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交出2024年人口成績單。
近日,各省發布常住人口數據,陜西以增長1萬人入列全國人口正增長的8個省份之一,較2023年(下降4萬人)由負轉正,西安則以增長8.94萬人重返“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我們注意到,陜西已連續三年實現人口凈流入,2024年凈流入的3.7萬人成為陜西實現人口正增長的“關鍵力量”。
01
凈流入3.7萬人:感謝機械性增長
如今還能夠做到人口正增長的省份實屬不易,一起來看看全國情況。
從基本面上看,我國自2022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后,近三年人口數量分別減少85萬人、208萬人與139萬人。從各省表現來看,人口正增長的省份越來越少,近三年分別為18個、11個與8個,2024年只達到了2022年數量的零頭。
據各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實現人口正增長的為廣東、浙江、新疆、福建、海南、西藏、安徽與陜西8個省份,分別增長74萬人、43萬人、24.8萬人、10萬人、5.1萬人、5萬人、2萬人與1萬人,其中陜西增長態勢較2023年由負轉正。
雖然增量不大,但陜西2024年的人口增長結構值得關注。
據《2024年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年末陜西常住人口為3953萬人,出生人口29.1萬人,出生率為7.36‰;死亡人口31.8萬人,死亡率為8.05‰,自然增長人口為-2.7萬人。結合常住人口較上年增加1萬人來看,則意味著陜西2024年人口機械增長(遷入人口數-遷出人口數)達3.7萬人,總體增長是靠人口凈流入拉動的。
而放眼全國,實現正增長的8個省份中由機械增長拉動(“機械增長”人口數量>常住人口增加數量)的也不過3個。陜西之外為浙江與安徽,分別在人口自然增長-2.4萬人與-13.7萬人的情況下凈流入45.4萬人與15.7萬人,其余省份(海南未公布細節數據)則是受自然增長與機械增長共同拉動實現。
那么,陜西近年來人口表現如何呢?
據統計年鑒數據顯示,陜西人口數量由十年前(2015年)的3846萬人增長至2024年的3953萬人,累計增長126萬人。這其中有兩個明顯不同階段,一是2015年至2020年的高速增長,六年間累計增長128萬人,年均增長21.3萬人;二是2021年至今明顯放緩,四年間累計減少4萬人,且在2021年與2023年出現兩次人口下降。
與增量變化相同步的是陜西人口增長的動能轉化。
陜西人口高速增長階段雖然受自然增長人口與機械增長人口“雙重拉動”,但自然增長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六年間自然增長人口數量一直遠高于人口機械增長數量,差距最大的2019年甚至達到20萬人;這一局面在當下放緩階段則完成“扭轉”,如上圖所示,2022年至2024年期間人口機械增長數量反超自然增長人口數量,成為陜西人口增長的“主導力量”。
02
重回“北方增量第一城”:人口涌入開發區
在陜西守住“人口大盤”的同時西安亦表現亮眼。
西安2024年常住人口總量突破1316.76萬人,以8.94萬人的全年凈增量重新奪回北方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榜首。
首先說明“重回”的意義。事實上,西安已多年蟬聯“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榮譽,據“七普”數據顯示,西安在2010年至2020年期間以448萬的人口增量位居全國第四、北方第一,但這一排名在2023年曾被鄭州短暫超越,當年西安與鄭州分別增加人口8.23萬人與18萬人。
那么,2024年發生了什么呢?
與其說“奪回”不如說雙方回歸近年穩定態勢。觀察西安與鄭州近三年的人口增長結構,西安人口自然增長量基本保持在1萬人左右,總人口增加主要受機械增長拉動;鄭州則相對均衡,人口自然增長量與機械增長量差距不大,2023年超越西安主要是因為鄭州當年機械增長量“暴增”達14.6萬人,但這一表現在2024年并未得到延續,現已下降至2.68萬人,西安仍保持在近8萬人。
視野聚焦西安,我們通過近10年數據來看看自身發展情況。
據統計年鑒數據顯示,西安常住人口已由2015年的870.56萬人增長至2024年的1316.76萬人,累計增長446.2萬人,其中僅在2021年出現一次人口負增長(9萬人),年平均增長約45萬人,增速遠超全省。
我們注意到,2019年是西安近年來的一個“特殊年份”,當年人口增長達到234.63萬人(統計年鑒修正數據),超過十年累計增量的一半。在我們看來,該階段人口暴漲的直接原因大致有兩點:一是2017年以來西安房價一路飆升吸引來購房者落戶;二是2017年至2019年的7次落戶政策調整引來大量外籍人口。
那么,西安的“人口主力”都分布在哪些區域呢?
由于2024年人口數據暫未公布區域分布,我們以2014年至2023年的變化進行分析,十年間除藍田與周至兩個市轄縣外各行政區人口均實現正增長,“城市虹吸效應”明顯。進一步觀察各區增量排名,我們則發現明顯地“新老區域分化”。
如人口大量涌入開發區。西安人口增量的靠前的四個行政區分別是雁塔、未央、長安、灞橋,十年間分別增長93.17萬人、80.29萬人、53.83萬人與45.87萬人,而其對應的正是高新區、經開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曲江新區、西咸新區(西安部分)等開發區。
如老城區相對趨向平緩。新城、碑林、蓮湖三大老城區十年人口增量分別為2.84萬人、15.46萬人與33.07萬人,全省排名雖未掉隊,但人口增量卻遠不及涉及開發區的行政區??梢?,居民往往用投票選擇區域產業聚集區。
03
高質量就業:留住“大象”與“螞蟻”
那么,陜西是如何吸引大量人口流入的呢?
作為理性的財經觀察者,我們認為“高質量就業機會”是核心因素,當然這個“高質量”既包括豐厚的薪酬待遇,也涵蓋職業生涯發展預期。但面對全省整體人口凈流入的“大話題”,薪酬或許還是眼下重點。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陜西工資水平在全國范圍內并算不上有競爭力,近十年平均工資均低于全國水平,但從人口機械增長量反超自然增長量的2022年起,陜西城鎮非私營單位與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長率分別達到8.62%、4.25%與8.22%、6.35%,反超全國水平的6.73%、3.74%與5.85%、4.76%。
分行業來看,陜西科技優勢也得到凸顯。2023年陜西城鎮非私營單位與私營單位收入最高的四個行業中均出現采礦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非私營單位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以1.25倍的增速做到了19個行業中的第三名。
這里就不得不回到吸引人口遷移的關鍵主體——“用工企業”了,在我們的觀察中,陜西具有明顯優勢的企業主要有兩類:
其一是提供海量就業崗位的“大象企業”。
以蟬聯“陜西民營企業50強”榜首的比亞迪為例,我們曾在《》一文中記錄了比亞迪西安員工數量已達到10.2萬人,相當于陜西煤業(601225)、陜建股份(600248)以及陜汽員工總和。與之相伴隨的是穩定薪資成長空間,西安比亞迪總薪酬已大致由2009年的1200元/月上漲至2024年的7000元/月。
其在寶雞扶風所形成的人口帶動作用亦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扶風縣人社局在項目官宣前就曾發布《致扶風籍在外人士返鄉就業的倡議書》,呼吁在外人員返鄉在比亞迪就業。
其二是吸引高端人才落地的“螞蟻雄兵”。
作為“硬科技之都”西安還有另外一塊吸引人口遷移的金字招牌,即快速發展中的大量科創企業。
這一點在西安市人社局發布2024年12月的“緊缺人才需求目錄”中就能夠印證,一方面是高端產業人才需求巨大,西安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軟件和信息服務、食品和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用人需求位居前三;另一方面是需求方基本均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本土科創企業,合計195家企業發布了37個崗位類目,其年薪范圍基本均在10-60萬左右。這種兼具豐厚待遇與發展預期的崗位顯然形成陜西高端人才的強大蓄水池。
行文至此,在全國人口普遍下降的當下,我們樂見陜西通過凈流入實現人口增長,同時我們亦相信,在大項目不斷落地與科創叢林日益豐滿的強預期下,陜西人才將與產業之間進一步形成“雙向促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