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為破解“重建輕管”難題,滁州市南譙區以“建后管護長效化”為核心目標,通過集約經營、機制創新、長效管護和科技賦能,探索出一條高標準農田“建管并重、全域覆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南譙區以“承包權不動,經營權連片”方式為抓手,通過“確權+流轉”模式,建立“政府引導+村集體協調+合作社流轉+農戶參與”流轉機制,配套提供技術指導、農資統購等服務,不僅大幅降低了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出現的矛盾糾紛,還解決了承包地細碎化等問題。
該區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模式由政府包辦向多元參與轉變,出臺《滁州市南譙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先建后補”管理實施辦法》,通過“主體自籌10%+財政補助90%”資金補貼模式,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機制,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投入資金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大大加快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還有效提升了項目質量,解決了建后管護難題,更快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
該區印發《南譙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后管護辦法》,明確“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負責”原則,將管護責任落實到鎮村、經營主體及農戶,形成“區級統籌、鎮級監管、村級落實”三級聯動機制,同時創新“高標準農田+保險”的管護模式,嚴格落實“事前評估+事中預防+事后賠償”三位一體功能,有效發揮保險保障與修復作用,使高標準農田“有人管、有人修”,持續獲得維護,為糧食穩產打好堅實基礎。
該區還加大整合和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向高標準農田建設傾斜,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產品和服務;深化“科技強農”戰略,將物聯網、無人機、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深度融入農田建設與管理,推動農業生產向精準化、智能化、可持續化轉型。(談秀偉 董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