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里,鄰里摩擦、家庭糾紛、瑣事矛盾偶有發生,這些看似細微的 “小磕碰”,若不及時化解,可能成為影響和諧穩定的“大隱患”。
近年來,廣西平樂縣公安局積極踐行新時代 “楓橋經驗”,創新建立“前端排查網格化、中端調解多元化、末端跟蹤長效化”的工作體系,構建“全周期”調解機制,用法治定分止爭,以情理化解心結,將矛盾化解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治理”,切實筑牢社會和諧“第一道防線”。
前端排查網格化,糾紛化解在萌芽
鄰里間的情誼本應如潺潺溪流,溫潤綿長,然而4月23日,一場因屋邊果樹地界不清引發的糾紛,卻讓大發鄉某村的譚某某與鄰居兩家關系陷入了僵局,雙方各執一詞,言語間的爭執不斷升級,眼看著一場鄰里沖突就要爆發。
得知消息后,大發派出所民警及村輔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調解,過程中,民警采取“三步工作法”:首先安撫情緒,讓雙方冷靜下來;接著仔細傾聽,梳理爭議焦點;最后擺事實講道理,提出合理解決方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耐心調解,雙方當事人終于放下芥蒂,達成和解協議。“多虧民警及時調解,不然我們幾十年的老鄰居就要鬧僵了。”譚某某事后感慨道。
這起糾紛的快速化解,得益于平樂縣公安局創建的“一村一輔警”網格化排查機制。該機制通過落實“三勤”工作法——勤跑腿、勤排查、勤溝通,組織147名村輔警聯合社區網格員開展每日巡查,建立動態管理臺賬,實現隱患早發現、早介入,成為活躍在村屯一線的“平安管家”。
“我們的村輔警就像移動的‘調解站’,能第一時間發現并處置矛盾糾紛。”平樂縣公安局政委劉勇介紹道,通過將調解力量下沉到村屯一線,80%以上的糾紛都能在萌芽階段得到妥善解決,有效維護了基層和諧穩定。
中端調解多元化,定紛止爭顯成效
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平樂縣公安局創新建立“1+5+N”多元調解機制,在各村(居)委建立警務室,設置“矛盾糾紛化解服務站”,以1個派出所警務室為樞紐,聯合政府、司法所、村委會、鄉賢會、律師團等5方力量,針對不同類型矛盾糾紛匹配專業調解團隊。目前已在全縣147個村(社區)建立“矛盾糾紛化解服務站”,形成“警調銜接、部門聯動、鄉賢參與”的工作格局,實現矛盾糾紛依法、高效、快速處置。
4月11日,一場因持續干旱引發的叔侄用水糾紛在水源村爆發。此時正值果樹掛果和蔬菜采收的關鍵期,兩家為爭奪有限的水源爭執不下。附城派出所接警后,立即啟動多元調解機制,民警從法理角度闡明用水權益;農技專家提供科學灌溉建議;村中長者以親情進行勸導。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調解,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分時段輪流用水”的協議,既解決了當下矛盾,又維系了親屬感情。
“這種‘法律+親情+專業’的調解模式特別有效。”參與調解的民警介紹道,針對家庭、鄰里等特殊關系的矛盾糾紛,單純講法理往往難以奏效,需要多方力量配合。
末端跟蹤長效化,社會治理譜新篇
“梁警官,多虧您上次的調解,現在我們鄰里關系好多了!”4月28日,平樂鎮環城街居民秦某對上關派出所回訪民警感激地說。就在幾天前,一起因停車問題引發的鄰里糾紛在這里得到圓滿解決。
4月24日上午,上關派出所接到報警稱環城街有鄰里糾紛。值班民警梁俸瑞趕到現場時,居民陳某某和秦某正為停車問題爭執不下。原來,陳某某長期將車輛停在秦某家門口,影響了秦某家的正常出入。民警沒有簡單地進行說教,而是先穩定雙方情緒,待雙方平靜后,民警開始耐心傾聽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各自的訴求。
“我們采用‘五心’工作法,即耐心、熱心、誠心、公心、細心,就是要讓群眾感受到調解的溫度。”上關派出所所長何熹說道。在調解過程中,民警既講法律條文,又談鄰里情誼;既指出問題所在,又幫助尋找解決方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調解,雙方最終達成和解,陳某某承諾規范停車,秦某也表示諒解。
調解結束并不意味著工作的終結。平樂縣公安局還建立了跟蹤回訪機制,即在調解成功后1周內電話回訪,1個月內上門走訪,確保矛盾糾紛不反彈,真正實現案結事了。同時,針對調解未能達成協議的糾紛,民警則會耐心進行解釋,引導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這樣的調解故事在平樂縣并非個例。自2025年以來,全縣公安機關已累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41起,調解成功率高達95.63%。“我們不僅要化解矛盾,更要通過每一起調解案例,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提升。”平樂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吳江輝表示。(王文華)
來源:平樂縣公安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