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身體機能下降,血管如同老舊的管道,易出現堵塞或破裂,心梗、腦梗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隨之增加。#心梗#腦梗我國每年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占比超40%,40歲后更是這類疾病的高發期。守護血管健康,以下6件事至關重要。
1.戒煙
香煙里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是血管“殺手”。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經,使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焦油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發炎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研究表明,吸煙者心梗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 - 3倍,腦梗風險也大幅增加。
戒煙要趁早,即便多年煙齡,戒煙后血管功能也能逐步恢復。可借助尼古丁替代療法,如貼片、口香糖,也可尋求心理干預或藥物輔助。同時,要遠離“二手煙”,保持生活和工作環境的空氣清新。
2.控制體重
肥胖會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催化劑”。內臟脂肪分泌炎性因子,導致血管內皮功能紊亂;脂肪堆積還會加重心臟負擔,誘發高血壓、高血脂和胰島素抵抗。數據顯示,BMI每增加5,腦梗風險上升40%。
要將BMI控制在18.5 - 24之間,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飲食上,減少精制碳水攝入,如白米飯、甜點,增加膳食纖維,如燕麥、蔬菜。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并結合力量訓練增肌減脂。
3.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是“血管三劍客”。高血壓沖擊血管壁,促使脂質沉積;高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動脈斑塊的“原材料”;高血糖使血管膠原蛋白糖化,讓血管變脆、變硬,三者協同增加血管堵塞風險。
要定期監測血壓(<140/90mmHg)、血脂(LDL - C<3.4mmol/L)、血糖(空腹<6.1mmol/L),遵醫囑規范用藥,如降壓藥、他汀類藥物或降糖藥,不可自行停藥。合并“三高”者,每3 - 6個月復查血管超聲,評估斑塊情況。
4.限制飲酒,適當多喝水
酒精對血管有雙重影響,少量飲酒可能短暫擴張血管,但長期過量(男性>25g/天、女性>15g/天)會損傷心肌細胞,升高血壓和甘油三酯,甚至誘發房顫。而充足飲水能稀釋血液黏稠度,促進代謝廢物排出。
男性每日酒精攝入應≤25g(約1瓶啤酒),女性≤15g。晨起、睡前各喝200ml溫水,全天飲水量≥1500ml(腎病者遵醫囑),避免含糖飲料,可用淡茶、檸檬水或花果茶替代。
5.飲食清淡
高鹽、高脂、高糖飲食會加速血管“老化”。鹽分過量致水鈉潴留,血壓升高;反式脂肪酸升高“壞膽固醇”;糖分過多不僅誘發糖尿病,還加速血管膠原蛋白糖化。
每日鹽攝入量應<5g(約1啤酒瓶蓋),用香草、檸檬汁等替代部分鹽調味。食用油選橄欖油、茶籽油,每日用量≤30g。少吃加工食品,如香腸、蛋糕,外賣選少油少鹽的輕食套餐。
6.規律作息
熬夜時,身體應激,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管痙攣、血壓波動;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天)干擾脂質代謝,加速動脈硬化。研究發現,長期熬夜者頸動脈斑塊發生率比正常作息者高48%。
要固定作息時間,每晚23點前入睡,保證7小時睡眠。睡前1小時遠離手機,可聽輕音樂或泡腳助眠。午休20 - 30分鐘,緩解心血管壓力。
血管衰老雖不可逆,但科學干預能延緩進程。40歲后,將這6件事融入生活,堅持下去,血壓、血脂會更穩定,精力更充沛,心梗腦梗風險也會大幅降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