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一老農犁地時挖到一尊金佛,有人開價1萬大洋,老農死活不賣。后來在縣衙的威逼利誘下,他以三萬大洋賣出。多年后,這尊金佛流落美國,成了國外博物館的“神秘榮光”。
博物館內人山人海,眾人皆帶著欣賞的目光看向那尊金光燦燦的金佛,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一旁進行聲情并茂的講解,現(xiàn)場安靜而又熱鬧。
“這尊金佛來歷可不小,只是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經(jīng)歷,那是1918年……”
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金佛的“來歷”被徐徐說出,原來,發(fā)現(xiàn)這尊金佛的人來自河北正定縣一位大字不識幾個的老農。
那年盛夏,知了在樹上撕心裂肺地高歌,看著太陽馬上要下山,天氣少了幾分燥熱,老農便拿出犁地地工具開始干活,不一會兒就汗如雨下。
突然,老農犁地的動作一頓,似乎有什么東西絆到了犁地的工具,老農立刻俯下身查看,誰知,這一看竟然發(fā)現(xiàn)一個硬邦邦、帶著金光的東西。
老農眼睛一亮,莫非是文物?抱著這個想法,老農立刻對“金疙瘩”進行挖掘,挖了半天,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老農小心翼翼地擦拭一番,才發(fā)現(xiàn)竟然是一尊金佛,這下子,老農高興壞了,活兒也顧不得干了,丟下犁地的工具就回到房間仔細琢磨起來。
要說,巴掌大的村莊真是什么事情都藏不住,再加上一個大嘴巴的兒子,老農犁地挖到金佛的事情瞬間就傳的人盡皆知。
老農整天膽顫心驚,睡覺都得抱著金佛,就怕一個不注意,那金佛就“不翼而飛”了。
后來,有人悄咪咪找到老農,表示愿意出一萬塊大洋購買老農手中的金佛,那個年代,一塊大洋就夠一家老小吃飽穿暖,一萬塊大洋,那可是相當了不得。
那人最初只說想要一睹金佛的真容,從北京千里迢迢趕來,老農也不好意思拒絕,就將金佛搬了出來,那金佛高76.8厘米,材質為銅鎏金,只一眼,那人便看出金佛價值不菲,是北魏年間的文物。
見到金佛之后,那人便想要花高價購買,一萬大洋足以保證老農一家后半輩子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人以為老農會禁不住誘惑,將金佛賣給自己,誰料,老農卻二話不說就將那人轟出大門,并表示自己永遠不會將金佛賣掉。
老農態(tài)度很是堅決,發(fā)誓要與金佛共存亡,可金佛最終為何會流傳到國外,成為美國一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呢?
越來越多的古董商聽到風聲,將目光轉向老農手中的那尊金佛,只是他們也吸取了經(jīng)驗,既然老農不愿意賣,那他們就只能放棄軟的來一招硬的。
其中一人名叫愈淮清,有一好友名叫王士珍,家鄉(xiāng)正是河北正定,且名氣很大,縣衙門都得給王士珍面子,愈淮清找到王士珍,希望王士珍能夠助自己一臂之力。
王士珍看愈淮清如此誠心誠意找自己,磨不開面子,再加上自己還能在中間賺“差價”,思來想去,便決定出面,大手一揮就寫了一封信交給正定縣衙。
自古以來,便流傳著一句話:民不與官斗!
正定縣衙看在王士珍的面子便決定動用“強硬手段”,幾名官兵找到老農,先是利誘,結果利誘不行,就開始采用威逼手段,甚至不惜拿老農家人性命做威脅,無奈之下,老農只好同意。
好在那正定衙門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主兒,看老農同意后,也是松了一口氣,最終以三萬大洋的價格成交。
沒過多久,三萬大洋就被送到老農手上,而那尊金佛也被帶走了,后續(xù)金佛的流浪之旅便正式開啟……
從河北“抵達”北京之后,無數(shù)身價不菲的古董商便開始動起了歪心思,山中商會的經(jīng)理高田義三郎更是在見到金佛之后愛不釋手,決定出15萬大洋的高價收購金佛。
金佛的身價倍增,1925年,這尊金佛又被以22.5萬美金的價格收購,流轉到了海外,一直到1938年,這尊金佛才算是從居無定所的旅途中結束,被洛克菲勒家族捐贈給了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自此,金佛便被美國那家博物館收藏,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群眾瞻仰,沾一沾佛光……
信息來源:馬未都《國寶100》、《老農犁出“金佛爺”,一萬大洋也不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