點,也是靈魂的歸處。趁父母未老,燈火未熄,多歸家,常相伴。
愿人間少些“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多些“圍爐夜話至天明”的圓滿。
點個【贊】與【在看】,關注詩詞天地,愿你燈火永不闌珊,家和萬事興。
*文章素材來源于網絡綜合,編輯;霄風。
更多詳情請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