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總說醫生是救死扶傷的天使,但有時候,醫學博士也救不了自己的命!
5月14日,廣東省中醫院發布一則訃告,脾胃病科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張北平教授,因突發心源性猝死,年僅52歲。
張北平是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生前專攻胃癌,老師也很厲害,師從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吉良辰教授、國醫大師王慶國教授等諸多業界泰斗。
但就是這樣一位優秀、有資源的醫生,結果5月9日病了卻也難自醫,最后不幸去世。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她依舊如往常一樣,完成了一臺高難度的手術。
手術后,她又馬不停蹄地接診,到了晚上,她還心系科研,召集團隊成員討論課題。在她去世的當天,醫院的官網甚至還在宣傳她和她的團隊。
在她的從醫生涯中,每年接診的患者超過5000人次,每周坐診4個單元,日均接診40余人。
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狀態,是個鐵人都頂不住,更何況據說她在去世前還患上了腫瘤。
不少網友在得知張教授去世的消息之后,都直言她肯定是累死的。
張北平教授生前致力于解決胃癌問題,她基于深厚的中醫經典理論,結合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大膽地提出了“伏毒理論”學說。
她認為,身體里會藏著一些看不見的“毒”,平時感覺不到,等發作的時候才突然冒出來搞破壞,常常會導致病情久治不愈,甚至突然惡化。
像胃癌早期癥狀、腸子里長息肉這些毛病,就是因為這些毒在身體里偷偷搞鬼,慢慢消耗人的健康,因此,以“清解伏毒”作為核心治法,成為了她攻克這些疾病的關鍵策略。
除此之外,她還積極倡導“醫鏡融合”模式,即把中醫辨證與消化內鏡技術有機結合起來。
她的這一創新舉措,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系統疾病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除此之外,她主持或參與了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十幾項,發表核心期刊及SCI論文100余篇,同時,她還培養了碩士、博士研究生48名。
她生前如此優秀,專攻胃癌病變,卻也無法在意外來臨時挽救自己的生活,醫治不了自己。
她的離世,引發了人們對于醫生群體健康問題的深刻反思,也不禁讓人想問,醫者為何不能自醫?
其實,研究表明,高達78%的醫務工作者在出現癥狀時,會優先考慮患者而非自己。
在張北平教授去世前仍堅持接診的行為中,我們便能深刻感受到這種“患者優先”思維的體現。
醫生們長期處于高壓狀態,身體的痛閾會提高。心內科數據顯示,醫生對自身心絞痛癥狀的誤判率是普通人的3.2倍。
而且,連續工作12小時后,醫生自我健康評估準確率下降58%。
世衛組織也早就做過研究表明,人如果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5個小時,中風的風險會相應漲35%。
醫生在專注于救治患者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自身發出的健康預警信號,所以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醫生年紀輕輕就因病去世或者是意外去世。
醫生的健康問題,其實不僅僅關乎個人,更影響著整個醫療體系的安全與穩定。
每一位醫生都是醫療隊伍中的中流砥柱,他們的倒下,可能意味著眾多患者失去了及時救治的機會,也會給同事們帶來巨大的心理沖擊。
張北平教授的離世,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著社會各界必須重視醫生群體的健康狀況。
要減少此類悲劇的發生,改善醫生的工作環境刻不容緩,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醫生自己要能對身體有一個基本的判斷。
不要以為自己是醫生,對自己身體的掌握會更加全面,疾病來臨的時候,不分你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