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可誰來救救醫生自己。
一位治病救人的醫學精英,年僅52歲就永遠離開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5月14日報道,張北平教授5月9日晚上22點17分因病去世,年僅52歲。
她生前是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帶頭人,還是博士生導師。
消息一出,很多同行和患者都覺得難以接受。
其實在去世前,她還在積極治療腦部惡性腫瘤。
張北平的履歷很亮眼,1996年,她從湖北中醫藥大學畢業,2004年拿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2012年,她成了當時最年輕的中醫消化病學博導之一。
2017年,她入選了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
2023年又被評為“南粵楷模”。
一路走來,都是實打實的成績。
廣東省中醫院5月10日發的訃告里,詳細寫了她的身份和榮譽: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吉良晨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第六批國家千百十人才高校培養對象,廣東省首批杰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省第二批優秀中醫人才,還入選了嶺南名醫錄。
她還擔任多個國家級、省級學會的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
可以說,學術地位很高。
但這些光環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
張北平每周坐診4個單元,年接診量超過5000人次,還要帶48名碩士博士,做科研、帶團隊、處理科室事務,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
長期高強度工作,身體怎么可能不出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提醒過: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中風風險會高出35%。可現實中,醫生們的工作節奏根本停不下來。
甚至在張北平去世當天,醫院的公眾號還在推送她團隊的文章。
說到底,醫生也是普通人,身體也有極限。
更讓人唏噓的是,張北平教授研究的“伏毒理論”能逆轉胃癌前病變,但她自己卻沒能躲過疾病的魔爪。
腦膠質瘤這種病,發病年齡多在21到50歲之間,31到40歲是高發期,屬于“隱形殺手”。
一旦發現,往往已經很嚴重。
【網友怎么說】
不少網友看到這個消息后都很感慨。
有人說:“醫者不能自醫,這話真沒錯。”
還有人補充:“醫生的工作遠不止坐診那么簡單,帶團隊、查資料、做講座、查房、處理各種雜事,壓力大得很。”
這些話,說得很實在。
【我想說的】
醫生這個職業,越是有本事,找他的人就越多,責任也越重。
可惜的是,很多醫生把所有精力都給了病人,最后卻忽略了自己。
其實醫生也是普通人,也需要休息,也會累。
醫院和社會是不是該多給醫生一些關心和支持?醫生自己是不是也該學會適當放慢腳步?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
張北平教授走了,留給大家的不只是遺憾,更是警醒。
希望所有醫務工作者都能照顧好自己,健康平安。
你覺得醫生該怎么平衡工作和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