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明朝官員 李晟)
李晟,明朝人,成化二年時,在京師做都察院經歷。
清朝的都察院經歷,是正六品,一共倆人,一個滿人,一個漢人,主要負責的工作是董察吏胥,說白了就是監察官員,看朝廷里哪些大臣工作不認真,或者有違紀違法的行為,那么都察院經歷就負責檢舉揭發,彈劾他們。
至于明朝的都察院經歷,職責又完全不同。
京師都察院下設經歷司,而經歷司就有都察院經歷這個職務,主要負責的工作不是監察百官,而是整理都察院內部的文書,說白了就是辦公室文職。
事史書上關于李晟的記載很少,祖上何人,家學淵源,父親祖父,前半生的經歷,都不詳,只知道他在成化二年在都察院任職,而且這一干,就是十八年。
期間李晟的事跡,也不詳,他沒升職,也沒被免職,就是老老實實的在都察院里上班。
事實上,一個官員能在京師任職十八年,就算是熬資歷,就算他平平無奇,身無長物,他也該熬上去了,因為做官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能力的一部分,但是奇怪了,李晟的仕途就那么停擺著,一動不動,一直是這個樣子。
如果以宏觀視角來看,這也未必是李晟的問題,要知道,他所處的成化時代,大體上就是一個平庸的時代,當然這個平庸,主要指的是官場。
憲宗在位的時候,朝野間普遍流傳一句話,叫做“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三閣老,指的是明朝最高決策機構內閣的首輔,次輔,以及大學士,本來內閣是皇帝最為重要的咨詢和秘書機構,但是很可惜,明朝的政治中,宦官參與政治,干預政治的情況很嚴重,搞到后來有時候內閣大臣不得不和宦官合作才能辦成事,這也就是說,內閣經常性的會失去決策能力。
成化年間內閣的三位領導,分別是首輔萬安,次輔劉吉,以及大學士劉珝。
先說這個萬安,生平別的本事沒有,就會一樣,那就是諂媚尊上,他堂堂內閣首輔,沒有士大夫的氣節,只因為憲宗寵幸萬貴妃,她就拜入萬貴妃的門庭,明明胡子一大把,歲數比萬貴妃大了不老少,卻自稱“子侄”,上朝的時候呢,胸無點墨,什么東西都說不出來,皇帝一問他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高見,萬安就跪在地上喊皇帝萬歲,以至于他有個綽號,叫做“萬歲閣老”。
這個綽號,還算是好聽的,此人閑來無事好鉆研房中術,沒事他就喜歡煉制點丹藥什么的,還試圖進獻給皇帝使用,因此老百姓又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做洗X相公。
(明憲宗 朱見深)
次輔劉吉,富于權術,朝堂權謀玩的飛起,人很擅長偽裝,而且心性飄蕩,慣會見風使舵,反正總結來說于他有益,但于國無用,朝廷里的大臣們討厭劉吉的為人,經常有人彈劾他,多到上午三波下午三波,要皇帝罷免劉吉的奏疏那都堆的如山一般高,可劉吉不降反升,官兒做的越來越高,于是人送綽號“劉棉花”,意思是他十分耐彈劾。
大學士劉珝,最愛高談論闊,但私底下卻和西廠大宦官汪直勾結,而且他家風不正,教子不嚴,堂堂大學士的兒子,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出入風流場所,飲酒狎妓。
至于六尚書,是指明朝六部,也就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這六個部門的領導。
六部本為國之重器,是政治核心,但是隨著內閣和司禮監(也就是宦官部門)的坐大,他們反而失去了很多權力,逐漸淪為了執行機構,皇帝讓你干嘛,你就干嘛,權臣讓你干嘛,你就干嘛,宦官說擺你兩道,也就擺你兩道了。
您想想,在這種情況下,如李晟這種普通官員,的確是很難熬出頭來。
但是,李晟在都察院待了十八年之后,突然向憲宗上了一道奏疏:
李晟言邊務兵機各五事奏威寧海、河套可耕可牧,請置城移民。
這道奏疏,大致意思就是李晟提出了對邊關軍事上的一些看法,他認為威寧海和河套地區這兩年發展的很不錯,朝廷應該在這些地區屯田墾荒,并且把一部分老百姓遷徙過去。
順便,他自己都混的很慘了,但是他還在奏疏里向朝廷推薦了一個已經被罷免的官員。
這道奏疏,內閣看了,興許憲宗也看了,但是大家看完之后統一得出的結論就是,此僚不學無術,上疏的內容也是廢紙一堆,因此朝廷狠狠的批評了李晟一頓,還把他從都察院經歷降為通判。
在大家看來,你不過是都察院里一個小小的文書,國之大事,選賢任人,這根本就不是你能參與的。
史書中又失去了李晟的消息,降職為通判之后他處境如何,情況怎樣,也無人有興趣記載。
再出現,已經是憲宗駕崩,孝宗登基。
皇帝換了,朝野廓清,萬象更新,帝王與民更始,李晟感覺自己的春天來了,于是他又向孝宗上了一封奏疏,內容是這樣的:
研習兵法四十年,深得精髓。
(明孝宗 朱祐樘)
李晟說,別看我現在只是一個小小的通判,但我私下里研習兵法,已經學習了四十多年了,而且我學有所成。
孝宗說原來你是隱藏的大神啊,那你給朕上奏疏幾個意思啊,有啥說法?
李晟于是掏出了很多圖紙,要求孝宗支持他,讓工部按照他的圖紙來制造戰車和弓弩,并且說只要制造出來,投入戰場使用,殺傷力極大,一定大顯神威。
孝宗人很開明,立刻從戶部支錢給到工部,工部耗時費力,花了好幾個月時間終于制造出一批戰車和弓弩,隨即投入戰場使用。
至于效果,那實在是慘不忍睹。
根據李晟的圖紙制造出來的戰車,又沉又大,主要是推不動,難以移動,那純純就是活靶子。
而實裝給戰士們的弩箭,威力小不說,射程還近,都不如元末紅巾軍自制的弓箭。
這時候孝宗才發現自己上當了,皇帝勃然大怒,把李晟從京師攆走, 貶他到云南曲靖去做了個知事。
地方知事,縣令的屬官,也負責文書工作,但是不入流,頂多九品。
皇帝給出的貶謫理由也很合理,那就是李晟浪費朝廷的錢。
在云南一待,又是十年時間,這十年沒有關于李晟的任何記載,只知道十年之后,李晟又給孝宗上了一道奏疏,奏疏中分析了一下云南當地的一些軍務情況,這封奏疏,實話說還比較扎實,寫的不錯,孝宗一看,李晟還算是可造之才,皇帝加恩,把他從云南調了回來,復任都察院,讓他做了都察院的照磨。
說是提拔了,其實也沒怎么提拔,因為照磨和經歷都是小官,沒什么權力,后者管文書,前者管卷宗,整天就是和書本打交道。
都察院做照磨,李晟做了五年,五年之后,吏部看他沉浮官場多年,一直也沒混上個實職,因此發發善心,安排他到鄖陽府做同知,相當于是地方上的一個副知府,基本上就是讓他到當地養老退休,頤養天年了。
雖然是副的,可是畢竟轄一府之地,分管很多工作,總是比在京師做個默默無聞的小官吏要好,但是李晟不愿意,說什么也沒去,繼續做他的照磨。
這期間,發現他曾向內閣上疏,說希望朝廷可以把自己調往邊關效力,自己要到戰場上去。
內閣的回復是,邊地官吏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目前沒有適合你的工作,等到有缺了,我們就送你過去。
至于情況真是如此,還是內閣敷衍他,不得而知,反正李晟一等,就等到了孝宗駕崩,武宗即位。
又換了一個皇帝,朝野再次廓清,萬象再次更新,皇帝再次與民更始,李晟也再次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
于是在正德四年,他向武宗上疏,奏疏中夾帶了多年來自己寫下的一本關于邊關戰爭,平定邊患的書籍,浩浩蕩蕩十幾萬字,反正總而言之就是希望武宗重用自己,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論來治軍。
(明武宗 朱厚照)
武宗當時還比較年輕,他看不懂,于是把李晟的奏疏送交兵部,讓兵部的官員研究,兵部官員拿過來研究了幾天,得出結論:
大言無實,垂老不悟。
意思是,李晟的這些內容都是空話大話,根本沒用,沒有實際意義,并且兵部官員還批評李晟,說李晟這么大歲數了,折騰了一輩子,一事無成,到現在還執迷不悟。
兵部官員還發現,這封奏疏的署名,不是照磨李晟,而是兵備僉事李晟,也就是說,李晟是冒用別人的職務上疏的。
的確,不冒用也沒辦法,因為李晟當時擔任的照磨,他都沒有權利接觸到皇帝,就更別提向皇帝上疏了,所以他才謊稱自己是兵備僉事(武職)。
兵部立刻向皇帝舉報,要治李晟欺君之罪,武宗說算了算了,一把年紀了,饒他不死,因此沒有對他進行體罰,只是革除了他所有的官職,把他趕回老家去了。
此后,李晟逐漸淡出朝野,但是只淡了三年,三年之后,他再次冒用兵備僉事的名頭,向朝廷上疏,奏疏中說,自己發明了一種鎧甲,非常的厲害,只要穿上,刀槍不入,堪稱無敵,如果能大批量的制作出來給明軍使用,將會極大提升戰斗力,邊患就不再是問題。
李晟這回說的不像騙人,而且如果真的能制作出這種鎧甲,那將會是世紀性的大發明,對國家軍隊來說也是質的改變。
于是,朝廷召回李晟到工部,讓工部配合他,按照他的圖紙,先制造了一副鎧甲,然后讓李晟試穿,看看效果怎么樣,結果李晟穿上鎧甲之后“行數步輒仆焉”,就是說鎧甲設計的太沉,太厚,太反人類,李晟穿上,走了兩步就趴倒在地,壓根就起不來。
一眾君臣哄堂大笑,武宗也被氣樂了,于是再次將李晟遣返回家,史料中再無此人的記載...
誠然,李晟沒有賈誼的錐心泣血,也非海瑞的孤臣風骨,一輩子處于中下層,沒有建樹,胡亂發明,可是,他真的有那么好笑嗎?
真的,好笑嗎?
參考資料:
《明實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11
《明史紀事本末》.[清] 谷應泰 撰.中華書局.2018-10
王耀科.明代山西地區軍器戰馬的管理與配備.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
黃學濤.明弘治社會轉型時期的立法考述——以《條例全文》為中心.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