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印度 / 美國電影《殺戮列車》。
片名Kill (2023),別名殺。
《殺戮列車》將暴力具象化,濃縮在一列飛馳的印度火車里。逼仄狹長的車廂里,刀光血肉齊飛,交織著憤怒與絕望。
這部印度動作片用105分鐘將觀眾拽進一場沒有退路的生死游戲。沒有歌舞,沒有說教,只有拳頭與刀刃的原始碰撞。它像一柄銹跡斑斑的斧頭,劈開了寶萊塢的華麗外衣,露出底層社會野性原始粗糲的筋骨。
火車是一個高速疾馳的密室空間,可以承載多種多樣的故事。
《東方快車謀殺案》用它裝陰謀,《雪國列車》用它載階級寓言,《殺戮列車》則選擇讓這些車廂成為人性的煉獄。
影片中,開往新德里的夜班列車化身移動的修羅場,臥鋪隔間像蜂巢般密集,過道僅容一人側身通過,連廁所隔板都能成為致命武器。
這種空間壓迫感,讓每一次打斗都像困獸之斗,軍靴碾過滿地碎玻璃、滅火器砸碎頭骨的悶響、刀尖刺入胸膛的撕裂聲在這里回蕩。
導演善于表現狂野原始的暴力。
土匪手下被阿姆里特用床單絞殺懸吊在行李架上,搖晃的尸體成為駭人的裝飾品。主角掰開廁所隔間門板,用斷裂的木板插穿敵人喉嚨,觀眾也會覺得身上一緊。
這些直白場景讓人想起《突襲》系列的凌厲,兩者都是一樣的原始野蠻真實。
列車上只有印度特有的市井氣息,沒有飛天遁地的超現實動作,只有血仇般的搏命纏斗。
阿姆里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人物。
這個特種兵起初并不愿意傷人,只想著擒拿制服土匪。但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進行,當電影進行到45分鐘時,戰友被害、未婚妻圖麗卡被虐殺,鏡頭轉向黑屏,出現了血紅的標題《KILL》。
此時“Kill”不僅是電影標題,更是阿姆里特的轉變。他放棄了道義底線,化身復仇惡鬼。他撕開襯衫露出精壯身軀,用滅火器凍裂敵人口腔,將燃燒的打火機油灌進對手傷口,心中只有復仇。
阿姆里特的悲慟讓人感同身受,他的黑化也十分自然。
當土匪頭子法尼看著滿地族人的尸體怒吼“你不是保護者是怪物”時,觀眾應該不會思考以暴制暴是否合適。
阿姆里特的殺戮逐漸升級失控,但觀眾無法苛責他。在血漿與斷肢堆砌的戰場上,道德早已成為最后考慮的問題。面對沒有底線的土匪們,任何心慈手軟都會讓自己喪命。
影片中最出乎我意料的其實是土匪團伙。
法尼等土匪不是臉譜化惡棍,而是一個世代靠搶劫為生的家族。叔侄兄弟齊上陣,殺人時嬉笑如游戲。他們有一套自洽的“強盜哲學”:搶劫是“工作”,反抗者是“破壞規矩”,只能他們燒殺搶掠,不能別人反抗。
當阿姆里特反殺劫匪時,這群暴徒竟像遭遇天災般悲憤:“他殺了我們四十個人!”仿佛施暴者的傷亡比受害者的血更值得哀悼,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他們是受害者。
當列車緩緩停下,車廂里只剩血腥味與寂靜。《殺戮列車》讓我想起《93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但更加獵奇,更具突破性。
它拋棄了印度電影常見的宏大敘事或是載歌載舞,將格局壓縮至一節車廂。
沒有國家紛爭,沒有英雄主義宣講,只有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影片的動作設計兼具韓式精密與印式癲狂。
韓國武指李守峰貢獻了教科書級的近身格斗戲,阿姆里特招招鎖喉,劫匪的砍刀路線刁鉆陰狠。印度本土動作指導帕維茲·沙伊赫則加入街頭斗毆的粗糲感,扳手砸膝、牙齒咬頸,列車隨手可取的物件都能成為殺人利器。
暴力煉獄中掙扎,
極限實驗求生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