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四月十八是吉林城娘娘廟會日。在傳統文化中,廟會日的確定往往與所祀神明的生辰有關,娘娘廟會亦然——傳說這一天是道教“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的女神碧霞元君的生辰。碧霞元君的別稱很多,如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奶奶等,之所以與泰山有關,是因為她本是東岳大帝之女,且道場就在巍巍泰山之上。
碧霞元君是一位心懷悲憫、弘揚正義的女神。她神通廣大,極為靈驗,在中國民間有“北元君,南媽祖”之譽,即將碧霞元君與媽祖娘娘并列,各佑山海。后來“在長期祈求的投射下,人們漸漸形成把祈子的重望投向這位女神。民間俗信,此位尊神主司婦女多生子女,并同時擔負保護兒童之職。在北方,民間對她的信仰極為普遍,幾乎無處不知這位娘娘尊神”(《東北歲時節俗研究》)。通過復雜的文化發展進程,碧霞元君及祭祀這位女神的廟會竟在東北地區的吉林城落地生根。
吉林城的文化底色是清代駐防旗人鑄就,在“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背景下,無論是奉調出征還是居家務農,男丁的多少往往決定了一個家族的興旺與否,因此滿族人民對負責管理多生子女和兒童健康成長的女神格外重視,雖知其為漢族神明,也一并崇拜。在各類歷史文獻資料中,就能看到吉林地區旗屯建造關帝廟時,常常在廟中設有附設娘娘廟加以祭祀的記載,如波泥河、奇塔穆、小藍旗、巴虎屯等地皆如此。不過所有娘娘廟中供奉的是不是碧霞元君,沒有明確記載,目前我僅在吉林市玄帝觀斗姥殿看到過碧霞元君塑像(中為斗姆元君,兩側為碧霞元君和九天玄女)。
關帝廟附設娘娘廟最典型的是吉林城東關帝廟。成書于道光年間的《吉林外紀》記載:娘娘廟在城東關帝廟后。正殿三楹,大雄閣一座。這里曾有吉林地區規模最大的四月十八娘娘廟會。民國版《永吉縣志》記載了吉林城的娘娘廟會盛況:“四月十八日,東關娘娘廟會,婦女焚香還愿,或獻神袍、幔帳、金銀斗(紙制)、替身人等物。小兒七八歲,每于此日留發,囑兒立凳上,僧人以筯( zhù,同“箸”,筷子)擊頂,喝令急行,不許回顧,曰跳墻”。
1935年,因修建江堤,東關帝廟移建致和門外,東關娘娘廟會也逐漸成為歷史。而此際,北山玉皇閣成了吉林城娘娘廟會的新主場。玉皇閣有前閣、后閣之分。后閣即朵云殿,朵云殿樓上祭祀玉皇大帝,樓下祭祀瓊霄、云霄、碧霄娘娘神像,兩側配祀子孫、送奶、花、消災、眼光、胞胎、文書、煉丹、眼光等八位娘娘(此為最新版塑像的名稱)。雖然其中沒有碧霞元君的神像(有說法碧霄娘娘就是碧霞元君),但從功能上說,趕四月十八廟會所有求子育兒的精神方面祈愿,在朵云殿樓下的三楹大殿中都能得到滿足。
從偽滿時期開始,北山上的娘娘廟會就呈現出熱鬧非凡的場面。廟會當日,善男信女集聚北山之巔,燒香祈禱或還愿,重復著在東關娘娘廟上演了幾百年的各類儀式。由于出現了旺盛的人氣,許多商販也會在山上山下擺設攤床,吆喝叫賣,招攬生意。此外,說書唱戲的、占卜算卦的、賣茶水小吃的,也會借廟會之機,積極參與,賺上一筆“快錢”。在1942年由偽吉林市公署刊印的《水都吉林市勢概要》中,就有當年娘娘廟會的影像資料,雖只是廟會一瞥,但玉皇閣前人頭攢動的熱鬧場面已足具震撼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農歷四月二十八廟會的成功恢復,四月十八的廟會也逐步興起——每年在四月初八廟會之后,于吉林北山再次聚攏起“初夏的人氣”。只是當今時代,雖有二孩、三孩政策號召,可惜世風已變,不僅重男輕女的觀念早被摒棄,甚至年輕人結婚生子的意愿也不強烈。四月十八的娘娘廟會,大多為湊熱鬧的游人。這讓有著“杞人憂天”情思的我不免生出一種擔憂:對碧霞元君也好,對眾位娘娘也罷,如今虔誠求子的會有多少?神明們未來享受的香火可能應該很少了吧……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請與作者聯系
特別鳴謝賈大為(易林學館)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