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朋友說,她辛辛苦苦十幾年,熬夜帶娃,送孩子上學,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給了他。
可等孩子長大了,卻沖她吼:“別管我!”、“你煩不煩!”、“你什么都不懂!”甚至把門一摔,將她關在門外。
朋友又心酸又失落:“我做錯了什么?”
我見過朋友與她孩子的相處方式,我想說,她沒錯在心意上,可能錯在方式上。
她以為是愛,可孩子卻覺得是傷。
有4種父母,很容易就把孩子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尤其是第3種,我們一定要避開。
一:第一種,控制欲太強的父母
朋友以前跟她孩子的相處模式就是:
她說孩子該穿幾件衣服,孩子不能說“不行”;
她說飯要吃完一整碗,他不能剩一口;
她說文科沒出路,就得學理科,孩子再不愿意也得咬牙上。
甚至連孩子要不要參加校外活動、和誰做朋友,她都一一干涉,樣樣插手。
孩子小時候不敢反駁,表面“聽話”,心里卻早已在偷偷反抗。
她總以為,“我比你懂,我是為你好”,可從孩子一臉怨氣的表情,卻可以看出,他真的很反感“凡事都要管”的媽媽。
孩子從小就沒笑臉,尤其是看見媽媽,他總是躲得遠遠的。
控制不是愛,是一種“霸道的好”。
我們控制得越狠,孩子就離我們越遠。
他小時候聽你的,是怕你;他大了不理你,是恨你。
真正的愛,不是安排,是尊重。
你給他空間,他才愿意靠近你;你抓得太緊,他連影子都留不下。
二:第二種,“嘴上沒一句好話”的父母
有一種父母,嘴里永遠只有挑剔,孩子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一句表揚。
孩子考了全班第五,他說:“別人怎么就能考第一?”
孩子畫了一幅畫,他說:“這亂七八糟的,能看嗎?”
孩子幫忙端了碗飯,他也不說聲謝,只回一句:“拿穩點,別撒了!”
他們覺得,夸孩子會“驕傲”,只有批評才能讓他進步。
可他們沒看見,孩子那一瞬間垂下的眼神、轉身走開的背影,藏著多少次被潑冷水的心情。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能被罵醒,可有些孩子是被“罵垮”的。
我有個遠房親戚,兒子學習還不錯,每次考試都八十多九十分。
可親戚卻總在飯桌上對他說:“就你那點成績,連隔壁小玲都不如?!薄澳銊e得意,下次考啥樣還不知道呢?!?/p>
孩子每次聽到這話,臉上的笑容,馬上凝成冰。
他高中一畢業就出去打工了,平時不說話,不打電話,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
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了卻被看不起。他覺得,自己再好也不夠你滿意。
他開始自我懷疑,懷疑自己永遠不行,不值得喜歡,不值得被期待。
嘴巴若是把刀,說出去的話,真能傷人。
父母嘴上好一點,孩子心里,才亮堂一點。
三:第三種,當眾揭短的父母
我見過一位家長,當著大家伙的面,就說這些話:
“我家那個不爭氣,一點都不省心?!?/p>
“我跟你講啊,他還偷偷給別的女孩寫情書,笑死人了?!?/p>
“天天不想著好好學習,整天想那些沒用的,以后能有啥出息。”
他以為是玩笑,別人笑了,孩子卻哭了。
他是在講“過去的小事”,但對孩子來說,是現在的尊嚴。
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一張紙,揉皺一次,就難撫平。他不當場反抗,是忍;忍久了,心也就死了。
一個被當眾“打臉”的孩子,很難再把你放進心里。
四:第四種,總說“別煩我”的父母
我鄰居家一個女孩,高中生,成績不差,但整天都冷著臉。
她媽媽跟我說:“她現在越大,越不跟我說話了,有什么都自己悶著?!?/p>
我問:“你平時都跟她聊嗎?”
這位媽媽說:“她說她心里煩,我就說——煩什么煩,我們上班累死累活,不更煩嗎?”
這個反問,把與孩子交流的窗口,直接堵上了。
孩子不是想得到答案,他只是想你聽他說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點頭,哪怕你只說一句“我在聽”,對他來說,都是一種安全感。
你不聽,他就不說;你不在,他就不找;你冷著,他就冷回去。
這類父母,不打不罵,也不管太多。但有一個毛病特別傷人:冷。
孩子哭了,他說:“別哭了,煩死了?!?/p>
孩子想說學校的事,他擺手:“我沒空聽?!?/p>
孩子想要一個擁抱,他扭頭看手機:“多大了,別黏糊。”
很多父母說:“我家孩子越來越難懂?!?/p>
其實,孩子不是不想說話,是被一次次敷衍后,學會了閉嘴;不是不想靠近,是一次次碰壁后,學會了自保。
孩子不是一夜之間變了,是一次次愛里藏著的傷,讓他慢慢學會了遠離。
愿我們,都能成為讓孩子越走越近的那種父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