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虎嘯文化打造的數字營銷周期性專欄,整合行業資源,通過多元活動展現前沿趨勢,助力企業把握數字商業傳播新機遇。
在科技浪潮的持續沖擊下,消費電子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
增速放緩、技術迭代內卷、用戶注意力碎片化,從“硬件競爭”向“用戶體驗競爭”的深層變革。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消費電子市場整體規模同比微增1.2%,但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細分領域增速超15%,折射出消費者對產品附加價值的需求升級。
安克創新中國區CMO李富麗與飛利浦家電中國區品牌與數字營銷負責人徐甜的洞察,分享了她們對當下消費電子行業大環境的洞察與思考。
恰好勾勒出行業破局的兩條關鍵路徑:AI技術賦能營銷效率革新,以及情緒價值驅動的用戶關系重構。在消費電子行業增速放緩、技術迭代同質化加劇的當下,市場正經歷從“硬件競爭”到“用戶體驗競爭”的深刻轉型。
01
從流量博弈到價值重構
消費電子行業的未來競爭,本質是“技術硬核”與“情感柔軟”的融合能力比拼。
AI工具的普及,如同為營銷人裝上“數字引擎”,使其能夠更高效地抵達用戶。而情緒價值的深耕,則像是為品牌注入“靈魂燃料”,讓產品在用戶心智中扎根生長。
AI正推動消費電子營銷從“廣撒網”轉向“精準爆破”。頭部品牌已開始構建“AI數據中臺+創意引擎”的雙輪驅動體系。前者用于捕捉用戶行為軌跡,后者則將數據轉化為具有情感穿透力的內容。這種模式下,營銷不再是孤立的傳播動作,而是融入用戶生活全周期的價值服務。
在消費電子行業,AI技術的滲透已超越“效率工具”的范疇,演變為驅動營銷決策范式變革的核心力量。李富麗指出,AI的價值在于其“系統性思考”能力——通過大數據整合與算法優化,AI能在品牌信息傳播中實現“全面性”與“精準性”的統一,確保品牌正向價值在智能搜索場景下的最大化呈現。
這一特性直擊行業痛點:當產品功能迭代陷入“參數同質化”困境時,AI可通過用戶行為數據分析,挖掘未被滿足的隱性需求,將營銷從“經驗驅動”推向“智能預判驅動”。李富麗提到,AI工具在評審中實現了“查漏補缺”,其算法能夠快速抓取案例中的核心邏輯,輔助評審團隊完成從數據梳理到趨勢判斷的全流程工作。
盡管市場趨向理性,但企業仍在堅持“難而正確的事”,安克創新的策略是“技術敘事+情感連接”雙軌并行。在技術端通過AI生成產品性能對比可視化報告,提升決策效率;在情感端發起“充電守護計劃”,以用戶故事短視頻觸達超1億人次。
02
從執行者到“工具-創意”協作者
當AI能夠完成數據分析、文案生成甚至初步策略規劃,營銷人的價值坐標發生根本性位移。
兩位受訪者的觀點呈現出鮮明共識:AI不是替代者,而是“能力放大器”,營銷人需要完成從“內容生產者”到“創意指揮官”的角色躍遷。
徐甜則強調AI工具的“類人腦思考”特性,其在案例總結與關鍵問題提取上的表現,本質是機器學習對營銷邏輯的深度解構。
飛利浦家電在智能家電推廣中,利用AI構建用戶需求圖譜,將洗碗機產品從“廚房電器”重新定位為“家庭時間管理工具”,通過場景化內容營銷,使年輕家庭用戶滲透率提升27%。這種轉變的核心,是AI幫助營銷人突破經驗局限,從用戶行為數據中挖掘隱性需求,實現“精準觸達”向“精準理解”的跨越。
面對經濟環境壓力,“保品還是保效”成為橫在營銷人面前的現實難題。
徐甜則指出,飛利浦家電通過“品效螺旋模型”破解這一困境,以AI工具優化媒介投放ROI,確保效果底線。同時將節省的預算投入“情緒價值場景”建設,如與心理咨詢平臺合作推出“家電治愈時刻”音頻內容,使高端產品線復購率提升22%。
這種平衡策略的核心,在于深刻認識到品牌價值是長期流量的 “信任背書”,效果轉化則是短期生存的 “血液供給”,二者并非對立的零和博弈,而是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
在 AI 賦能下,營銷人正重新定義自身價值,探索出更具生命力的營銷新路徑。
03
從功能滿足到精神共鳴的用戶關系升級
從品牌和營銷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正重塑營銷決策的底層邏輯。
而情緒價值則成為突破用戶心智閾值的戰略支點。這兩大變量交織出的行業圖景,既是技術革命的必然結果,也是消費升級浪潮下的人性映射,更考驗著品牌在效率提升與情感共鳴之間的平衡智慧。
李富麗明確表示:“最大的兩個變化的關鍵第一肯定是AI賦能營銷,第二個肯定是情緒價值。”她以泡泡瑪特為例,指出:“我們現在看到很多耐銷行業都已經運用到了情緒營銷這件事情,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伴隨著整個大家的精神文化更加豐富,那我相信這件事情在未來1-2年還會再發展得更好。”
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于產品的功能需求,更注重產品所帶來的情感體驗。消費電子產品作為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的物品,具備傳遞情感的天然優勢。飛利浦家電在品牌營銷中,也十分注重挖掘產品背后的情感故事。
徐甜則認為:“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下,對于非常注重效果的企業,內部和外部的這些營銷工作者面臨著一個很深刻的話題,就是我們到底是要保品還是要保效,還是要真正的能夠做到品效合一。”
情緒營銷正是實現品效合一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賦予產品情感內涵,品牌能夠與消費者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提升品牌忠誠度,從而促進產品銷售。一些消費電子品牌推出限量版產品,結合特定的文化元素或節日主題,喚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
面對AI技術的深度滲透,兩位受訪者均強調“工具賦能而非替代”的核心理念。消費電子品牌逐漸意識到,技術創新的終極目標不是參數堆砌,而是為人服務。即便在“保品效”壓力下,仍有企業堅持探索“難而正確”的創新路徑,將產品與“包容性社會”理念結合,雖短期投入巨大,卻贏得了用戶心智與社會價值的雙重認可。
這種對長期價值的堅守,恰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底層邏輯。
04
結 語
對于品牌而言,這是一場關于“度”的修行。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營銷同質化,沉迷情緒敘事則可能偏離產品本質。未來的消費電子品牌,需在技術創新與情感表達之間建立動態平衡,用AI洞察用戶需求,用情緒激活用戶共鳴,用產品力承載價值承諾。
正如李富麗與徐甜所言,營銷的終極競爭,不是流量的爭奪,而是對“人性需求光譜”的精準覆蓋。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唯有將技術的理性與人性的溫度熔鑄一體,方能在消費電子的深海中,錨定屬于自己的增長坐標。
◎ 撰寫/責編:劉照龍、排版:孫艷娜、主編:楊猛。
◎ 聲明: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
◎ 版權:文章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品牌官方,如有侵權,請聯系嘯嘯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