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格局重構。當自主品牌在電動化浪潮中狂飆突進,以月均超 90 萬輛的新能源銷量改寫市場規則時,曾經占據主導地位的外資品牌卻集體陷入轉型陣痛 —— 日系車企因決策遲緩不得不揮刀裁員,德系豪華三強在高端市場遭遇滑鐵盧,中外汽車勢力的此消彼長,正勾勒出全球汽車產業重心轉移的清晰軌跡。
開年首四個月,中國汽車產銷量首次在單季突破千萬大關,1017.5 萬輛的產量與 1006 萬輛的銷量,同比分別增長 12.9% 和 10.8%,這組數據的背后是自主品牌從規模到競爭力的全面躍升。比亞迪、吉利、奇瑞等企業不僅在銷量上屢創新高,更在 30-50 萬元的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理想 L 系列、蔚來 ET7 等車型月銷穩定破萬,徹底打破了外資品牌對豪華車市場的長期壟斷。與此同時,中國汽車的全球化步伐也在加速,1-4 月出口 193.7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激增 52.6%,比亞迪海豚、吉利熊貓等車型在東南亞、歐洲市場供不應求,“中國車” 正以電動化、智能化的全新標簽重塑全球認知。
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正是國產汽車爆發的核心引擎。前四月新能源產銷量分別達到 442.9 萬輛和 430 萬輛,同比增幅均接近 50%,42.7% 的市場滲透率意味著每賣出兩輛新車就有一輛是新能源。在 4 月單月市場中,這一趨勢更為顯著:90.5 萬輛的新能源銷量撐起了乘用車市場的 “半壁江山”,滲透率飆升至 51.5%。自主品牌與新勢力成為絕對主角:比亞迪以 26.9 萬輛穩居榜首,吉利銀河、長安深藍等子品牌增速超過 140%,小鵬、小米等新勢力更是交出了同比增幅超 200% 的亮眼成績單,小米汽車時隔半年重返銷量前十,其 SU7 車型憑借性價比與智能化優勢,成為 25-35 萬元市場的 “攪局者”。
在國產新能源的狂飆猛進中,曾經的外資巨頭們卻因轉型滯后而盡顯疲態,首當其沖的是日系車企。日產汽車因電動化布局遲緩,經營狀況持續惡化,繼去年宣布裁員 9000 人后,今年再度追加萬人裁員計劃,累計 2 萬人的裁員規模相當于員工總數的 15%。前 CEO 卡洛斯?戈恩的批評一針見血:“決策太慢讓公司奄奄一息。” 數據顯示,2024 年日產在華銷量同比下滑 12%,新能源車型市占率不足 3%,陷入 “油車萎縮、電車缺位” 的雙重困境。這種困境并非個例,豐田、本田等日系巨頭同樣面臨傳統燃油車優勢喪失、新能源產品線單薄的問題,整體市占率已從三年前的 20% 跌至如今的 12%。
如果說日系車企的困境源于整體轉型遲緩,那么以 BBA 為代表的德系豪華品牌,則在高端市場遭遇了更直接的沖擊。大眾集團財報顯示,奧迪一季度在華銷量 14.45 萬輛,同比下降 7%,遠超全球 3.4% 的跌幅;寶馬中國市場銷量 15.52 萬輛,同比暴跌 17.2%,成為全球降幅最大的單一市場;就連常年穩居豪華車榜首的奔馳,在華銷量也同比下滑 10%,失守 “一哥” 地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高端品牌正加速收割市場:理想憑借 “無續航焦慮” 的增程式技術鎖定家庭用戶,小鵬依靠 XNGP 全場景智能駕駛圈粉科技愛好者,這些本土品牌不僅在產品力上實現超越,更通過用戶運營打破了 “豪華車必選 BBA” 的消費慣性。為扭轉頹勢,BBA 不得不放下身段,在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領域尋求與地平線、Momenta 等中國科技公司合作,但品牌溢價的縮水與技術迭代的滯后,讓其追趕之路充滿挑戰。
從產銷雙破千萬的規模突破,到新能源滲透率跨越 50% 的歷史性節點,再到外資品牌的集體承壓,2025 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正在上演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當國產車企從 “跟隨者” 蛻變為 “規則制定者”,當電動化、智能化成為衡量汽車價值的核心標準,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已悄然改寫。日系的裁員自救與德系的低頭求變,既是對中國市場重要性的重新認知,也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從 “市場輸入” 向 “技術輸出” 的華麗轉身。在這場變革中,唯一不變的是轉型的緊迫性 —— 無論是本土品牌的持續創新,還是外資巨頭的破局求生,都將共同推動全球汽車工業邁向一個由 “中國動力” 主導的全新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