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杜甫來說,我們熟悉的。在大多數人中,他總是渴望一個憂心災禍、心懷天下的老人。但其實在遭遇家國巨變之前,“老杜”也曾是一個意氣風發、鮮衣怒馬的“小杜”。后世對杜甫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杜甫的“后半生”,而為了塑造他的思想和認知底色的“前半生”,很少有深入的初步的學習。我們今天介紹本書作者是廈門大學歷史與繁榮學院的王炳文,他將杜甫在8世紀的家族、社會、政治斗爭以及地緣格局中進行整體布局,不僅為我們協調了杜甫前半生的成長軌跡、交游歷程,還為我們考證出了杜甫當日所目睹、所身處的盛世圖景。
一、杜甫家世
用杜甫自己的話,他們杜家“遠自周室,先前于圣代,傳之以仁義禮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世代傳承儒家禮教,都是當官的。杜家鳴有的譜系傳承記錄,至少從杜甫的十三世祖晉代名將杜預算起,他們家就一直“奉儒守官,未墜素業”,一直在當官。
杜甫最推崇的“吾祖”,有他們。其一是十三世祖“杜預”,他曾經擔任西晉的鎮南大將軍,雄鎮荊州。杜預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文能“注《左傳》”,武能“平東吳”,是明朝唯一一個同時配文廟和武廟之前的人。這樣的祖先,時刻著著杜甫建功立他曾擔任洛陽縣丞、著作佐郎、膳食部員外郎、國子監主簿等中下層文官,是初唐文壇的一代宗師,帶動了全民修文館學士,被后世譽為五言律詩的基礎人之一。正是他,讓杜家除“奉儒守官”外,又增添了一個新傳統:寫詩。
當然,他們對杜甫的,影響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落實到具體的日常生活,對杜甫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這一輩。
杜甫爸叫杜博,是杜審言的長子,最終做到了從四品下的兗州司馬,為杜甫早年提供了一個優渥的生活環境。杜甫后來的人生急轉直下,就和他老爸過世早密切相關。
杜甫的媽媽姓崔,不僅出自當時唐朝頂級的門世家——博陵崔氏,而且還有李唐宗室的血統。因為母親這層關系,杜甫在成長的過程中多次獲得崔家諸位同族舅舅的撫養與幫助。
二、少年生活
杜閑結婚后第二年,公元712年,一代詩圣“杜甫”降生了。同年,還有一件大事發生,唐玄宗隆登基。相反,杜甫是個和玄宗朝“同齡”的人。
杜出生后不久,母親崔氏就去世了。 當時,他的二姑剛生完孩子,正好趕上期,小杜甫就被送往洛陽的二姑家寄養了。
在那個歲月里,杜甫像一般的世家子弟一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七歲就寫底層人生第一首詩,開口詠鳳凰;九歲可以臨寫規整的大字,“有作成一個囊”,作品就裝滿了一個大袋子。
轉眼間,時間到了開元十三年,杜甫十四歲。這一年,杜甫跟著老爸杜閑參加了一系列高規格的社交活動,認識了一批文壇大佬,開始在洛陽文化圈的銀色露頭角。后來他曾頗為得意地回憶道,那時候的自己卻是:“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崩铉叨枷胝J識自己,王翰都想和自己做鄰居。
說明的是,杜閑當時帶著小杜甫到處見人,在杜甫中這個叫“初游翰墨場”,是他人生的一個高光時刻。但在杜閑中,這背后其實有很多現實的考量,那就是經營好父親杜審言傳承的網,以鞏固人脈,追求仕途進步。帶小杜甫認識這些伯伯們,主要是為了幫助他,那張父眼輩最先進的網絡,給他未來超前發展的鋪路。
三、初登科場
少年杜甫,不明白父親苦心,他的只有興奮和驕傲。但少年俱樂部長大了,對于像杜甫這樣的世家子弟而言,參加科舉是他們人生的必修課。而杜甫初登科場,從一趟遠行說起。
開元十六年時,十七歲的杜甫第一次出遠門,吳越地點漫游,現在浙江、江蘇地區。據作者推測,杜甫連續要出這趟遠門,可不是迫切想要追尋詩和遠方,而是因為他已經日漸貢,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引薦,以便早日獲得鄉貢進士的資格。而他爺爺的至交好友、彼時在文壇享有盛譽的“武平一”,那會兒正好在南京附近的“金壇”做官,杜甫需要專程前去考察。
這次漫游,持續了大半年的時間,杜甫就急匆匆地乘船北歸洛陽了,因為他要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他在州試中出類拔萃,成功獲得鄉貢資格。后來,去長安參加了進士科考試。這就是他自幼夢寐以求神圣的時刻,但很遺憾,杜甫不幸落榜了。不過,這并沒有太影響杜甫的心情,因為唐朝進士科考取了比例超低,第一次考不上很正常,而且后來的杜甫還很年輕。
四、放蕩齊趙
此后不久,杜甫為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春天”歡呼雀躍,開始了一段持續近十年的逍遙歲月,用杜甫自己的說法就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但在作者看來,這只是表象,杜甫作為這一代杜父子,承擔著大門光楣的家族重任,不可能如此虛擲光陰,要想還原“杜甫開元十八年以后十年的生活,關鍵的線索依然是他的父親杜閑”
杜甫這十年間初期行蹤不定,但實際上有條簡單的主線,那就是:老爸杜甫官做到哪,杜甫就跟到哪。杜甫科失利后不久,就開始跟隨老爸一起生活。后來,杜甫的官職幾經變遷,杜甫的活動圈子也隨著老爸的工作調動,幾經變化,但整體大概在山東筆者認為,還是跟在老爸身邊的杜甫,雖然生活優渥,但真正放縱玩耍的時候并不多,日常主要讀書學習。至于杜甫在這個階段有很多詩詞演唱和游山玩水的記錄,主要是因為經常要關注出席父親主流社交場合。
開元二十七年,杜甫二十八歲,面對父親杜甫病死在任上。此后,杜甫必須獨自生活的種種現實挑戰。此后約三年,杜甫在偃師杜家老宅為父親服喪剛。服完父喪后不久,照顧杜甫的二姑又病逝了,杜又去趕洛陽為二姑。服喪。此后約兩年時間,杜甫留在了洛陽。之前是為了給二姑服喪,二來也是因為作為杜家長子的杜甫,必須開始獨立干謁權,以求仕途進步了。在這個過程中,杜甫第一次短信地接到了人情冷暖,時常感到挫敗和失落。
但就在杜甫即將離開洛陽的時候,李白剛好因為得罪權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一路向東,來到了洛陽。那一年李白四十三,杜甫三十二,雙星聚會,“醉眠秋共被,相關日同行”,寫下了中國文學史上最美的一段佳話。
五、長安十年
天寶四載的冬季之際,三十四歲的杜甫重新來到長安,開始了他的“京漂”生活,想要入仕為官。只不過他不,這一漂就是十年,備嘗艱辛。
初到長安的杜甫,就獲得了幫主鄭姓駙馬寫碑文的機會。隨后,又經推薦成了汝陽王的門客。在當門客的時候里,杜甫階梯在長安建立了自己的交游圈,還在天寶六載又參加了一次由李林甫主持的舉考試,可惜又落榜了。
從天寶六載至天寶八載,杜甫在長達三年的時間里少有詩作,作者推測,他在這段時間里解決了自己的一生大事,與楊氏結婚了。
轉眼間,時光來到了天寶九載,汝陽王去世,三十九歲的杜甫開始另謀出路。同年底,唐宗朝獻太清宮、太廟,祭祀南郊。杜甫投其所好,適時向宗獻上了三大史書稱:“帝奇之,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薄凹釉嚒焙茼樌?,杜甫順利地通過了通知,他的材料被移交吏部,進入了待選的序列,排隊等候授官。
天寶十四載時,四十四歲的杜甫終于被繼承了“河西尉”的官職,這是一個從九品的地方小官,杜甫拒絕了。 后來經過調整,他被繼承了“太子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一次杜甫接受了,這雖然與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有天壤之別,但至少是京官,工作也比較清閑。
當時杜甫妻兒在奉先縣生活。工作確定后,雖然已經寒冬臘月,杜甫還是一路頂風冒雪回家報去喜??梢贿M門,杜甫就聽到家里人的號哭聲,他原來剛出生不久的小兒子竟然餓死了。杜甫悲痛欲絕,提筆寫下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是五百字》,其中蘊含那句流傳千古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大約與此同時,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叛,安史之亂爆發,用血與火為開元盛世畫上句號,而本書的講述也在這里戛然而止。作者在結尾寫道:“歷史的走向與個人的際遇都已改變。盛世終于落幕,戰亂已然開啟?!薄?/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