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政治舞臺上,鳩山由紀夫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出身顯赫世家,卻走出了一條與諸多日本政客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對待歷史問題以及中日關系上,他的態度和行動顯得尤為突出。
鳩山由紀夫出生于 1947 年 2 月 11 日,東京都出身的他,家庭背景堪稱政治豪門。其曾祖父鳩山和夫是前早稻田大學校長、前眾議院議長 ;祖父鳩山一郎是戰后著名政治人物及首位自民黨首相;外祖父石橋正二郎是著名企業普利司通的創始人;
父親鳩山威一郎曾任外務大臣;就連弟弟鳩山邦夫也曾是自民黨的核心成員之一,亦曾任麻生內閣的總務大臣 。這樣的家庭環境,似乎注定了鳩山由紀夫會走上政治道路,但他最初的夢想卻并非從政。
18 歲時,鳩山由紀夫不顧父親的反對,報考了東京大學的工科專業,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專家,為國家的建筑事業貢獻力量。大學畢業后,他前往美國深造,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工業工程學,并取得博士學位 。
在美國期間,他還收獲了愛情,結識了楠瀨幸。然而,這段戀情遭到了家族的強烈反對,父親甚至為此稱他為 “逆子” 。但鳩山由紀夫堅持自己的選擇,1975 年,他在美國西海岸向楠瀨幸求婚,同年 6 月,二人在紐約舉辦婚禮,當時家族中僅有母親安子夫人出席 。
婚后,鳩山由紀夫帶著妻子回到東京,憑借自身豐富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到母校東京大學任教,成為了一名教師。
命運的轉折總是在不經意間。在一次家族聚餐上,父親語重心長地告知鳩山由紀夫,家族的大業需要他來繼承。此后,在父親和祖父的支持下,鳩山由紀夫踏入政壇。1986 年,他以自民黨身份參加眾議院大選,并順利首次當選 。
此后,他的政治生涯起起落落。1993 年,由于政治改革理念的分歧,鳩山由紀夫跟隨小澤一郎脫黨,先后加入新黨先驅、舊民主黨,并在細川內閣中擔任內閣官房副長官 。
1996 年,他脫離先驅新黨,參加舊民主黨,就任黨代表(與菅直人共同),1997 年,又就任舊民主黨干事長 。1998 年 4 月,他與菅直人創立了新民主黨,其后兩次擔任民主黨代表 。
2009 年,對于鳩山由紀夫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8 月 30 日,再次擔任民主黨代表的他,帶領民主黨在眾議院選舉中取得了歷史性的壓倒勝利,終結了自民黨長期的執政地位 。
9 月 16 日,鳩山由紀夫出任第 93 任日本首相,成為第一位民主黨籍首相,同時也是自 1996 年以來首位非自民黨首相 。然而,他的首相任期并不長久。2010 年 6 月 2 日,由于沖繩美軍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與美國處理不當的關系以及內政方面的失誤,鳩山由紀夫被迫請辭 。
6 月 8 日,其繼任人菅直人正式組成新內閣,鳩山由紀夫僅在任 265 日,約 8 個月,成為近期日本任期較短的首相之一 。
盡管在首相之位上的時間短暫,但鳩山由紀夫在任期間以及下臺后,在對待歷史問題和中日關系上的表現,贏得了很多尊重。
早在 1999 年,鳩山由紀夫在接受采訪時就明確表態,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并且承諾自己無論處于何種身份,都會以身作則,不去參拜,同時倡導國家其他領導人也不要去參拜 。
他的這一立場,與日本國內部分政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日本,靖國神社問題一直是影響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敏感問題,靖國神社中供奉著包括二戰甲級戰犯在內的眾多戰犯,參拜靖國神社被視為對侵略歷史的否認和美化。鳩山由紀夫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態度,無疑是對歷史正義的一種堅守。
2001 年,鳩山由紀夫嚴厲地指出日本教科書存在的問題。他認為日本政府在教科書中沒有體現出面對過去的勇氣,也沒有給本國青少年傳達出正確的價值導向 。他批判這種 “狹隘民族主義” 價值觀的傳達,十分不利于青年的發展。
在他看來,正確認識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走向未來的重要前提。只有讓年輕一代了解真實的歷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才能在國際社會中樹立正確的國家形象。
在外交政策方面,鳩山由紀夫沿襲了家族傳統,實施 “友愛外交” 政策,主張與其他國家共同進步,友好發展 。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他認為日本應向臨近的亞洲國家看齊,加深作為亞洲國家的歸屬感 。
在這其中,他尤為重視與中國的關系。他曾多次訪華,與中國領導人會面,倡導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他深知,中日兩國作為亞洲大國,地理位置相近,經濟聯系緊密,只有保持良好的關系,才能實現共同發展,也才能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
2014 年,鳩山由紀夫做出了一個令世界矚目的舉動。他主動來到中國南京,為死于戰爭的 30 萬無辜百姓道歉并獻上鮮花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最殘暴的罪行之一,大量中國平民和戰俘慘遭殺害,這是一段不容忘卻的慘痛歷史。
鳩山由紀夫的這一行為,體現了他對歷史的深刻反省和擔當。他的道歉,雖然不能代表所有日本人,但卻如同黑暗中的一絲曙光,給那些渴望正義和真相的人們帶來了希望。
然而,鳩山由紀夫的這些正義之舉,在日本國內卻遭到了部分人的強烈反對和攻擊。自民黨成員稱他是 “不愛國的外星人”,激進的右翼分子甚至在他公開演講之時,向他投擲臭雞蛋和爛菜葉子,以示不滿 。
日本右翼媒體更是順水推舟引導輿論,給他安上了 “賣國賊” 的標簽 。在這些人眼中,鳩山由紀夫對歷史的正視和對中國的友好態度,是不可饒恕的 “罪行”。但鳩山由紀夫并沒有被這些反對聲音所嚇倒,下臺后的他,依舊堅持自己的立場。
他表示:“我知道我的行為不能代表全部的日本人,但我還是希望,所有日本公民可以正視歷史,而不是去篡改歷史 。”
鳩山由紀夫對歷史的正確認知,或許與他的家族淵源有著一定的關系。他的曾祖父鳩山和夫,早在 1886 年就曾憑一己之力,阻止了中日雙方的一場激烈爭斗 。
當時,中國派出軍艦拜訪日本長崎,中國官兵上岸時卻被日本民警當做侵略者進行機關槍掃射,在解釋無果后,日本軍方又進行了新一輪攻擊,導致矛盾升級 。
鳩山和夫了解事件原委后,帶頭向中國官兵道歉,平息了兩方沖突,后來還收到了清政府頒發的勛章 。這一事件,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為鳩山家族對待中日關系奠定了一個友好的基調。
他的祖父鳩山一郎,雖然身處復雜的政治環境中,但也曾在 1931 年與張學良訂下秘密約定 。九一八事變后,鳩山一郎帶著翻譯前往中國,秘密會見張學良 。當時,鳩山一郎作為政友會的領導人,急需得到張學良的基金支持以在日本政壇立足 。
而張學良希望日本能夠迅速撤兵,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鳩山一郎表示,如果政友會成功上位掌權,他會讓日本軍方逐步放棄對東三省的侵略 。后來,在張學良的全力幫助下,政友會成功掌握實權,鳩山一郎也在最大程度上履行了承諾,減少了對中國的傷害 。
受到祖父和父親的影響,鳩山家族的第三代繼承人鳩山威一郎,同樣以促成中日友好外交關系為己任 。鳩山威一郎在職期間一直致力于推動改善中日關系,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署做了許多工作,并且多次訪問中國 。
可以說,在鳩山家族的幾代人中,都有著為中日友好而努力的身影,鳩山由紀夫無疑繼承了家族的這一優良傳統。
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日本國內部分政客依然執迷不悟,在歷史問題上含糊其辭,甚至妄圖修改和平憲法,加強軍事力量,追隨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對中國等國家進行無端挑釁。
而鳩山由紀夫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不僅多次批判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還呼吁日本民眾警惕右翼政客的行為 。例如,他曾公開反對安倍晉三的 “修憲運動”,勸誡日本民眾認清右翼政客的真面目,號召政壇抵制安倍 。
在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后,日本政府決定為其舉辦國葬,鳩山由紀夫明確表示拒絕出席 。他認為,本次國葬決定未經國會充分討論,按過去案例判斷并不合適 。他的這一行為,再次體現了他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原則的政治品格。
此外,在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鳩山由紀夫指出,日本迄今為止奉行的追隨美國的國家戰略,甚至被外界視為從屬于美國,現在日本國內已經開始對這一政策方向產生質疑 。人們開始反思,日本作為亞洲國家,是否應重新定位自己的地位與作用 。
他認為,日本必須朝著重新定位這樣的方向努力 。在臺灣問題上,他也有著清晰的認識,他表示,遵循堅守兩國之間所達成的幾個政治文件的共識,只有這樣中日關系才會不斷的改善和發展,日本應該將臺灣問題作為中國的內政問題來妥善處理 。
鳩山由紀夫的政治生涯雖然充滿波折,但他在歷史問題和中日關系上的堅定立場,為他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他用自己的行動,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有良知、有擔當的日本政治家形象。
在日本國內右翼勢力抬頭的當下,他的聲音顯得尤為珍貴。他的故事也提醒著人們,無論面臨多大的壓力和困難,正視歷史、追求和平始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
或許,在未來的日本政壇,會有更多像鳩山由紀夫這樣的有識之士,推動日本在歷史認知和對外關系上走上更加正確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