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言網語”并不可怕,其中一些反映時代特征的網絡用語經過時間的沉淀以后,也可能進入大眾規范語言的行列。但,黑話爛梗往往語義模糊、用詞不規范,甚至包含低俗、惡意的價值觀念,展現出低俗、粗鄙的語言文化,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日前,人民網推出三評“網絡爛梗”。
人民網三評“網絡爛梗”之一:
莫讓低級趣味圍獵青少年
趙志疆
“尊嘟假嘟”“你個老六”“笑鼠了”“修勾”“丸辣”“雞你太美”“awsl”……時下,與孩子們交流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雖然你能聽懂他們說的每個字,但如果不了解孩子們的話語體系,你能明白孩子想說什么嗎?
語言作為社會發展的鏡像,始終處于動態演變之中,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互聯網時代的語言變革帶來的積極效應值得肯定。曾經,網絡用語勾勒出了網絡與現實的邊界,給不少人的生活增加了些許“趣味”。時至今日,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網言網語,仍記掛著不少人美好的網絡初體驗。但語言生態的失衡現象更值得關注。語言的“通脹”導致表達力衰減,“yyds”等萬能標簽詞正在青少年群體中消解漢語的細膩美感。
每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網絡社交話語體系,為什么到了今天,不少孩子一張嘴就令家長如此警惕?究其原因,信息交換的節奏加快了,青少年傾向于使用最精悍的表達來換取注意力和回應,以迅速達成社交目的。同時,網絡社交追求以低成本完成情緒交換,使得深度溝通愈發罕見。可以說,一些孩子過度依賴網絡用語,甚至將其作為日常交流的唯一方式,這無疑干擾了他們規范的語言表達。
毋庸諱言,網絡熱梗中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成分,也存在著大量的黑話爛梗。所謂黑話,自然是不希望被外人看懂,以此來增強特定群體的身份認同,并對外構建社交屏障。換句話說,黑話爛梗本身就不是為了溝通與交流,而是為了制造圈子內部的狂歡。其中,有些無價值無意義的梗因為濫用而“爛”,有些本身就充滿了低俗暴力的惡趣味。更有甚者,從悲劇事件中提煉熱梗,不僅輕浮,而且冷血。好奇的天性,使青少年對各種網絡熱梗趨之若鶩;有限的判斷能力,往往使他們對網絡熱梗不加識別,照單全收。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69%的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泛濫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亂用詞匯和養成不文明的語言習慣,被認為是主要的影響。這樣的擔憂并不多余——網絡爛梗滿天飛的時代,“失語癥患者”越來越多。語言的表達內涵與外延成反比,詞義越是模糊,使用范圍越大,那些看似百搭的網絡熱梗,實則空洞無物。相比起“失語癥”,夾槍帶棒的黑話爛梗更令人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擔憂——那些充滿暴戾氣息的網絡語言,往往有可能會成為滋生極端暴力行為的溫床。
盡管大多數速生速朽的黑話爛梗只是一陣風,但給青少年造成的影響和傷害卻是長期的,不僅會污染青少年的語言體系,侵蝕他們自主表達的興趣和能力,而且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三觀”。隨著接入互聯網的用戶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維護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顯得格外重要,守住倫理底線和表達邊界,首先就要打破網絡爛梗編織的社交繭房。
人民網三評“網絡爛梗”之二:
不能“梗”住青少年成長
戎麗娟
近年來,不少中小學教師觀察到,學生們經常將黑話爛梗不分場合地隨意亂用,其中一些帶有攻擊性、挑釁意味的表達方式甚至會導致學生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與摩擦。
黑話爛梗何以在中小學生中大行其道?一方面是,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當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2024年11月發布的《第6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7.3%。另一方面是,在未成年網民的網絡參與行為方面,不少未成年人喜歡玩網絡流行梗或使用網絡流行語,還有不少人在網上模仿二次元動漫、玩二次元游戲中的人物,模仿網絡惡搞視頻等。而游戲、動漫、短視頻正是網絡黑話爛梗的重要傳播渠道。
從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青少年正值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時期,他們一方面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追求新鮮事物,另一方面又渴望張揚個性,表現自我。因此,當網絡流行語進入他們的視野,他們往往感到新鮮又“酷炫”,很容易加入模仿的行列,時不時地“語出驚人”。此外,青少年希望與同齡人建立聯系,而“nsdd”(你說得對)、“DDDD”(懂的都懂)這些父母輩看都看不懂的“黑話”,讓他們感覺這是屬于自己的語言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他們融入群體的“社交密碼”。
其實,“網言網語”并不可怕,其中一些反映時代特征的網絡用語經過時間的沉淀以后,也可能進入大眾規范語言的行列。但,黑話爛梗往往語義模糊、用詞不規范,甚至包含低俗、惡意的價值觀念,展現出低俗、粗鄙的語言文化,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
規范使用語言并不僅僅是“好好說話”這么簡單。語言是思維的外化,語言方式可以反過來影響思維方式,膚淺、低俗的話語常常阻礙人們深入思考,充滿攻擊性的表達很可能誘發欺凌和暴力等不良行為。
別讓網絡黑話爛梗“梗”住了青少年的成長。學校、家庭、網絡平臺都應攜起手來,引導孩子們認識語言之美。不久前,一名浙江初三女生所寫的作文《舊軌還鄉》在網上爆火。不少網友表示“聽哭了”“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可見樸實真摯的語言依然能打動人心,也可見在中小學生中不乏熱愛文字、擅長表達的“高手”。
感受語言之美,學會準確、優美地使用語言,這是個人文化修養的重要部分,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維度。
人民網三評“網絡爛梗”之三:
守護語言的莊重與深度
何里三
作為多元文化的交匯地,網絡空間無時無刻不在誕生新的語言符號和交流方式。但,公序良俗的底線需要遵守,娛樂戲謔的范圍需要節制,語言漢字的規范需要守護。
甩黑話、爆爛梗、講段子、搞映射,并不是什么時尚之舉,更不是所謂的“互聯網沖浪顯學”。任何充斥低級趣味、非主流不健康的言語詞句,我們都應當時刻提防、加強治理,絕不任其沖毀漢語語言的規范性和莊重性。
網絡流行語大都具有明顯的互動性、話題性,在技術上進行識別并不困難。網絡平臺是黑話爛梗的“原產地”,理應肩負起治理主體責任,健全管理機制,完善識別模型,從源頭上規范網絡語言。
建設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環境,網絡監管部門要當好“把關人”角色,出臺規范、加強引導,為公眾筑起“防火墻”。清理“黑話爛梗”,抵制歪曲音、形、義等胡編亂造做法,杜絕濫用隱晦表達等突出問題,網絡空間將更為清朗。
正確、規范、有序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人人皆有義務。穿上網絡“馬甲”,“鍵對鍵”替代“面對面”,就不能好好說話了?網絡自媒體和廣大網友應加強自我約束,不能為博取流量、制造噱頭而犧牲語言的“尊嚴”和“臉面”。網絡社交的確需要一定形式的語言文字作為“貨幣”,黑話爛梗更像是灰黑小圈子跑馬圈地的“壁壘”、拉人入伙的“測試”,顯然無法成為促進交流互動的“橋梁”“紐帶”。
規范網絡語言文字,并不意味著對所有網言網語“一棒子打死”。像“村BA”“松弛感”“硬核”這樣的流行語,之所以能融入主流話語,關鍵就在于它們以生動的意象、創新的表達、詼諧的詞句,贏得了大眾認可和輿論接納。這也充分說明,網絡空間蘊藏豐富可能,是能夠供給優美、生動的高質量語言內容的。疏堵結合、揚棄并舉,高質量的網言網語才能源源不斷涌現出來。
語言規范關乎文化傳承。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并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黑話爛梗不僅容易造成認知困難和交流障礙,而且還會妨礙正常的文化傳承和文化交往。防治黑話爛梗,是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和育人生態的必然要求。相關主管部門要加強依法管理監督語言文字應用的力度,加強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建設。學校和家庭也應守土盡責,讓“說普通話,寫規范字”植根于更多孩子心中。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語言同詩文一樣,會應時勢而變化,與時俱進、日新又新。堅持守正創新,堅持規范與發展并重,從各方面推進語言文字應用規范管理,必能構建更加和諧有序的語言文化生活,推動中華語言文化繁榮向好。
來源: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