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怡蒙 記者 夏瑾)“冬病夏治”除了三伏貼還有什么法寶?如何抓住初夏時節,運用中醫藥理論知識規劃夏日飲食,幫助“冬病夏治”?今天,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的“飲食中的中醫養生”專題發布會上,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就以上問題進行解答。
發布會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怡蒙/攝
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指一些疾病可能會在冬季病情加重,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脾胃虛寒在冬季也會加重。“夏治”是指在這些疾病有所緩解的夏季,趁機辨證施治,既是預防,同時也減輕疾病癥狀。夏季人體陽氣最旺,有利于藥物的吸收,此時驅趕體內的寒氣、調整陰陽,可以減輕冬季病癥的發病頻率。
王宜介紹,淮海地區就有傳統的伏羊節,吃伏羊(入伏后的羊肉)能夠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有利于治療和預防“冬病”。
“當下時節,日常的保健飲食可以多選擇溫熱性的食物。天氣炎熱,人體的陽氣浮于外,而內里濕寒,需要羊肉、桂圓、韭菜、生姜等食物療養;其次是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薏米、紅豆、白扁豆,可促進脾胃的正常運化;天氣炎熱,流汗多,要防止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就要多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多吃新鮮果蔬。”王宜說,“這些都要建立在因人而異、辨體質施膳的基礎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