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南藤治風濕的故事
志曰∶按∶《南史》云∶解叔謙,雁門人。母有疾,夜禱,聞空中語云∶得丁公藤治之即瘥。訪醫及本草皆無此藥。至宜都山中,見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療風。乃拜泣求。翁并示以漬酒法。受畢,失翁所在。母服之遂愈也。時珍曰∶近俗醫治諸風,以南藤和諸藥熬膏市之,號南藤膏。白花蛇喜食其葉,故治諸風尤捷。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八卷南藤“發明”
中文釋義
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據《南史》記載∶在古老的雁門郡,住著一位名叫解叔謙的孝子。因母親長期受到風疾之苦,解叔謙感到無比擔憂卻束手無策。一天夜深人靜之時,解叔謙跪在床前,心中默默祈禱,希望能找到治愈母親的方法。就在這時,夜空中突然傳來神秘的聲音,告訴他:“用丁公藤,你母親的病就能痊愈?!苯馐逯t心中一震,但當他四處求醫,翻閱本草,卻始終找不到所謂的丁公藤。不放棄的他,踏上了尋找丁公藤的旅程。在宜都山中,他遇到了一位正在砍柴的老人。老人手中的藤條,正是解叔謙苦苦尋找的丁公藤。老人告訴他,這種藤不僅能治風病,而且還能泡制成酒,療效更佳。解叔謙激動得淚流滿面,他向老人深深鞠躬,懇求得到這神奇的藤條。老人不僅慷慨地贈予了他丁公藤,還傳授了他泡酒的方法。就在解叔謙準備感謝時,老人卻神秘地消失了,仿佛從未出現過。帶著這份神奇的禮物,解叔謙回到家中,按照老人的指示,將丁公藤泡制成酒。母親服用后,奇跡發生了,她的病情逐漸好轉,最終完全康復。
這個故事在雁門郡傳為佳話,人們都說,是解叔謙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得到了神靈的幫助。而丁公藤的神奇功效,也被人們所熟知,成為了治療風病的寶貴藥材。現代的醫生們采用李時珍的方法,將南藤與其他草藥混合,熬制成一種膏藥,這種膏藥被稱為南藤膏。它能夠有效地緩解風病帶來的痛苦,深受人們的喜愛。
石南藤得名

石南藤生長于海拔310~2600m林中蔭處或濕潤地,常攀緣于石壁或樹上,為胡椒科胡椒屬植物石楠藤的帶葉莖枝,《全國中草藥匯編》稱這種植物為巴巖香,是因這種植物攀巖而長,枝葉揉之有香氣而故名。
其最早記載見于《名醫別錄》,以丁公寄之名收載,載其:丁公寄生石間,蔓延木上,葉細大枝赤莖。一名丁父。
宋《開寶本草》以“南藤”之名收載,《圖經本草》載其為“石楠藤”。《本草綱目》以“南藤”之名收載,并注明與《名醫別錄》丁公寄和《圖經本草》石楠藤合并,可見李時珍認為南藤、丁公寄和石楠藤是同一藥物。
關于其名稱的來源歷代醫藥學家都做了解釋。如《開寶本草》作者馬志認為:生依南樹,故號南藤?!侗静菔斑z》作者陳藏器解釋:丁公寄,即丁公藤也。始因丁公用有效,因以得名。而《圖經本草》作者蘇頌則指出:南藤,即丁公藤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將“南藤”釋名為“風藤”,無疑是根據其療諸風的功效。
可見,石楠藤的這些名稱的命名多是與其形態、生長環境、功效等有密切關系。
用藥歷史
魏晉·《名醫別錄》
記載:丁公寄,味甘,主治金瘡痛,延年。
宋代·《開寶本草》
載: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痹,變白,逐冷氣,排風邪。亦煮汁服,亦浸酒服,冬月用之。
明代·《滇南本草》
記載:石南藤,又名搜山虎,味甘、微酸,性微溫。入肝、膽、小腸三經。治(風)寒濕痹傷筋,祛風,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莖中痛,熱淋初起。急速(治效)。生山石上者,走經絡更效;生土地上者,利小便效。
明代·《本草綱目》
記載:“南藤,主治金瘡痛。延年(《別錄》)。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痹,變白,逐冷氣,排風邪。煮汁服,冬月浸酒服(藏器)。煮汁服,治上氣咳嗽(時珍)?!?/p>
現代·《全國中草藥匯編》
記載:性味辛,溫。祛風濕,強腰膝,止痛,止咳。用于風濕痹痛,扭挫傷,腰膝無力,痛經,風寒感冒,咳嗽氣喘。
石楠藤品種
歷史記載
石楠藤類藥材品種自古就比較混亂,最早記載見于《名醫別錄》,以丁公寄之名收載,“一名丁父。生石間,蔓延木上.葉細,大枝,赤莖,母大如磧黃,有汁。七月七日采?!碧拼愱捌鳌侗静菔斑z》載“丁公寄,即丁公藤也”宋代·《本草圖經》:在木部下品中收載了“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出泉州、滎州,生依南木,故名南藤。苗如馬鞭,有節,紫褐色,葉如杏葉而尖。采無時。”在本經外木蔓類又收載了“石楠藤”,“石南藤,生天臺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時不雕。土人采其葉入藥,治腰痛。”宋《開寶本草》載有“南藤”,內容與《本草圖經》相似,其后《證類本草》、《本草品匯精要》均既記載南藤,又記載石楠藤。內容亦與《本草圖經》相似??梢娫诿鞔笆怯腥N藥物:丁公寄(即丁公藤)、南藤和石南藤。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以“南藤”為正名,將這三種藥物合并在一起。載:“今江南、湖南諸大山有之,細藤圓膩,紫綠色,一節一葉。葉深綠色,似杏葉而微短厚。其莖貼樹處有小紫瘤疣,葉有小孔。四時不凋,莖葉皆臭而極辣。白花蛇食其葉。”根據上述本草的記載以及《圖經本草》附圖、《本草綱目》附圖,有人認為古代的南藤、石楠藤或丁公藤主要是胡椒科胡椒屬植物石楠藤及同屬近源植物的帶葉莖枝。
現代應用
目前全國各地所用石南藤的品種較為復雜, 使用情況比較混亂,涉及到4科10多種植物。但其中作石楠藤藥用的主要是胡椒科胡椒屬植物石楠藤(亦稱為瓦氏胡椒、巴巖香),應認定為石楠藤的正品,與石楠藤同科同屬多種植物的帶葉莖枝亦作為石楠藤藥用,可視為石楠藤的代用品,亦有少數地區以薔薇科植物石楠的莖枝作石楠藤入藥,還有以旋花科植物丁公藤以及夾竹桃科植物絡石藤、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莖葉作為石楠藤藥用,應為混淆品。
石楠藤的代用品
山蒟(綠藤、香藤、鉆骨風)
莖圓柱形,細長;表面灰褐色,有縱紋,節膨大,有不定根;質脆易斷,斷面皮都灰褐色,較薄,木部灰白色,有許多小孔。葉多皺縮,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近楔形,常偏斜;上表面墨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質脆。氣清香,味辛辣。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消腫;行氣止痛;化痰止咳。主風濕痹痛;胃痛;痛經;跌打損傷;風寒咳喘;疝氣痛。
風藤(海風藤)
本品呈扁圓柱形,微彎曲,長15~60cm,直徑0.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縱向棱狀紋理及明顯的節,節間長3~12cm,節部膨大,上生不定根。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窄,木部寬廣,灰黃色,導管孔多數,射線灰白色,放射狀排列,皮部與木部交界處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氣香,味微苦、辛。
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用于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蛤簍(假蒟、假簍)
本品莖呈圓柱形,表 面有細縱棱,節上有不定根。葉多皺縮,展開后呈闊卵形或近圓形,長6~14cm,寬5~13cm,基部淺心形;上面棕 綠色,下面灰綠色,有細腺點;7條葉脈于葉背突出,脈上有極細小的粉狀短柔毛;葉柄長 2~5cm,葉鞘長為葉柄的一半;有時可見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氣香,味辛辣。
功效
溫中散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用于胃腸寒痛呃逆,脘腹疼痛,腹瀉,風寒咳嗽,水腫,瘧疾,牙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毛蒟(毛簍、石簍)
莖呈扁圓柱形,莖枝常扭曲;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縱棱不明顯,節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較窄,維管束與射線相間呈放射狀排列,木部有許多小孔,中心有灰褐色的髓部。葉片灰綠色,頂端漸尖;基部淺心形,兩側常不對稱,兩邊有毛茸,背面較稀疏,葉脈5~7條,最上一對離基1.5~3cm從中脈發出;葉柄密生短毛,基部鞘狀。有時可見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氣清香,味辛辣。
功效
祛風活血,行氣止痛。用于風濕性腰腿痛,跌打損傷,胃腹疼痛,產后風痛。
海南蒟(山胡椒)
莖枝圓柱形,直徑2~4mm;表面有細縱紋,節膨大,生有不定根。葉片近革質,卵形或橢圓形,先端短尖,基部圓或闊楔形,有時歪斜,全緣,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色較淺并常有白色粉霜,葉脈5條(少為7條),基出,形成掌狀;葉柄較長,具葉鞘。有時帶有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或有細皺紋的漿果。氣香,味辛辣。
功效
溫中健脾,祛風除濕,斂瘡。
石南藤的混淆品
石楠藤與丁公藤
來源方面
石南藤為胡椒科植物,而丁公藤為旋花科植物。
外觀特征方面
石南藤表面為褐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節和縱棱,節間較長。木質部較軟,髓部較大,呈疏松狀。質地相對較軟,易折斷,有的辛香味,氣味較濃;
而丁公藤表面為灰黃色或灰棕色,有明顯的縱溝和橫向裂紋,皮孔顯著。木質部堅硬,髓部較小,斷面纖維性強;質地堅硬,不易折斷。無臭,味淡。
功效與用途方面
石楠藤性味辛,溫。祛風濕,強腰膝,止痛,止咳。用于風濕痹痛,扭挫傷,腰膝無力,痛經,風寒感冒,咳嗽氣喘;而丁公藤性味辛,溫;有小毒。具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于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撲腫痛。
石楠藤與爬山虎、絡石藤
石南藤
為胡椒科植物石南藤的干燥枝葉。外觀性狀為:表面褐色或灰褐色,有縱向紋理及短毛茸,節膨大,質輕面脆,斷面見維管束與射線相間,放射狀排列。木部有小孔。氣微香,味辛辣。性味功能為:味辛、性溫、祛風濕,強腰膝,止痛,止咳。用于風濕痹痛,扭挫傷,腰膝無力,痛經,風寒感冒,咳嗽氣喘。
爬山虎
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莖。外觀性狀為:外表面暗棕褐色,有縱皺或縱棱,可見皮孔,并有卷須一分枝,端膨大,具扁平狀吸盤。質松脆,易折斷。切斷面觀,皮部稍厚,質松泡,易脫落木質部顏色稍淺,可見有明顯的孔狀導管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明顯,有的形成空洞。氣微,味淡。性味功能為:味甘、澀,性溫、祛風通絡、活血解毒,用于風濕關節痛,外用跌打損傷、癰癤腫毒。
絡石藤
為夾竹桃科植物絡石的干燥帶葉藤莖。外觀性狀為:表面紅棕色,有點狀皮孔,斷面為淡黃色,髓部疏松多成空洞,葉片卵形,橢圓形,全緣,時有反卷,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色較淺,革質。氣微,味微苦。性味功能為:苦,微寒。具有祛風通絡,涼血消腫。用于風濕熱痹,筋脈拘攣,腰膝酸痛,喉痹,癰腫,跌撲損傷。
石南藤的綜合應用
藥膳食療
石楠藤在民間被用于藥膳食療,如用其葉泡茶飲治療咳嗽,用石楠藤泡酒服治療腰膝酸痛,用石楠藤與鹿筋煲湯腎虛腿軟等。
調味品
在泰國,石南藤的莖被用作藥用部位,用于驅蟲、健胃和抗炎,并作調味品使用。
避孕用途
有專利提到石南藤的新用途之一是將石南藤浸泡于白酒飲酒,或將石南藤磨成粉末直接吞服,有避孕效果。
園林綠化
石南藤的栽培和養護比較粗放,對土壤要求不嚴,可用作園林綠化植物。
室內裝飾
石南藤全株有濃烈的芳香味,特別適官于室內裝飾。如在窗臺上架設繩網,使其附于網上,好似掛了一幅綠色疏簾,顯得婆娑綽約,姿態優美,四季都可賞葉、尋幽,是垂直綠化的上品。
功效和配伍應用
功效
石南藤味苦、辛、溫,且無毒,歸肝、脾、小腸三經。主要功效為袪風通絡、補腎壯陽、止咳平喘、活血止痛。常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腰膝酸痛、陽痿、咳嗽氣喘、痛經、跌撲腫痛。
配伍應用
1.石楠藤配伍獨活、桑寄生、細辛
獨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桑寄生補肝腎,除風濕,強筋骨,祛風濕;細辛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此三藥與石楠藤配伍增強其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用于風濕腰膝疼痛有較好療效。
2. 石楠藤配伍杜仲、續斷、五加皮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五加皮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此三藥配伍石楠藤加強其補腎虛,強腰膝作用,用于腎虛腰膝疼痛的治療有顯著療效。
3. 石楠藤配伍韭菜子、淫羊藿、熟地
韭菜子溫補肝腎,壯陽固精;淫羊藿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熟地滋陰補血,益精填髓。此三藥配伍石楠藤可顯著增加其補腎壯陽益精,應用于腎虛陽痿等腎陽虛之證有較好效果。
4.石南藤配伍藁本、辛夷
石南藤性辛溫,能搜風通絡,風寒感冒易上循頭目,從而使感受風邪病人頭痛難忍,感冒癥狀加重,風寒之邪由表及肺,則造成上下不通而生咳嗽。配伍藁本散風寒濕邪治頭疼、辛夷散風寒,通鼻竅等中藥一同煎服,則能夠治療感冒引起的各種頭痛、鼻塞、咳嗽等癥狀,有顯著療效。
5.石南藤配伍黃連、雞內金、陳皮
石南藤性溫,能夠入脾經而健脾助運化濕邪,濕性壅滯黏著,若濕邪蒙蔽脾胃,配伍黃連清熱燥濕、雞內金健胃消食、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等一同服用,則健脾祛濕和胃的功效將更加強大,應用于小兒疳積,多能一劑獲效。
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
化學成分
石南藤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包括揮發油類、酰胺生物堿類、木脂素類、新木脂素類、黃酮類、三萜類等。其中揮發油、酰胺生物堿、木脂素和新木脂素是其主要成分。
藥理作用
1.抗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過度活化與血栓、動脈粥樣硬化、過敏反應等多種病理相關。石南藤二氯甲烷提取物對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制率為70%。
2.神經保護作用
石南藤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均能抑制神經母細胞瘤細胞中β-淀粉樣前體蛋白基因的轉錄和蛋白的表達;石南藤醇提物能提高側腦室注射Aβ25-35癡呆模型小鼠學習記憶能力,修復模型小鼠腦損傷。
3.抗氧化作用
石南藤提取物可以清除DPPH、FRAP、ABTS、過氧化氫、羥基自由基,還具有鐵離子螯合活性和較強的還原力。
4.抗菌作用
石南藤乙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菌活性,對大腸埃希菌有較強地抑制活性。
5.抗腫瘤作用
石南藤乙酸乙酯部位可明顯抑制Tca-83細胞增殖,并呈劑量和時間依賴性,顯示一定的抗腫瘤作用,其作用與降低端粒酶活性有關。
6.鎮痛作用
石南藤注射液肌肉注射,對手術后疼痛、骨折整復及胃和肝膽部疼痛、慢性腰腿疼、關節炎等均有鎮痛效果。
7.對心腦血管的影響
石楠藤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臨床上石楠藤總黃酮和提取物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和腦梗死取得顯著療效。
民間驗方
1.治療風寒濕痹,腰膝冷痛
石南藤30g,淫羊藿30g,五加皮30g,當歸12g,白芍12g,川芎9g。水煎每日一劑,分2次溫服。
2.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以慢性而偏于寒、有腰膝疼痛、下肢無力者
石楠藤15g,海桐皮30g,五加皮9g,骨碎補12g,續斷15g,當歸9g,杜仲12g,水煎服,每日一劑。
3.治療關節炎和肩周炎
石楠藤、伸筋草、透骨草、艾葉各30g。將上述藥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15分鐘。將藥湯倒入盆中,用熱氣熏蒸關節疼痛部位,待水溫適宜時,用毛巾蘸取藥湯熱敷關節,每次熏蒸和熱敷時間為20-30分鐘,每日1-2次。
4.治療跌打扭傷
石南藤適量。搗爛,加酒適量,蒸熱,內服少許,外搽患處。
5.治療癱瘓
石南藤15g,首烏、千斤拔各30g。水煎服,每日一劑。
6.治療陽痿
石楠藤20g、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熟地黃各15g。將藥材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慢燉40分鐘,取汁飲用,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
7.治療風疹塊
石南藤、路路通、忍冬藤各30g。水煎,洗澡,每日睡前一次。
8.治療風寒咳嗽
石楠藤15g,桔梗、紫蘇子、陳皮各10g。將上述藥材洗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煎煮30分鐘,取汁飲用,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9.治傷風感冒
石楠藤葉適量,加酒水煎煮,乘溫服之,汗如雨下即愈。
10.治療牙齦腫痛
石南藤莖葉鮮品少許。放口內嚼爛,含痛處。
11.治療胃痛
石南藤15g,臭胡椒15g,良姜9g。水煎服,每日一劑。
12.治療潰瘍
鮮石南藤葉適量。滾米湯浸軟,貼患處。或用石南藤水煎取液洗患處。
使用注意
1.孕婦慎服;
2.陰虛火旺者慎服。
作者:廣東省中山市黃圃人民醫院 吳亞靜 賴岳曉 梅全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