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等到降雨來了,因為立夏之后,隨著氣溫上升,晴天多了讓我們對雨天有了特別的期待了。好消息的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局地將會是有雨雨雨,還是雨雨雨的天氣到來了。
根據5月14號開始的近10天的降水量預報圖來看,我國有些地方下雨下到紅紫色了。而紅色代表的是大暴雨的量,紫色是達到特大暴雨的累積量了。我們來具體看看:
西南地區東部、華南大部、江漢東南部、江淮南部、東南沿海、江南大部、東北地區東部和北部等地是降雨累積量可達到暴雨大暴雨級別了,局地還有更大的降雨天氣。
從降雨量來看,廣西、貴州、廣東、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降雨是非常集中的,會出現連綿不斷的降雨。
時間已經到5月中旬了,這不得不讓我們想到梅雨季節的天氣了。梅雨季是我國入夏以來降雨非常集中,降雨范圍最廣的一種降雨模式。通常情況來看,梅雨季是在陽歷6月中旬到7月中旬這個把月的時間的。不過,有的年景梅雨季會提前到來,也有的梅雨季會推遲到來的。因此,梅雨季的早晚到來,其實是與當年的降雨情況是密不可分的。
就以現在梅雨季比較科學的判斷方法來說,入梅是有兩個條件的。一個是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超22℃,還有一個是有連續5天的陰雨天氣。因此,入梅時還要求氣溫不能低,并且還要連續降雨的,因此,梅雨季是悶熱或濕熱的。這也說明了梅雨季的另外一個特點,器物非常容易發霉的,因此梅雨也叫霉雨,意思是讓器物發霉的雨天。
但是,古代人可沒有現代這么標準的判斷標準,但是也需要一個相對比較準的判斷標準的。老祖宗發現,每年芒種節氣入節之后,正是野梅子成熟變黃的時候。老祖宗根據干支歷法當中的“丙日”來作為入梅標志,即“芒種逢丙入梅”的說法。我們知道,丙屬火,而梅雨季就是用水來克火,才帶來濕熱天氣了。并且,也因為梅雨季的熱火被梅雨克制了,所以出梅之后就是進入伏天,伏熱才徹底釋放出來了。
根據芒種逢丙日入梅的方法,帶來的結果就是每年的入梅時間不一樣了,當然,這也體現出了天氣變化復雜的特性,也是非常貼合實際天氣的。
今年的芒種在6月5號到來,第二天就是當丙日了,也就是6月6號是丙午日,因此,今年的梅雨季開始時間是6月6號了。并且,根據近10年對入梅時間的統計,是10年以來最早入梅的年景。
知道了6月6號入梅了。那么,出梅的時間又是什么時候呢?
老祖宗對于出梅的時間也是有標準的,即“小暑逢未出梅”,也就是說在小暑節氣到來之際,碰到第一個未日便就是出梅的日子。今年小暑在7月7號到來,第一個未日在7月13號,因此,今年出梅的時間就是在7月13號了。
從老祖宗定的標準來看,6月6號入梅,7月13號出梅,說明今年的梅雨季有接近40天了。那么,今年梅雨季降雨多不多呢?我們可以根據老祖宗留下來的農諺來預兆一下:
“黃梅頭見雨,雨多是水梅”
這句農諺說的是如果在入梅當天出現了降雨天氣,預兆今年梅雨季的時候是降雨非常頻繁的水梅天。
因此,等到入梅當天我們看看天氣,就可以預兆今年降雨多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