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小米汽車挖孔門,鬧得沸沸揚揚。
整個事情是這樣:
2025年2月底,小米推出SU7 Ultra車型,最吸引眼球的是價值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
雷軍在發布會上特別提到,有點貴,因為用戶呼聲高,所以決定開發。不少朋友因為這個特性才下單。
但到4月底、5月初,提車的朋友發現,實際效果和宣傳不太一樣。有人測試了一下,所謂雙風道,并沒有說的那么有效。
消息一傳開,網友炸鍋,覺得小米有虛假宣傳嫌疑。
小米5月7號也發了聲明,承認信息表達不清晰,解決方案是,要么改配鋁制前艙蓋,要么,給已提車的車主2萬積分作為補償。
不過,部分車主不認可,補償少了,而且要重新排隊,時間成本高;隨著不滿情緒增長,很多車主開始組群加入維權,考慮用法律途徑解決。
事情發展到現在,雷軍情緒也比較低落。他當然清楚,這不是一個小問題。
01
先從公關角度,說說我的看法:小米一開始把問題定性錯了。他們沒意識到,自己親手點燃了一場信任危機的導火索。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公關第一步是:界定問題。
這次事件里,小米反應挺快。發聲明承認信息表達不清楚。看起來在努力把問題從“虛假宣傳”往“溝通失誤”上拉。
但這一步,它走偏了。
買車人不滿的根本不是“有沒有風道”,而是感覺:我花的錢,值不值?小米在宣傳時,用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打造了一個標簽:性能感、科技感、高端定制。
用戶看到的是“復刻原型設計”、“價值4.2萬配置”這些關鍵詞。很多人沖著這個買的車。
這就像我們去買車,面對16寸和18寸輪轂,專業上可能說不清區別。但如果有人告訴你:“18寸開著更拉風,更撩妹。”你是不是也會心動?
結果提車之后,網上有人說:你那18寸輪轂是智商稅。
你會怎么想?
第一反應是:關你什么事?我又不是買給你看的。但第二反應就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被騙了?是不是多花了冤枉錢?
這時候,最不需要的,是別人再告訴我:你選錯了。我需要官方站出來說一句:你的選擇是對的,你買到的是我們承諾的價值。
而小米呢?
回應是:等40周換鋁制艙蓋,送你2萬積分。從理性角度看,確實盡力了。但從情緒角度看,完全沒接住用戶的痛。
我剛失戀,你突然冒出來一句話:你倆本身八字不合。你怎么想?你會覺得:朋友,你沒毛病吧,你懷疑我眼光;我這么痛,你不安慰我,在這說這個。
小米這次問題,不是風道有沒有效,而是它沒有識別用戶的情緒投資點。
你以為是溝通失誤問題,是場徹頭徹尾的情緒失控;面對情緒失控,為什么道歉看起來像是推脫責任?為什么用戶不買賬?因為在用「事實邏輯」去解決「情感危機」,這不是滅火,這是往火里倒油。
02
既然用事實邏輯來解決問題,那我真刀實槍,從事實角度出發,來分析下:“挖孔”設計,到底是為了好看?還是真有用?
換句話說:所謂“雙風道”,到底是造型設計?還是性能配置?
這時,就得搬出哲學了。別笑,真有用。古希臘,有位哲人提到過一個詞叫:現象與本質。
什么是現象?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被吸引的東西。比如:碳纖維前艙蓋上的兩個小孔,看起來科技感爆棚,像極了跑車的設計語言。
什么是本質?
它背后的功能邏輯,技術原理,真實作用。比如:這兩個孔是不是連著散熱系統?能不能真正產生下壓力?有沒有實際性能提升?
在公關和傳播的世界里,有一條鐵律,不能播:
談現象時,別扯本質;談本質時,也別提現象,因為很多人會把這兩者混在一起。結果越解釋,越像打臉。
所以,公關中的切割藝術在于:當用事實邏輯回應問題時,要看清楚回應的是“現象”還是“本質”。千萬別把用戶從“現象”層面的認知,突然拉到“本質”層面的技術討論。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在看一幅畫,本來是欣賞它的色彩搭配,覺得挺好看。結果朋友突然說:“這幅畫的主題是存在主義困境。”
你一聽就懵了:一開始沒跟我說這個,怎么說著說著開始上價值了?所以,你看,如果你在回應問題時,搞不清自己是在回應“現象”還是“本質”,那就很容易翻車。
小米公關問題就在這兒。
一開始用性能感、科技感、“高端定制”現象層面的價值打動用戶。后來面對質疑,卻試圖用「信息表達不清晰」這種現象層面的解釋去回應,讓用戶覺得:你說的根本不是我關心的事。
這不是澄清,是認知混亂。典型的:用承諾,換現象價值;再用本質回應,掩蓋現象落差;這樣的操作,非常危險。
03
大家為什么會對4.2萬元的“挖孔”如此敏感?是挖不挖的問題嗎?不是。是消費者都開始思考,我到底是為現象買單,還是在為你的本質豪賭?
別怪我說得難聽一點。
現在車企擅長用一堆聽起來很厲害的術語,把普通材料包裝成某種象征。比如:熱壓罐工藝、1.73平方米面積、1.3公斤減重”……
這些詞濃縮之后就成了一個標簽——「高性能」。哪怕你根本不懂這些詞的意思,也會覺得它很高級。這不是小米一家問題,整個科技行業都在這么干。
還有更可笑的。
“OTA升級”用來掩蓋硬件缺陷,“輕量化設計”是削減成本的另一種說法;關鍵是,消費者以為在為技術投票,其實在為花里胡哨的詞付費。
當所有車企都用同一套話術時,碳纖維風道和手機的“AI攝影”,真的沒什么區別,說白了,整個行業一起編造的一件“皇帝的新衣”。
而買下選裝件的人,不是為了性能,而是為了擺脫“普通車主”的身份,加入被賦予光環的圈層。
或者說,他想證明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這和年輕人花3000美元買蘋果Vision Pro,只為在朋友圈曬一句“我是科技先鋒”,是一個道理。
這沒什么問題。
但問題是,車主嘴上說追求性能,心里也在打架。他一邊想著:這車能不能真跑得快?一邊又覺得:管他有沒有用,反正別人沒有。這種糾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功能與符號。
我真要“雙風道”帶來空氣動力學上的提升?還是,想要它代表的賽道感、高端感?說白了,在買技術,還是在買身份標簽?
然后,是數據和體驗的矛盾。我到底在乎它快不快?穩不穩?還是在意別人看到這輛車時,會說一句:哇靠,這是限量版SU7 Ultra。
換句話說,是在享受駕駛,還是在享受別人的目光?
第三點,不用說了,是個體和群體之間的矛盾。我是想成為人群中“懂車”的少數派?還是想融入“小米車主”的圈層?
大家都在賭,但這場賭局有點殘酷。
如果法院最終認定“雙風道”功能是虛假宣傳,車主要求“退一賠三”,單車最高賠償可達158萬;但我相信,一半以上的人不會去起訴,因為信仰比金錢更貴。
另一方面,承認“我被騙了”,就等于承認“我是傻子”。
維權群里人越多,反而越多人選擇沉默。因為大家不想承認自己被騙了,這是在用沉默保護最后的尊嚴。
換句話說,小米用4.2萬元收獲一批用戶,而他們可能最終選擇用沉默守護那份“科技信仰”。結果,誰都不可能贏;這才是消費主義時代最荒誕的故事。
04
說實話,我到現在都沒搞明白,為什么開車非得配一個巨無霸中控屏?我真挺懷疑,這玩意兒方便了駕駛,還是干擾了注意力?
還有車燈,花樣越來越多。燈光秀打一下,比演唱會還熱鬧,但我只想問一句:它到底能不能看得清路?
這些現象反射出一個行業正在經歷的事情:技術遇到了瓶頸,開始靠包裝活著,靠概念撐著,靠話說滿。
當用戶開始用游標卡尺看車企,用衛生紙巾測風道,就說明大家已經不信那一套了;車企也該冷靜下來,認真想想:到底在造一輛好車,還是賣一場精心編排的表演?
當然,小米被輿論架在這兒,終究要面對問題。我也看到它在技術、產品上快速迭代,這是積極一面。
但在感性層面,小米汽車也要拿出更有誠意的動作,去回應用戶失落,不是說發2萬積分,改個配置就解決的。
你要不辦事具體點:比如:
千萬別在網上爭論,出個門,周末組織車友會,大膽打造這批高價值車主社群,雷布斯親自出面,吃個飯,當面聽聽真實聲音;畢竟,這么做的價值,趕上一個小型私董會;不要怕,當面聊,大家愿意接納的。
不過,我的建議是短期解法。
從長期來看,小米必須重新思考一個關鍵命題:你的“用戶共創”模式還能走多遠?什么是用戶共創?讓用戶和企業一起合作,創造出更符合需求的產品。
聽起來很理想,對嗎?但劣勢也很明顯:
一、用戶聲音容易形成反噬。一個問題一旦引爆,會引發群體效應;二、用戶的專業知識有限,提出的建議可能缺乏可行性,甚至誤導方向。
三、管理成本高。依賴粉絲經濟,意味著品牌要投入大量資源去維護、引導、解釋,否則很容易失控。
最關鍵的一點:期望難以管理;用戶對品牌越親近,期待就越高,一旦品牌無法滿足,哪怕一個小細節,也可能成為情緒爆點,直接腰斬。
所以,未來小米汽車,不能只靠“粉絲運營”打天下。要一套更專業、更透明的“用戶共創坐標系”。
什么是成熟的坐標體系?
我覺得,得有合理分布,20%專業玩家,提供硬核技術反饋;60%普通用戶,負責體驗反饋和情感共鳴;剩下20%,中立觀察者,比如:說真話、敢批判的媒體,他們在中間監督、平衡。
企業不能把粉絲捧太高,最后搞成“專業共謀”,真正用戶共創,不是讓用戶當“產品信徒”,而是讓他們成為“行業知音”。
小米以后不能再只看“我們采納了多少條建議”這種表面數字了,得加入一些衡量維度,比如:需求的安全性評估、自己的宣傳,用戶對技術理解的提升度等等。
只有這樣,用戶共創才能從情緒驅動回歸理性共建。
說到底,這次的問題,是它在“用戶共創、性能宣傳的邊界上迷失了方向;這張試卷,誰出的呢?用戶、媒體、KOL嗎?我不敢下結論。
我的朋友蘇澤的話,很有意思;他說:價格越高的產品,瑕疵就越明顯,負面影響也越大。
高價產品必須保證過硬的質量。只有當產品質量可靠時,才能通過賦予其文化屬性來提升其身份感,如果用有瑕疵的高價產品讓客戶覺得身份受損,那將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抱歉。我的話,稍微有點赤裸,但出發點簡單:
希望小米,作為一家成熟企業,能真正意識到問題;畢竟,真正信任出自于對技術、專業的敬畏,不是單純情感依賴;我個人相信中國制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