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長時間泡澡后手指上出現的葡萄干狀褶皺紋路,每次都會形成完全相同的圖案。
眾所周知,手指在浴缸里泡太久會起皺 —— 但最新研究表明,這些皺紋每次都會以相同的方式形成。根據五月發表于《生物醫學材料力學行為雜志》的研究,指尖皺紋(又稱"泡皺")的精確圖案具有不可變性。
過去普遍認為,皺紋是因水分通過滲透進入皮膚導致指尖腫脹所致。但1930年代的研究者發現,手指神經受損者不會產生這種皺紋,表明其成因并非水分的被動滲透,而是人體交感神經系統(與"戰或逃"反應相關的無意識神經系統)的主動反應。
后續研究揭示,當水分通過汗孔進入手指時,皮下血管會發生收縮。隨著血管收縮,皮膚總體積減小從而形成褶皺,猶如脫水葡萄變成葡萄干的過程。若手指神經受損,血管無法接收收縮指令,便不會產生皺紋。
但皺紋圖案是否每次都在相同位置形成?該研究的合著者、賓漢姆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副教授蓋伊·杰曼表示,這個問題最初由一名學生提出。"我當時想:我完全沒概念!"他在聲明中坦言。
研究者提出理論:由于形成皺紋的血管在手指內部位置相對固定,皺紋應會以相同方式形成。"血管位置基本不變 —— 它們會有微小移動,但相對于其他血管而言是靜態的,"杰曼解釋,"這意味著皺紋會以相同模式形成,我們證實了這一點。"
研究團隊對三名受試者進行測試:將其手指浸水30分鐘后拍攝"泡皺"照片,24小時后在相同條件下重復實驗并比對圖像。結果發現每位受試者兩次測試的皺紋圖案完全一致。
"該研究首次確鑿揭示,人類手部長時間浸水導致的拓撲皺紋圖案具有可重復性和時間一致性,"論文中寫道,"結果表明不同時間點的皺紋走向存在顯著關聯,由此證實皺紋形態的時不變性。"
不過由于樣本量僅三人,需擴大研究才能最終確認手指泡皺模式的恒定性。事實上,手指演化出此功能的根本原因仍屬未解之謎。多項研究發現皺紋或能增強濕滑環境中的抓握力,但也有研究顯示皺紋對抓握或觸覺敏銳度并無提升。
無論進化起源如何,研究者希望這一發現未來能應用于法醫調查。"生物識別和指紋識別深植于我的大腦,"蓋伊·杰曼表示,"這類問題總是讓我著迷,就像進了糖果店的孩子 —— 眼前盡是未知的科學寶藏。"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