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縱橫全媒體
從“在中國制造”到“為中國設計”,再到“由中國定義”,這場車展所映照出的,不僅是外資、合資企業的方向選擇,更是全球產業邏輯正在中國這塊試驗田中更新、生長與輻射的過程。
2025年上海車展平穩落幕。而喧囂之外,對于外資、合資展商在本次展示中的一系列引起廣泛關注的大動作,一些聲音將這種現象解讀為“反撲”或“反擊”,仿佛是將其敘事為在中國市場激烈競爭壓力下的一次強勢回潮。
但在這個全球高度融合的時代,在這條深度耦合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之下,或許,更應將這一輪動作視作一種戰略調整后的主動出擊——在波動與不確定中重拾節奏,到了鼓足干勁的時候了。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系列原本計劃在2026年或2027年落地的重點產品,在此次車展集中亮相。這種對于原定時間軸的壓縮,所體現出的節奏之快、陣容之強,清晰昭示了外資車企對中國市場態度的深刻轉變:從“觀察”走向“投入”,從“適配”邁向“主導”。
正如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所言:“要是兩年前你問我,集團到2025年能發展到什么程度,我絕對想不到能在這屆上海車展上展示出這么多成果?!彼寡?,中國速度令人驚嘆,集團能夠在兩年半內落實“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并形成可落地成果,歸功于對本地團隊的充分授權與信任。他還補充道,“我們熱愛競爭。就像體育賽事那樣,優秀的對手讓我們變得更優秀。我們現在比兩年前更有競爭力了,市場的贏家由消費者決定,只要我們做好準備,就無需畏懼?!?/p>
當然,這一種“自信”并不只屬于大眾。在車展期間,《汽車縱橫》記者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穆希雅進行了訪談。她在訪談中指出,德系車企在中國的本土化路徑正發生轉變:他們不再僅僅追求制造或銷售,而是在智能化、大尺寸、數字體驗等方面真正面向中國消費者,以更加充分的本地化戰略積極應變。這不只是“在中國制造”,更是“在中國創新”。
從產品節奏到戰略重構,從語境表達到技術協同,外資、合資車企正在以上海車展為坐標原點,釋放出“從焦慮走向奮進”的系統信號。這不僅是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一次集體交卷。車展,成為一道證明題。
在信心之外,證明底氣,并證明“奮進”的姿態。
“深耕中國”的戰略宣言
還是從大眾說起。2025年上海車展成為大眾汽車品牌“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階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場。借助全新CMP平臺與CEA架構,大眾集團帶來了三款極具代表性的概念車——ID. AURA、ID. ERA與ID. EVO,分別由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大眾安徽三家合資企業呈現。這些車型覆蓋從緊湊型轎車到全尺寸SUV等多個細分領域,并計劃自2026年起陸續推向市場。大眾表示,未來三年將在中國市場推出超過30款新車型,其中大部分為新能源車型。CEA架構作為“智能大腦”負責數字核心,而CMP平臺則打造更為親民、靈活的產品形態,二者組合不僅帶來了40%的成本優化,也顯著縮減了上市周期。
如此重磅舉動,背后支撐是大眾在研發體系上的深度重構。依托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大眾正將本地研發能力系統化整合,打造從研發、測試到產業生態協同的全鏈條能力,實現與中國市場的高頻共振。
奧迪方面,其聯合中國一汽與上汽集團,攜19款車型組成“豪華陣容”,既包括傳統強項燃油車型如奧迪A5L、Q5L,也不乏電動化產品如奧迪A6L e-tron和E5 Sportback等。奧迪中國總裁羅英瀚表示,與中國兩大合作伙伴共同推進雙品牌戰略,奧迪正致力于通過本地化定制功能、數字化體驗升級與產品陣容擴充,更實現了渠道與用戶群體的深度協同?!?+1>2”的組合,正在成為奧迪應對中國高端車市場結構變化的關鍵解法。
BMW新世代智艙在中國首次亮相
寶馬則將人工智能合作與電動化成果作為本次參展的重心。此次展臺上,BMW新世代智艙在中國首次亮相。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中國在AI技術上的領先推動力,為寶馬在智能座艙、駕駛輔助系統等關鍵領域的全球戰略注入源頭活水?!叭斯ぶ悄艿年P鍵進展正由中國科技企業推動,我們正在將其深度整合至在華車型中,并以此推動寶馬的全球發展?!彼f。
與此同時,梅賽德斯-奔馳也借此時點呈現其“在中國,為全球”的新階段部署。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強調,奔馳正通過與中國本土大模型企業的合作,將智能輔助駕駛技術從云端架構到底層能力深度嵌入產品體系。這種本地AI技術的全球級轉化能力,使中國不僅是奔馳銷量的重要市場,更成為其智能化革新的創新策源地。
“中國優先”不止于口號
如果說車展上一款款新車產品是面向市場的答案,那么車企對于本地化的理解與執行,則更像是這份答卷的結構性支撐。大眾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的競爭就像一場馬拉松,大眾之所以能穩定前行,是因為它深植本土、從不“單打獨斗”。從與中國一汽、上汽集團的合資布局,到30多家本地工廠、超8萬員工、95%以上的本土化零部件供應體系,大眾已真正成為“中國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按蟊娍梢运愕蒙鲜前雮€中國企業了。我們既為對中國汽車工業帶來的貢獻深感自豪,也堅持由中國團隊主導業務運營、服務中國消費者的模式?!必惾鸬氯缡钦f。
在此次車展上亮相的大眾新車型,全部由中國團隊主導設計與開發,不僅在外觀風格上更貼近中國消費者的偏好,還整合了本地數字化平臺、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I座艙等功能。貝瑞德表示,這種“德國標準+中國節奏”的獨特組合,將成為大眾未來在中國贏得市場的根基所在。
豐田在本屆車展上也動作頻頻。豐田中國總經理李暉表示,豐田正通過RCE(中國首席工程師)制度,將產品研發主導權交予本地團隊,以更適配中國用戶的智能化與電動化需求,實現從理念到機制的本地化。同時,車展前夕,豐田還宣布在上海設立雷克薩斯新能源整車工廠,并在智能駕駛、氫能、動力電池回收等領域推進全鏈條合作。全球戰略資源的再分配,正以中國為核心重構路徑。
本田和日產方面亦釋放出強烈的技術本地化信號。車展期間,本田宣布將與Momenta共同推進基于大模型的輔助駕駛方案,并承諾未來在華新車將標配該系統。首款搭載車型P7已集成博世、松下、寧德時代、科大訊飛等多個中外合作方的核心技術,形成一個以本地協同為特色的技術聯盟網絡。日產則以“N7”和Frontier Pro PHEV兩款全球化車型為例,展示其“從中國出發”的產品戰略。這兩款車型全部由中國本地團隊開發設計,并通過東風日產網絡在中國首發,隨后推向全球市場。其中N7面向中國家庭用戶,Frontier Pro則以插混皮卡為定位,打破傳統用車場景,擴展新能源車的多樣可能。
在美系陣營中,上汽通用的別克與凱迪拉克品牌亦展現出對中國市場的全力投入。別克發布“逍遙”超級融合架構,作為專為中國打造的全域新能源平臺,具備高度可擴展性與架構融合能力。同時推出的“至境”高端新能源子品牌,則意圖重塑品牌在智能電動時代的形象。凱迪拉克方面,則以LYRIQ-V與LOVE家族為支點,布局高性能電動車產品陣列,塑造美系豪華的“電動面孔”。
零部件巨頭臺前亮劍
整車廠在加快變革的同時,跨國零部件巨頭也悄然完成了從“幕后”走向“前臺”的角色切換。2025年上海車展上,智能化、電動化兩大主題所催生的技術革命,讓這些原本隱于產業鏈深處的技術型企業成為焦點。
博世在此次車展上重點展示了面向中國市場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目前已與五家中國主機廠展開合作,多個項目將于年內量產落地。董事會成員馬庫斯?海恩表示:“中國的智能駕駛發展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我們要用軟件與系統解決方案,與中國市場一同成長?!?/p>
另一技術型巨頭采埃孚也明確提出“在中國,為全球”的雙軌戰略。公司宣布,中國團隊自主開發的行星齒輪同軸減速器已正式量產,后續將在杭州、沈陽等地分別投產800V電機和電驅動系統,并同步出口全球高端車型平臺。
安波福繼續其“本地全?;蓖七M節奏。此次車展上,其展示的風河操作系統、虛擬化平臺、高度國產化的輔助駕駛方案均由中國本地團隊主導研發,并將在常熟和武漢兩座新工廠實現產業化,打造面向新能源汽車的本地智能系統生態。
在節能與熱管理領域,電裝由中國研發中心主導推出新一代熱管理模塊,并結合“電池護照”等數字化方案,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追蹤與資源循環再利用,推進可持續出行目標。
同時,天納克將其99%業務決策權下沉中國,確保本地市場反應更靈敏;豐田紡織聯合聯想、中科創達等本地科技公司共研智能座艙模型;佛瑞亞則攜由中國團隊主導的9款全球首發產品登場。無論是產品定義還是研發節奏,跨國零部件企業正逐步完成從“適配中國”到“由中國定義”的轉型躍遷。
豐田紡織MX OASIS 2030移動出行空間智能座艙
這一輪系統性的結構重構,不僅讓零部件企業從“配套角色”轉向“技術驅動者”,也讓中國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技術路線的共識形成地和標準生成地。
中國市場的世界意義
作為一次“集體交卷”,2025年上海車展的意義早已超出了一場展覽的范疇。它不僅為一系列新產品、新平臺、新架構提供了集中亮相的契機,更讓外資、合資企業集體完成了一個面向未來的姿態調整。
尤其在全球汽車產業深處重構的大背景下,這場車展的背后,實則隱含著多重結構性變量的碰撞與協調:國際地緣的不確定性、技術范式的快速轉移、消費需求的加速進化,以及本地市場政策預期與供應鏈體系的穩定性——所有這些都讓“是否繼續深耕中國”不再只是企業的選項,而是企業能否進入下一階段競爭門檻的根本命題。
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外資企業沒有選擇“猶疑”,而是通過產品加速、組織重構、合作加深、資源加碼,系統回應了“與中國共謀未來”的命題。從單向適配轉為協同定義,從服務終端市場轉向塑造前沿范式,在車展這一聚光燈下,外資車企與供應鏈企業展現出新的“中國角色感”。
中國擁有廣闊市場、完善產業鏈、穩定政策預期與良好安全環境,依然是全球外資企業投資興業的重要沃土。
窺斑見豹,2025年上海車展的故事,是中國堅持高水平開放的縮影,也是全球企業在新興大國尋找戰略錨點的投影。這場“雙向奔赴”的背后,是中國推動全球技術共建、生態協同、價值共創的產業理念持續走深的過程。
“世界汽車看中國”并非一句簡單口號。如今的中國,已不僅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更是新技術首發地、商業模式試驗場、產業政策創新平臺。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世界領先,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技術的率先應用,使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汽車產業創新鏈的關鍵起點。從動力系統到操作系統,從硬件平臺到軟件生態,中國正參與并重構未來汽車產業的路徑規劃和價值評判標準。
對于跨國車企而言,中國不僅是一個市場,更是一次重新理解全球化與在地化關系的戰略練習場。從“在中國制造”到“為中國設計”,再到“由中國定義”,這場車展所映照出的,不僅是外資企業的方向選擇,更是全球產業邏輯正在中國這塊試驗田中更新、生長與輻射的過程。
當然,真正的競爭,更不止于展臺上的光鮮亮相。它將在今后數年里持續展開:誰能更快理解中國、誰能更深融入生態、誰能更有效服務全球,誰就能在這場下一代產業博弈中占據高地。
車展落幕,競賽啟程。未來已來,答案未遠。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