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臨近,各種“押題神器”層出不窮:一紙押題賣出三四百元,AI出卷號稱“命中率87.5%”。這些所謂的“捷徑”真能助力沖刺嗎,還是說只是個“智商稅”陷阱?一起來看記者調查。
隨著2025年高考進入倒計時,不少“押題神器”在社交平臺集中爆發:有的機構高調宣傳“年年押中”、“硬核命中”,一套“預測卷”賣到398元,甚至還有限期發售、倒計時搶購制造“稀缺感”;更有博主搬出AI大模型“押題”,用生成試題+相似度分析,聲稱“預測命中率高達87.5%”。
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所謂“押中”,往往只是“踩中同一考點”。比如數學題型不同,只因都涉及“二面角”就算命中。不少考生表示,這類試卷“更多是模擬體驗,期待原題復現未免太天真”。
與此同時,AI生成題也被一些人視為“新風口”。在多個平臺,有人售賣“AI預測題包”,甚至將市面押題卷掃描后轉售為“平替”,以幾十元獲取大量資料,實為盜版。此外,還有詐騙分子利用“售賣真題”誘騙用戶付款,或借鏈接竊取信息。
除“押題神器”外,考前“迷信消費”也悄然升溫:寫著“高考必勝”的護身符等價格翻倍;“高考補腦神油”等保健品打著“成績提升”的旗號走紅,評論區卻頻現“吃了圖個安心”、“沒壞肚子就行”的調侃。實際上,國家尚未批準任何具“增強記憶”功效的保健食品,相關產品多為噱頭炒作。
編輯: 張博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