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便利變成生活障礙,我們該如何面對?一位80歲的盲人老者,在營業廳被要求“睜眼刷臉”才能辦手機卡——這種魔幻場景,竟真實發生在2025年的今天。
事件回顧:一場“睜眼”的荒謬認證
據央廣網等多家媒體報道,近日江蘇揚州的盲人管先生前往某運營商營業廳辦理手機卡時,因無法完成人臉識別中的“眨眼”動作被拒。管先生出生8個月時便因眼球缺失失明,身份證照片和殘疾證均顯示其雙眼緊閉。盡管他攜帶了身份證,工作人員也肉眼確認了“人證一致”,但系統僵化要求必須刷臉。最終,他只能以女婿名義辦卡,導致實名制形同虛設。
矛盾焦點:規則為何成了“絆腳石”?
1. 技術至上,還是服務缺位?
涉事營業廳堅稱人臉識別是“必要程序”,但附近另一家同品牌營業廳卻表示,殘疾人可憑殘疾證免刷臉。同一運營商,規則執行竟“一地兩制”,暴露服務標準的混亂。
2. 法規早有規定,執行卻“慢半拍”
盡管2025年6月將實施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辦法》明確“不得將刷臉作為唯一驗證方式”,但管先生的遭遇發生在法規生效前,運營商以“未接到通知”為由推諉。而《個人信息保護法》早已規定“非必要不刷臉”,涉事方顯然漠視了法律精神。
深層反思:技術如何不拋下“少數人”?
? “無障礙”不能只停留在口號
要求盲人睜眼驗證,本質是“濫用技術”的懶政。技術本應服務于人,但當規則設計忽略特殊群體時,反而制造了新的不平等。
? 人性化服務需“補課”
運營商本有為特殊群體提供上門服務的流程,但管先生當天未獲協助。這暴露出基層員工培訓不足、應急機制缺失的短板。
未來啟示:規則應有溫度,科技應有底線
管先生的遭遇絕非個例。網友分享的經歷顯示,面部燒傷、癱瘓患者也曾因刷臉被拒。技術應用必須堅守兩條底線:
1. “最小必要”原則:如專家陳音江所言,收集生物信息需克制,人工核驗等替代方式應常態化。
2. “人本優先”思維:規則執行需保留靈活空間?!爱敿夹g馳騁時,更應牢記它始終圍繞人?!?/p>
結語:
盲人辦卡事件,撕開了數字化浪潮下的“隱形歧視”。當技術成為門檻而非橋梁,我們亟需一場從法規到執行、從設計到服務的系統性反思——畢竟,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從來不是多數人的便利,而是對“少數人”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