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印度正在慶祝他們的“朱砂行動”所取得的“輝煌勝利”,莫迪表示:“巴基斯坦的無人機和導彈,在印度面前如同稻草般落下,巴基斯坦人現在已經陷入了徹底的絕望。”
然后印度將開啟為期十天的勝利慶祝。
不知道為啥,看到這個新聞,沒覺得好笑,反而有一絲心酸。雖然大家經常調侃什么“莫迪老仙”,但莫迪其實是個實在人,是個頭腦清楚的實用主義者。
他告訴印度國民,印度已經大贏特贏,并不是因為他真的這樣阿Q,而是因為他必須阿Q,要不沒法向國民交待。
大家都知道印度其實是個心氣很高的國家,而且一直不咋掩飾自己的企圖。沒錯,咱們印度就是要當南亞小霸王,我們就是要來稱霸的,不過聽了印度的發言,大家都笑而不語,摸摸它的頭就散了。而兔子則相反,兔子一直在強調自己絕不稱霸,但從來就沒有人相信。
印度是個大國,它也想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只是現實上一直辦不到。現實上辦不到,暫時就只好找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大炮硬不起來嘴巴總可以硬起來是吧。
而這一次印度傷得有點深,因為巴基斯坦不但一向是印度的宿敵,也一直是印度自信的來源。印度的體量幾乎是巴基斯坦的十倍,理論上就是碾壓對手,兩家關系又不好,因此印但凡碰上啥不開心的事,就去揍一下巴基斯坦讓自己開心一下,是很正常的事。
印度對巴基斯坦,確實是有過輝煌勝利的。今天咱們就來回顧一下印巴之間的三次大規模戰爭。
印巴之間的矛盾,往深了說是延續了幾百年的宗教和民族矛盾,只看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克什米爾。我們都知道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這些以前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籠統地稱這片地方為印度。
后來英國管不起殖民地了,只好放它們獨立,印度準備獨立的過程中,印度教的跟伊教合不來,所以就由末任總督蒙巴頓搞了一下印巴分治,按宗教信仰的不同,分頭劃出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
而克什米爾這地方比較特殊,底層的老百姓基本是伊教的,上層的王公卻是印度教的,一時不知該分給誰。印度就說不知該給誰那就給我唄,但巴基斯坦也堅決不同意。
因為克什米爾雖然只是一片荒蕪的山區,但它居高臨下,與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城市伊堡距離極近。巴基斯坦把克什米爾比作自己頭頂上的帽子,帽子沒了腦袋就涼涼了。這個比喻其實是很形象的,巴基確實承受不起失去克什米爾的代價。
而印度我們說過,是個心氣很高的國家,它認為自己必須擁有克什米爾,因為有了克什米爾,才可以進圖中亞,實現霸主的抱負。所以兩家就爭執不下,聯合國當時調停說要不就投票唄,印巴都說好呀好呀。不過巴基說的投票是讓老百姓投,因為信伊教的人口比較多;而印度說的則是讓當地王公一票說了算,老百姓投個毛線。
克什米爾還沒定好歸屬的時候,印度就和當地王公一直在私底下眉來眼去。印度教的王公在操盤加入印度的過程中,和伊教的老百姓發生了沖突,揮刀殺掉了不少人。這激怒了巴基斯坦境內的伊教武裝,他們紛紛騎著摩托車,挺進克什米爾,跟王公的武裝打了起來。
事實上巴基斯坦境內現在還是一大堆這樣的武裝,巴基斯坦也不大控制得了,時不時都會鬧出事來。像這次沖突的起源,印度的指責不能說完全是沒道理的,只是也缺乏充足的證據,也很難說跟巴基斯坦官方有關系。
1947年伊教的武裝進入克什米爾后,印度教的王公打不過,于是向印度求援。印度其實是做好準備了的,立即派出正規軍進入克什米爾作戰。反而巴基那邊,反應上就遲鈍得多,一直由民兵在打,正規軍不太敢上。
印度軍隊在克什米爾用坦克收拾光腳的民兵,打得輕松愉快。印度不但有野心有戰略,人家戰術上也會繡花呢。為了突襲民兵的據點,他們趁著夜色把坦克開進河里,借河水的掩護無聲無息地緩步前進,等到天亮時已經推進到對手的鼻子底下,跳出來把巴基的民兵嚇一大跳。
第一次印巴戰爭,印度是占了便宜的,最終占據了克什米爾60%的地盤。后來有國際調停,反正也占便宜了,便就坡下驢停戰了。印度在這一戰里打出了威風打出了自信,后來覺得可以依樣畫葫蘆,在兔子身上也占點便宜,沒想到吃了一大癟。
第二次印巴戰爭是到了1965年,導火索仍是教派沖突,然后巴基那邊的伊教民兵又按不住,越過實控線去進攻印度的哨所。印度當時正因為吃了兔子的癟一肚子火,一怒之下先不管克什米爾了,干脆直接揮師攻入巴基斯坦境內,嚇壞了巴基斯坦。
不過那時候,巴基斯坦已經抱到了美國的大腿,從美國獲得了F86和F104這些當時來說非常先進的戰斗機,而印度手上的戰機,大半是跟英國買的,性能早就不行了。不過印度會來事,跟蘇聯關系也混得不錯,進口了不少米格21。可是巴基斯坦當時的空軍司令是個狠人,學了二戰時德國的打法,空戰開打之前就把大批還沒起飛的米格21炸毀在跑道上。
后面空戰的時候,巴基的空軍就占了上風,跟這次一樣頻頻擊落印度的戰機,奪取了制空權。奪取制空權后,地空配合,把印度坦克給打慘了。印度被迫退兵,然后在國際的調停下結束戰爭。
這一次兩邊表面上算打了個平手:兩邊停手,各自退回原本的實控線。巴基斯坦戰術層面上贏了,但沒獲得實質性利益。整體確實跟這次有一點像。
事后來看,印度沒有忘記這場屈辱。他們換掉了自己的總理,然后尼赫魯的女兒,那位比英國的鐵娘子還鐵的娘子,英迪拉·甘地上臺執政。
英迪拉·甘地帶著印度深謀遠慮起來,正好巴基斯坦家里有事,讓印度抓住了機會,卸成了兩片。
當年的巴基斯坦,還包括了現在的孟加拉國,當時叫東巴基斯坦。東巴和西巴(即現在的巴基斯坦)一頭一尾夾住印度,讓印度挺難受的。可是東巴和西巴矛盾也挺多,西巴地方大,經濟相對好一點,巴基斯坦整個上層全部是西巴的,國家的方向基本由西巴說了算。
可東巴的人口,比西巴還多,這哪里受得了。東巴想跑路,自己建一個孟加拉國。印度知道后,就慷慨地給予支持,給人給錢,讓他們使勁去鬧。
1971年那會兒,事情鬧大了,巴基斯坦焦頭爛額,被迫在東巴用兵。英迪拉·甘地看準了時機,兵分兩路,一路在北邊牽制住西巴,對峙而不對打,一路迅速地攻入東巴,擊潰巴基斯坦的軍隊。
這一戰巴基斯坦從戰略到戰術上,都被印度拿捏了,最后的結果是國家被肢解,東巴成功跑路,很長時期變成印度的小弟。失去東巴后,巴基斯坦實力大幅削弱,和印度沖突時,就更沒有底氣了。要不是碰巧在路邊撿到了一百多枚核彈頭,那都不知道要被印度揍過多少遍了。
講完歷史,說回現在吧。印度這一次說實話受傷不淺,他們慶祝的樣子,讓人有點害怕。在幫我們的軍火打了廣告的同時,很長一段時期里,他們大概率不敢折騰了,對我們是大利好。但我們也不該忘記,印度在1965年其實并沒有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