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山東省教育廳 山東省文明辦 山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山東省婦女聯合會關于開展2024“尋找智慧家長家教好故事”工作的通知》的相關工作要求,各市教育局、文明辦、婦聯、關工委積極推薦、認真組織,經省級評審最終確定“智慧家長家教好故事”100個,現將優秀案例進行展播。
你一定可以站在最高領獎臺的
崔保年家教好故事
我出生在一個平凡、普通而又特殊的6口之家。父親和母親都是普通的農民,文化水平不高,但都非常重視對我們的教育和培養,我們家出來4個大學生,其中一個博士畢業。我本人是個殘疾人運動員,共參加了50多場國內外重大比賽(其中殘奧會5次),榮獲金牌47枚。2024年9月4日獲巴黎殘奧會女子舉重41公斤級金牌。
我2歲的時候因患小兒麻痹癥致左腿殘疾,從我記事起,父母沒有刻意把我當成特殊孩子對待,讓我跟兄弟姐妹一起學會生活的一些技能,提高自理能力,自己照顧自己。他們經常對我說,不幸是一把雙刃劍,它會讓懦弱者意志消沉,甚至輸掉整個人生,但也會讓勇敢者變得無比強大。從小經受的磨難、父母的激勵培養了我堅強的意志、不服輸的性格。
父母對我的教育,都是身教大于言傳,從自身做起,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給我們樹立一個全新的榜樣,營造了良好的讀書家庭氛圍。從小,父母就注重培養我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按時成作業、上課認真聽講、有規律生活休息,一開始的時候我年齡小不愿意配合,但父母一直堅持言傳身教,使我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使我能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自律性強,這些都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2年的一天,我16歲,遇到了改變我一生的大事。這一年,定陶區殘聯成立定陶區殘聯體育中心,組建區殘疾人運動隊,并相繼開設了舉重、自行車等訓練項目。在定陶區殘聯走訪招收選拔有潛力殘疾人運動員時,發現我非常具有運動天賦,動員我到定陶區殘聯體育中心試訓。
殘疾人競技體育比賽,比的不僅是比賽運動的技術和戰術,更重要的是通過意志、技能、體能的較量,向生命潛能挑戰。父母對于我加入殘疾人體育訓練,既擔心,心疼我受不住體育鍛煉的辛苦。但又很支持,他們希望我自強不息精神、實現自我價值。
訓練非常枯燥,強度又大,我難免有時候有些情緒。父母一有空就看望我,跟我聊聊家常,問問訓練的事兒,鼓勵我勇于戰勝困難、戰勝自己,父親不善言辭,說得不多,但他有一句話我記得非常清楚,有一次他知道我訓練有犯難情緒時,半生氣半激動地對我說:“孩子,你趕上了好時候,國家和政府這么支持體育,給咱這么好的訓練條件,你一定要把握好,珍惜這難得的機會。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站到最高領獎臺,為國爭光!”
父親的話像洪鐘大呂一樣激勵鼓勵著我,為了成為高水平的運動員,我的日常生活在外人看來非常枯燥,不論春夏秋冬我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訓練。除了比賽就是在體育中心,宿舍、訓練館、餐廳,三點一線,每天都在體能館進行各種器械訓練,保證身體各方面都均衡發展,然后再到訓練館,訓練舉重專項。在嚴格的訓練和技術練習之余,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思考,對技術要領進行不斷地理解、學習,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不斷總結自己和對手之間的差距。
就這樣,我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訓練中,成績不斷提高。2004年,被選入國家隊訓練。2020年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定陶區殘聯體育中心運動員兼教練員、菏澤市第二十屆人大代表。自2003年4月首次參加山東省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獲得首枚金牌以來,我共參加了50多場國內外重大比賽(其中殘奧會5次),榮獲金牌47枚,銀牌8枚,銅牌1枚,多次打破世界紀錄。2024年9月4日晚,巴黎殘奧會女子舉重41公斤級決賽中,我最終以119公斤的成績獲得金牌,終于實現奧運金牌夢!這也是山東籍運動員在巴黎殘奧會上獲得的第二枚金牌(此次巴黎殘奧會山東運動員共獲得金牌3枚)。
這是個美好的開始,奪冠那天,父母在菏澤市殘疾人體育中心報告廳觀看了比賽,全程為我加油助威,父親第一時間激動地跟我通話:“閨女,你太棒了,對手確實太強大,我的心始終揪著,最后還是順利超過對手,今天的表現太完美了!我就說嘛,你一定可以站上最高領獎臺的,你做到了!”
現在的我不僅是一名殘疾人運動員,也是區殘疾人體育中心的教練員,未來,我將帶著國家的期許、父母的鼓勵,繼續前行,幫助激勵更多殘疾人成長成才。
推薦單位:菏澤市婦聯
我伴兒子共成長:
讀書開啟心智,家風涵養品行
崔月霞家教好故事
我的兒子王澤睿,今年15歲,現就讀于壽光市第一中學。王澤睿思想品德端正,心地善良,經常跟隨我做公益:看望孤寡老人,資助困難兒童等。他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喜歡跑步、打羽毛球,擅長彈吉他等。孩子的優秀,是家校共育的結果。除了得益于學校老師們的培養,也得益于父母從小的教導。
培養讀書好習慣,開啟孩子的心智
在對孩子細心觀察的過程中,我發現閱讀是兒童生來喜歡的。兒子出生不久,我給他讀圖畫書,他會很興奮的邊聽我讀邊欣賞著圖畫書的內容,慢慢形成習慣,在出生兩個月后,竟然喜歡看書到忘記吃奶的程度。為了讓孩子能獨立閱讀,就必須讓孩子先認字,于是我給孩子買了一些無圖字卡。孩子在八九個月大時,我在家里的墻上貼滿上了無圖字卡,他會用滑動學步車在客廳里到處轉悠,轉悠到無圖字卡的地方,我們會教他認字。因為當時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等的概念了,所以就讓孩子先從“爸”字、“媽”字開始認讀,孩子就會當做圖畫符號一樣來識字。2歲時已經認識幾百字,并可以獨立閱讀;3-4歲時,孩子已經閱讀兒童讀物上千本。閱讀幾乎沒有障礙;5-6歲時,閱讀速度越來越快;7-8歲之后,放學后第一件事就是讀書。直到現在,只要有時間,除了閱讀紙質書,也會閱讀電子書。
為了滿足孩子閱讀的欲望,我會根據孩子的需要,盡可能多的給孩子買書。在家里,給孩子準備了一個安靜溫馨的書屋,以孩子的名字而命名為“澤睿齋”,意為在書屋里吸取古人的聰明才智。“澤睿齋”里放滿了一排排的書,目前我們家藏有教育類、哲學類、歷史類、文學類、兒童類、外語類等各類書籍共約3000余冊。四書五經、中外歷史大全、莎士比亞全集,還有哈利波特等古今中外各類書籍琳瑯滿目。只要有時間。讀書就會成為我們家人最好的休閑方式,把書放在手頭、桌頭、床頭,或信書翻閱,或傾心默誦,或反復咀嚼,總能體味其中的意趣。只要有機會,我還帶孩子參加各類讀書會:家庭親子讀書會、書店讀書會、壽光經典讀書會。
通過讀書,不但讓孩子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且豐富了知識,提高了想象力,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成果。
讀書讓孩子養成了樂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在校一般注重知識的橫向積累,在家只要與課本有關的縱向知識,他都會盡可能多地通過讀書來補充,對所學內容形成一個知識鏈。正因為這樣,孩子的理性邏輯思維也相對比較強。
傳承向善好家風,涵養孩子的品行
我從小跟著樂于助人、樂善好施的奶奶長大。在我小時候,雖然我們家經濟條件也不寬裕,但每逢廟會,奶奶和母親都會用家里僅有的一點點糧食熬成粥或蒸成窩窩頭,推到廟會上分發給需要的人們。同時,眼看著自己父母經常和左鄰右舍幫忙,誰家蓋屋打墻需要人手,不等別人來請,父親都會主動上門幫忙;村里有人生病,父親都會主動捐款捐物;村里修路,一向節儉的父親捐出600元錢……在我幼小的心靈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于是“樂于助人、扶貧濟困”成為了我的理念。在爺爺奶奶和父母的影響下,長大后,作為人民教師的我不僅出色完成本職工作,也把愛心和激情蔓延到學校之外。正是爺爺奶奶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才讓我踏入公益事業,并逐漸成長為一名公益團隊帶頭人。我擔任著壽光暖心志工公益組織的會長,多次組織志愿者參加關愛環衛工、農民工,看望孤寡老人,資助貧困兒童,抗災救災,文明創城,文化宣講,家庭教育宣講、婚姻調解等志愿服務活動。我還帶領孝德健行公益團隊參與了壽光市“首批孝心村”建設。
同時,我利用自身英語專業的特長,面向全國開通了“月霞英語熱線”,通過網絡免費為全國大中小學生提供勵志教育、英語學習咨詢等服務,對大中小學生英語問題進行線上免費專業指導。同時,對學生家長咨詢家庭教育的問題,我也都耐心指導幫助解決,得到了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我先后獲評“全國最美志愿者”、“山東好人”、“山東三八紅旗手”、“山東省抗災救災巾幗先鋒”“濰坊市勞動模范”、“濰坊市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以上這種種善行,我兒子也多次跟隨我參加在內,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同樣,在他幼小的心靈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于是“樂于助人、扶貧濟困”也成為了他的理念。走在大路上,看到老人總想去扶一把;坐公共汽車,也總會想到給需要的人讓座;在學校里經常幫助同學解決難題,成了老師們的得力助手。
如今的社會歲月改變了時代的面貌,卻拭不去銘刻至今的家風。品行中的真善美,思想上的是非觀念,行動的言行一致,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誠信友善……父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祖輩的家風。我和兒子都希望,會有更多人,做“好家風”的創建者、實踐者、推行者。
工作單位:濰坊科技學院
推薦單位:濰坊市教育局
本文編輯:小機靈兒
責任編輯:林美妮
山東教育發布 |
| | | |
投稿/新聞線索/爆料視頻
一經采用將獲得線索獎勵
點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