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部分場景進行了文學化演繹 ,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商代甲骨文卜辭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今天這篇,咱們說的是一個名字冷門但地位不冷的老古人:臣扈。
你可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他可是能進“六賢”榜單的大人物。
今天咱們就用最通俗的方式,聊聊他怎么從無名之人,做到輔佐天子、扭轉乾坤,成了那個年代妥妥的王佐之才。
一個不響的名字,一段響當當的功勛
咱先把時鐘撥回到商朝太戊那一段。
商王太戊是個什么角色?
一個中途繼位,接手的是一盤快要爛透了的棋。
朝政不修,諸侯跋扈,百姓怨聲載道,整個國家就像一口三天沒掀鍋蓋的老鍋,味兒大得很。
可偏偏就是在他手里,商朝中興了。
怎么做到的?
商朝政治制度
一個人不可能,他背后站著一幫子頂梁柱。
《尚書》原文有云:“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
短短幾個字,把臣扈的名字定格進了正史。
什么意思?
商天子太戊能重新“格于上帝”,也就是重新得到天命、重拾王道,是因為有伊陟和臣扈這樣的人在背后出謀劃策,撐起了這個摔了一跤的王朝。
從“誰也不認識”到“天子心腹”
你要問臣扈是哪年生的、哪年死的,抱歉,沒記載。
這是他“低調”的地方。
但從后來的表現來看,這人非富即貴。
能被稱作“卿士”,至少是王室中人,起碼也是根紅苗正的貴族出身。
他是怎么起家的?沒人說。
但我們能知道的是:
他上位,不靠吵嚷,靠的是干實事。
太戊任命他的時候,朝廷正值風雨飄搖。
他不是站在功勛堆里被提拔,而是站在亂局中挑出來的人。
《竹書紀年》有記載,當時太戊起用伊陟、臣扈輔政,把朝政一步步拉回正軌。
你想,一個快要垮掉的國家,一個天子剛登基,能挑誰?只能挑看得清、扛得住、壓得穩的。
臣扈就是那個,能在危局里把算盤打響的人。
當家得有方,管國得有法
太戊為什么信他?不是因為他說得好,是因為他“下得去手”。
太戊剛上任那年,諸侯普遍陽奉陰違。
有的甚至連貢都不交,就等著新王犯錯自己好借機起事。
臣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內務:先把宮里的浪費風氣剎住,再整頓朝臣上下,讓大家知道,新王不是軟柿子。
據傳(這里用“傳”字,說明是野史說法),臣扈當年巡視各地,帶著天子的金節,不動聲色地拿下幾個貪官污吏,然后在都城設“賞善罰惡臺”,專門公告天下:誰忠,誰奸,誰該升,誰該斬,一清二楚。
這種玩法,今天看叫“樹立新政威信”。
古時候更簡單,讓人怕,讓人服。
服了之后呢?才談治理。
他不是打完一頓就撒手,而是推行了一套“君聽臣、臣聽法、法聽天”的治國原則。
什么意思?
皇帝不想說一不二,大臣不能陽奉陰違,法度得有上天的背書,才管得住人心。
說白了,這是三千年前的“制度意識”。
跟神打交道,也得講人話
商朝是個非常“講神”的朝代,動不動就問卜、祭天、占龜殼。
可神聽不聽話,得看誰傳話。
臣扈這人最妙的一點,就是既不迷信,也不褻神。
跟巫咸合作,不是當成巫術表演,而是把它當成一套“政治工程”。
他明白,“神靈”在那個時代,就是“公信力”。
太戊祭天、祭祖、立制,臣扈親自操刀儀程流程,保證每一次祭典都盛大有序,同時讓百姓知道:我們這國,是上天認可的。
你說他搞形式主義也好,說他會弄政績工程也罷,總之效果出來了。
商朝從那時起,政權才慢慢穩下來,諸侯才不再鬧騰。
歷史不靠浪漫主義,而是靠抓得住人心。
“六臣”之一,含金量有多高?
后世有一個說法,說商朝歷史上出了六個最頂級的輔臣,分別是:伊尹、伊陟、臣扈、巫咸、巫賢、甘盤。
這六個人,不是按資歷排,也不是按戰功排,是看誰對商朝的“根基”動了手,做了托舉。
伊尹是開國賢相,伊陟是政務中堅,巫咸、巫賢是宗教體系頂流,甘盤是文獻制度奠基人。
而臣扈,是能讓這五條線全部打通的那個樞紐。
所以你看,他不是某一方面特別突出,而是個“協調型全才”。
沒有他,諸侯不歸;沒有他,天子難安;沒有他,朝堂各派亂成一鍋粥。
也難怪《尚書》說:“格于上帝”。
什么意思?神靈認可你,百姓才跟你。
那得做多少事,才能得到這四個字的評價?
不多說,值了。
低調不是沒本事,是不靠喧嘩
臣扈的“尷尬”在于,太低調。
沒啥爭議,沒啥傳奇,也沒啥后人。
不像伊尹那樣有故事,說是放了太甲又接回來;也不像巫咸那樣神神叨叨,說能通天入地。
他就像那個一早來打卡,晚上最后一個走,卻從不拍照發朋友圈的同事。
這種人,不搶光,不爭功。
商朝青銅器
但你把他抽走,整個辦公室塌一角。
放到王朝里,就是國之重器。
留名的,不是聲音,而是分量
今天我們翻這些老古書,看到一個“臣扈”的名字,在幾千年前的古文里跳出來。
你不認識他,他也不需要你認識。
可他的名字,在最關鍵的篇章里,被刻進了最莊重的語句里。
這就夠了。
三千年了,歷史記住了他干了事。
他沒有在朝堂上怒斥奸臣,也沒有在戰場上沖鋒陷陣。
但他讓國家從懸崖邊拉了回來,讓一個被看衰的王朝又活了一輪。
這,就是“無聲的分量”。
臣扈們從不靠名氣活著
所以我們講他,不是因為他紅,而是因為他值。
今天的歷史講述,很多時候都靠故事、靠噱頭、靠情緒。
但那些真正改變歷史的人,往往沉得住氣,耐得住冷板凳。
他不說話,但事做得穩;他不露面,但地打得牢。
歷史不是誰聲音大誰對,而是誰留下的東西能活下來。
臣扈,就是那個留下骨架的人。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兒。
下次我們再講一個你可能沒聽過,但他撐起了時代的人。
參考資料:
《尚書·周書·君奭》
《竹書紀年》
《史記·殷本紀》
《尚書大傳?卷二?殷傳?太戊中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