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透社;編輯|燕子
“不出海,就出局”——這句在中國企業軟件行業流傳甚廣的話,真有那么夸張嗎?
或許你聽說過:在新加坡,客戶采購軟件需要100% 預付款;云智慧在亞太市場正面硬剛國際巨頭 ServiceNow;店小秘的東南亞產品 BIGSeller 靠著 “1分錢策略” 在東南亞引爆用戶增長……“出海”,真的有點香。
近幾年,國內SaaS市場逐步成熟,隨之而來的是增長放緩,“出海” 正從一種戰略選項,變成越來越多 ToB 企業的現實路徑。尤其在生成式AI、遠程辦公、數字化基礎設施全球化延伸的背景下,全球軟件市場出現新一輪“通道重構”。
中國企業軟件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出海窗口期。
出海,不是地理概念,而是能力考驗
“出海”兩個字很簡單,但真正走向國際市場,需要企業在產品、組織、策略和耐心上完成一次“重構”。
不同于 ToC 領域的流量打法,ToB 軟件的全球化不是一次復制粘貼,而是一場本地理解力的較量。
美國市場足夠成熟,是技術力和產品競爭力的試金石;日本市場精細保守,對服務細節和本地化適配提出極高要求;中東市場數字化建設方興未艾,政府驅動強勁,但節奏慢、信任建立周期長;東南亞市場極度分散,文化和業務環境復雜,是組織靈活性與本地運營能力的綜合演練場。
這就意味著:出海不能靠“賺快錢”的思路,更不是“舊地圖尋找新大陸”。它是一場全新世界觀下的市場經營,要對每一個市場都建立真正的理解。
現在是ToB企業“出海”的最好時機
為什么說現在是中國 ToB 企業出海的最好時機?不僅是“國內增長放緩、出海成勢”這種表層邏輯,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軟件正在迎來 “能力成熟 + 機會疊加” 的關鍵交匯點。從內功到外部環境,我們正站在一次真正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起跳點上:
第一,中國ToB軟件已在國內積累了足夠的產業理解力。無論是工業、零售、醫療、教育,還是政企大客戶場景,國內的數字化復雜性對軟件公司是一種訓練,如今反而成為在海外同類場景中“降維打擊”的優勢。
還記得在新加坡的Gitex展會上,勤策創始人兼CEO劉昭在觀看了展區的國外產品之后感嘆“國外SaaS比國內差遠了”!
第二,全球用戶對“中國軟件”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過去中國SaaS公司出海更多以性價比取勝,如今越來越多海外用戶開始認可“中國方案”的創新效率、產品體驗,甚至AI能力。
全球化不再是“Made in China”的延伸,而是“Built for Global”的起點。
第三,AI是全球通用的生產力工具,中國AI+SaaS的結合,為出海創造了技術躍遷的機會窗口。這是一次可以“換賽道上車”的新機會。
成為真正的“出海破局者”
要成為真正的出海破局者,關鍵在于“路徑”和“節奏”。
從國內出發的企業,往往容易高估產品,低估本地運營;高估復制能力,低估重構成本。真正的破局者,往往是在以下幾方面完成了認知與能力躍遷:
- 市場理解力:能真正理解目標市場的用戶行為、采購邏輯、決策流程、合作生態,而非僅靠渠道試錯。
- 組織韌性:具備小步快跑、靈活應變的能力,能在不同市場快速形成“前哨部隊”,與總部有效協同。
- 產品適配力:知道何時堅持,何時妥協,能以本地語言、界面習慣、數據合規為前提,完成深度本地化。
- 長期主義:把出海作為戰略工程而非業績補充,愿意給市場足夠的時間來發酵、驗證和積累。
“企業軟件解鎖全球”,不是口號,而是新一代軟件人的使命
今天的中國ToB企業,站在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時代交匯點上。一邊是國內增長趨緩的現實,一邊是全球軟件市場巨大且結構性“缺口”浮現的機會。
出海,不是所有企業都該去的路徑,但一定是值得最有能力和志向的企業深度思考的未來。
在這場關于全球軟件新秩序的探索中,真正的破局者,不只是走出去的那群人,而是能走進去、活下去、長出來的人。
他們將重新定義“中國企業軟件”的全球角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