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古詩詞美景照進現實的短視頻在網絡十分火爆。
比如,有人拍下淮南春申湖的朝霞,配上“天際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際一時紅”的詩句,感慨“古詩里的美景不是寫意是寫實”;有人拍下煙臺漁人碼頭的一景,稱是“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完美再現,感嘆“古人都是寫實派”……
大美江蘇,豈能錯過這樣的比拼?本期江蘇文脈開啟“讀城·詩詞里的江蘇”系列報道。
第一站是南京。
讀一讀下面這些寫南京的古詩詞。這些時刻,古詩詞里的南京美景具象化了。
古人們將彼時所見所感留存于世,千百年之后,我們眼前的美景仍能與他們寫下的字句相互映照。
我們讀懂了古人眼中的山河和心中的感念。原來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寫實派,用詩詞為我們留下了穿越時空的南京美。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適用場景:江邊賞落日時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一句出自謝脁。
謝脁是謝氏一族的名流?!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合稱,是顯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詞,也是風流名士的代名詞。王,指瑯琊王氏;謝,指陳郡謝氏。
謝朓的詩歌地位非常高。他被后世推為和陶淵明、謝靈運鼎立的六朝三大詩人之一。他一生留下詩歌150多首。
南京人最熟悉的是謝脁的《入朝曲》,一句“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將南京的美景定格?!锻淼侨竭€望京邑》一詩雖不及《入朝曲》有名,但“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一句卻堪稱傳世,描摹了晚霞綺麗,長江靜謐。長江的每一段都呈現出不同的美,到了南京段,江面開闊,水流平穩(wěn)。
今南京段長江美景
到了唐代,李白游歷金陵時,還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化用了這句詩,寫道:“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辈贿^,他將“靜”改為了“凈”。
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也出現了“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的字句,同樣也是一種隔空的致敬。
學到了吧?江邊賞落日,看到彩霞滿天時,記得吟上這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這是對美景教科書級別的“贊美”。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適用場景:極目長江時
“來過,便不曾離開。”這句話用來形容大詩人李白對于南京的情感很合適。
寫南京最多的唐代詩人,非李白莫屬。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詩人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從巴蜀順江而下,抵達金陵(今南京)。那一年李白24歲。
他在南京生活多年,走遍了南京的山山水水,留下和南京相關的古詩100多首。而臺城、鳳凰臺、白鷺洲、長干里、瓦官閣、勞勞亭等地名也因為“詩仙”的吟詠而千古留名。
其中《登金陵鳳凰臺》一詩最為著名?!傍P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便出自這首詩。
鳳凰臺遺址
鳳凰臺在哪?《江南通志》記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倍妹P凰臺的原因是,“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
李白這首詩把南京的山高水遠刻畫得氣象萬千。鳳凰“游”和“去”的對比,以及“臺空”與“江自流”的對比,都突出了時間流逝和自然永恒的主題。
如果你登臨鳳凰臺,或者登高極目長江時,記得吟上這句詩。
《江蘇文庫·精華編·藝苑卮言》收錄了李白寫南京的《登金陵鳳凰臺》等詩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適用場景:秋日臨水時
這句出自辛棄疾寫于南京賞心亭的一首詞。
賞心亭始建于宋代,曾是南京水西門一處名勝。蘇軾、范成大、陸游……都曾登高觀覽,留下佳作。但與賞心亭最有緣的是南宋詞人辛棄疾。他曾三次登臨南京賞心亭,留下三首千古名篇。
辛棄疾不僅是詞人,也是抗金名將。乾道四年(1168),29歲的辛棄疾被南宋政府派任建康府(今南京)通判。在任期間,他第一次登上賞心亭,他眼里滿是六朝衰亡的景象。斜陽、倦鳥、古木、孤帆,再加上凄厲的笛聲,讓人斷腸。
辛棄疾在建康通判任上不到3年,就去了滁州。淳熙元年(1174),再度來到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
其間,他再次登上賞心亭,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賞心亭今貌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边@是這首詞開篇的一句,意境高遠。
葉嘉瑩曾專門評析了這篇詞作,提及里面運用了大量的典故。辛棄疾的詞喜歡用典故,是因為他讀書多。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詞中提到的季鷹是西晉人張翰,字季鷹,本是南方人,在洛陽為官,他懷念江南莼羹鱸魚,就辭官回故鄉(xiāng)了。那時的辛棄疾也懷念家鄉(xiāng),可是他的故鄉(xiāng)淪陷在敵人手里,他在官場上不得意,也想辭官不做,可是他能回到哪個老家去?
只要抗金復國的壯志未酬,一日不能收復故土,不能回到故鄉(xiāng),他便只能是“游子”。
之后,辛棄疾又三上“賞心亭”。隨后,調離了南京,在漫長的蟄伏之后,辛棄疾再一次被朝廷起用時已經是個花甲老人。
如果秋日臨水時,不妨吟起這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看著眼前的江水裹挾著秋光流向遠方,慨嘆起時間的漫長,便也想起了辛稼軒。
《江蘇文庫·史料編·六朝事跡編類》記載了賞心亭的前世今生
千里龍蟠并虎踞。
適用場景:登高俯瞰南京時
“千古龍蟠并虎踞”,出自蘇東坡。
蘇東坡出生在巴蜀大地,自35歲第一次來到江蘇,到與世長辭,長達30年的時間里,共14次頻繁往來于江蘇境內,足跡踏遍江蘇的大江南北。
而南京,也是蘇東坡人生的重要一站。
著名的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后又改貶汝州,1084年,他順江而下,到了南京。
《漁家傲》便寫于此時。“千古龍蟠并虎踞”是詞首的一句,寫出了南京的滄桑與磅礴。
“虎踞龍盤”最初的緣起,傳說是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江東時,看到南京的山川形勝發(fā)出了“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感慨。紫金山像龍盤踞,石頭城像虎雄踞。直到今天,虎踞龍蟠都是南京最貼切的形容詞。
今日石頭城
說回蘇東坡第一次到南京那年,他會晤了已退隱在家的宰相王安石。蘇東坡的船到達南京時,一身粗布衣服、騎著毛驢的王安石,在碼頭上迎接。
蘇東坡一摘帽子,闊步走來:“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回應道:“禮豈為我輩設哉?”
前前后后,蘇東坡陪著王安石待了一個多月。這場半山相會,讓昔日的兩個政敵談天說地,詩歌唱和,握手言和。
家在“半山園”的王安石對蘇東坡說,不如以后你就住在鐘山腳下吧,我們也好做個鄰居。
但蘇東坡還是離開了,離去后,蘇東坡說:“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1101年,從儋州流放歸來后,蘇軾又到了南京。而那時,他的老朋友王安石已逝去多年。
當你登高俯瞰南京,感慨起南京的壯麗地形時,記得用上這首詞。
千百年來
以南京為主題的詩詞流淌不息
那些古詩詞中的美景
在今天依然可以照進現實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王安石《游鐘山》
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朱敦儒《相見歡》
長江蕩蕩,綠水悠悠。——朱元璋《江流賦》
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隔岸遠山分翠黛,繞堤垂柳學纖腰。——葉向高《莫愁湖》
潮長波平岸,烏蹄月滿街。——潘高《秦淮曉渡》
淼淼長湖水,春來發(fā)綠波。——愛新覺羅·玄燁《后湖》
古都南京,文脈悠遠。
一起品味南京這座“詩國”的魅力。
現代快報+記者 王凡 /文 錢念秋/視頻 資料圖片
本文詩句選自《詩國南京》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辦公室和現代快報
聯合推出“江蘇文脈”微信公眾號
長按即可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