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那個曾在鏡頭前高呼“我愛中國”的偶像,竟會深陷辱華爭議的漩渦!
2025年3月,新加坡籍華裔女星李凱馨曾因一組照片深陷輿論爭議。
同年5月,一段6分鐘的“辱華錄音”更是激起千層浪,瞬間引爆全網。
她主演的古裝劇緊急將其除名,55家官媒集體發聲,痛批她“吃中國飯砸中國鍋”。
代言品牌迅速與她割席,粉絲也大規模脫粉。
從“蘋果女孩”淪為“內娛公敵”,她究竟做了什么?
01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2025年5月,一則標注為“李凱馨私下談話”的錄音在社交平臺瘋傳開來。
錄音里,一個女生用夾雜著粗俗中文的英語,對中國觀眾極盡貶損之能事。
她聲稱“來中國拍戲只為撈金,大部分中國人是傻X!”
爆料者自稱是李凱馨的前助理,還透露她私下多次把中國市場形容為“提款機”。
同時,她還附上了與李凱馨2017-2019年的聊天記錄作為證據。
經聲紋對比,公眾發現錄音中的聲線與李凱馨高度相似。
而且錄音中所提到的細節,也與她的消費習慣相符。
這一細節無疑讓錄音的真實性爭議進一步升級。
但其實,這并非李凱馨首次陷入立場爭議。
早在2023年春節時,她便在外網使用“農歷新年”來替代“中國新年”,試圖淡化春節的中國屬性。
到了2024年,前助理又爆料她私下涉嫌校園霸凌、甚至是插足他人婚姻等惡劣行徑。
而之前的錄音事件,就像一根導火索,將過往的爭議徹底引燃。
然而,面對如潮的輿論,李凱馨工作室卻直到5月10日才發布聲明,稱錄音“純屬偽造”。
但這份處處皆是漏洞的聲明既沒有加蓋公章,也沒有提供鑒定報告,更沒有起訴爆料者。
與此同時,李凱馨本人轉發聲明并表示“我16歲到中國,這里給了我一切”。
面對如此言論,網友犀利發問“若真是清白,為何不報警?”
錄音事件發生后,她的社交賬號粉絲量急劇下降,直接跌破百萬。
超話里也滿是脫粉“小作文”,那場面宛如一場“偶像葬禮”。
這一系列辱華事件,直接將李凱馨推到了風口浪尖。
也不禁讓人好奇,一個新加坡華裔為何如此囂張,她究竟有著怎樣的背景?
02
李凱馨也曾是旁人眼中標準的“別人家孩子”。
1999年,她出生于新加坡。
其母親是新加坡知名主持人權怡鳳,父親則是因涉毒退出娛樂圈的新加坡藝人俞宏榮。
14歲那年,李凱馨認新加坡美發大亨李榮大為干爹。
隨其改姓“李”,并以此為契機踏入娛樂圈。
2014年,她憑借清純的氣質,被導演許鞍華選中,出演蘋果微電影《老唱片》。
片中,她以“復古少女”的形象示人。
在該作品斬獲戛納創意獎的同時,她也憑借著“蘋果女孩”的稱號正式出道。
2015年,李凱馨在試鏡《海上牧云記》時,獲得導演曹盾的大力推薦。
此后,在曹盾的牽線下,她又認導演徐克為干爹,并得名“凱馨”,寓意“凱旋歸來,德藝雙馨”。
在那之后,她的資源不斷,甚至與黎明搭戲出演電影。
到了2025年,在電視劇《赴山海》中,李凱馨表面上是女二號。
可實際戲份占比高達40%,遠超女一號,這無疑引發了觀眾對她“資本強捧”的質疑。
不僅如此,李凱馨雖身處華夏,卻多次陷入文化立場爭議。
除了“農歷新年”事件外,她在新加坡的成長背景,也被指導致其“身份認知混亂”。
網友深挖發現,她曾祝福“韓國春節快樂”,同時在社交平臺上也鮮少轉發愛國內容。
甚至私下還被爆出用“撈金”形容中國市場,這與她熒幕上“漢服少女”的人設形成巨大反差。
這種“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的矛盾,在此次辱華事件中徹底爆發。
這種傲慢與投機,最終迎來了反噬,導致其演藝事業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03
事件發酵后,迅速引發廣泛關注。
《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多家官媒集體站出發聲。
他們嚴厲斥責相關行為“傳遞扭曲價值觀”,明確強調“吃中國飯砸中國鍋絕不容忍”。
不僅如此,官媒還采取實際行動,刪除《赴山海》宣傳海報。
此舉釋放出強烈的“封殺”信號,與此前對張哲瀚、趙立新等劣跡藝人的處理方式一致。
《環球時報》發文指出“中國市場的開放不意味著無底線包容,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平等對待”。
央視網也評論道“藝術可以突破,但不可突破人性底線”。
3月18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通知,要求藝人跨國活動前需接受文化敏感性培訓。
兩日后,優酷、騰訊視頻等平臺迅速下架李凱馨參演的6部影視作品。
其主演的待播劇《赴山海》也被AI換臉。
同時,在廣電總局公布的“劣跡藝人名單”中,李凱馨成為首個因辱華被封禁的外籍藝人。
對此事件,新加坡、韓國、日本媒體跟進報道時稱“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愈發強烈”。
然而卻被本國網友反駁“先管好自家藝人”。
這場風暴最終以李凱馨發布手寫道歉信、宣布無限期退出娛樂圈收場。
李凱馨事件如同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流量時代藝人的文化迷失。
從張娜拉到李凱馨,市場一次次以“零容忍”的態度宣告,民族尊嚴是永不褪色的底線。
官媒的集體發聲、劇組的果斷切割、觀眾的憤怒抵制,共同構筑起文化自信的堅固護城河。
這場風波為所有跨國藝人敲響警鐘。
想在中國賺錢,必須先學會尊重中國;想被世界看見,必須先懂得看見世界。
畢竟,藝術可跨越國界,但良知必須扎根土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