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確,這樣的萬丈光焰,使得李白飄逸不羈、才華橫溢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在這光芒萬丈的背后,卻隱藏著一段段李白不為人知的故事,千百年來引發了人們一波又一波的熱議。
在這些故事中,李白最不愿提及的便是他慘遭嫌棄的事,而此事卻偏偏引發了人們深刻的思考與討論。
且這個嫌棄他的人,還是他自己的妻子。那么,李白為什么又會被自己的妻子嫌棄呢?我們且來看看。
話說李白一生共娶了四任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叫許氏,是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介紹人是名滿天下的孟浩然。
許氏與李白生活了十年,并為李白生下了一兒一女,這一兒一女分別名叫伯禽和平陽。公元738年,與李白生活了十年的許氏便不幸離世。
之后,李白結識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劉氏,并開啟了他的第二段婚姻。可惜,這劉氏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賢惠。
她與李白生活的時間長了以后,看到李白無官無勢,便開始慢慢地不滿了起來,甚至產生了嫌棄的心理。
公元742年,就在劉氏譏諷李白沒有高官厚祿、并把他嫌棄到了極點的時候,李白突然接到了唐玄宗召他擔任翰林待詔的喜訊。此時,他寫下了人生中最為愜意的一首詩,其詩如下:
南陵別兒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詩人與背景:
李白自幼便有大志,為此,他還向唐代杰出的道家與縱橫家趙蕤學習縱橫之術,并希望有朝一日后能夠實現其一飛沖天的夢想,輔佐盛世明君。
為了這樣的夢想,李白勤學不輟,日夜磨煉自己。學成之后,李白自比管樂,并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以實現國家昌盛、社會繁榮的偉大夢想。
然而,一生鴻鵠之志的李白真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他歷盡波折,費盡心思,卻始終無法踏入仕途。
因此,李白不得不游走四方,游說聲名顯赫的官宦名仕,為自己賺取做官的資本。他也因此而使自己聲名遠播,四海皆知。
終于,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下,李白的才能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并召其為翰林待詔。
此時的李白,已經四十二歲,歲月已經在他的臉上刻下了痕跡,但這并未曾磨滅他心中的那份如火一般的熱情。
所以,在得知即將踏入京城的那一刻,李白的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喜悅與期待,仿佛連家中的塵埃都因這喜訊而翩翩起舞。
深度賞析:
在開篇的“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兩句中,李白精妙地勾勒出秋日獲得喜訊后的一幅歸家圖。
此時,秋天正盛,五谷豐登,而那山間的小路上,卻閃耀著獲得喜訊的詩人正往家飛奔的身影。
奔回到家中,那新釀的白酒已散發出誘人的醇香,而秋天喂肥的金黃色的小雞,正在田間歡快地啄食著成熟的黍穗。
這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洋溢著生活的歡愉,恰似詩人內心世界無比喜悅的真實寫照。
他滿懷欣喜,步履輕快,沉浸在無法抑制的喜悅之中。而這份突如其來的榮耀,更是為這平凡的山居生活添上了幾分非凡的色彩。
第三四句的“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表達了詩人一踏入家門,便呼兒女們殺雞備酒,其喜悅之情,躍然臉上。
而這一份喜悅,除了詩人難以抑制外,就連懵懂的兒女們聽了也激動得嬉笑打鬧,拽起了詩人的衣襟。那場景,真的是溫馨而生動。
五六兩句的“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表達了李白酒入豪腸后,內心便激起了無盡的豪情,故而引吭高歌,翩然起舞,暢快之情油然而生。
到了忘情之處,他甚至拔劍起舞。劍光所到之處,劍影重重,劍光閃閃,直接能與那夕陽的斜照交相輝映。
這一番歡歌暢飲,兒女嬉笑,將詩人欲癡欲狂的喜悅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繼而,他更深入挖掘內心世界,展現另一番情感波瀾。
他說:“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意思即是,未能更早面圣、陳情于君前,施展自己的抱負,真的是一種遺憾。
這兩句深刻地揭示了詩人內心世界的曲折與豐富。其中的“苦不早”三個字,表示詩人恨機會來得太晚,反襯了詩人內心的歡愉。
也正是這份對未能及早施展抱負的惋惜,驅使詩人“策馬疾馳”,渴望瞬間跨越千山萬水,直達天子腳下。
這兩句詩字里行間都洋溢著詩人對理想的熱切追求,而當詩人感覺這種理想快要實現時又不可遏制的急切心情。
在第九句與第十句中,“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表達了這樣的意思:那些世俗小人瞧不起我,如今我卻準備西入長安,飛黃騰達了。
在這兩句詩中,李白巧妙地借用了漢代名士朱買臣的典故,以古諷今,抒發了李白心中那種所難以抑制的狂歡與愉悅。
其中的“會稽愚婦”指的是《漢書》中朱買臣的妻子。朱買臣是一位出身于會稽的貧寒之士,他早年以打柴為生,卻常擔著柴還不忘誦讀詩書。
這樣勤奮學習的朱買臣,其妻卻嫌棄他清貧無出路,便舍他而去。然而,朱買臣時來運轉,終得漢武帝慧眼識珠,擢升為會稽太守,一時風光無限。
這“會稽愚婦”四字,便成了后世對短視的棄夫之婦的代稱。李白在此也將世間那些淺薄無知、輕視英才的人比喻為“會稽愚婦”。
而把自己比作朱買臣的李白,此時就有西行長安、一飛沖天的萬丈豪情。這樣的描寫,把李白的那份自信與得意,描摹得惟妙惟肖,仿佛他已預見青云直上的輝煌未來。
最后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不僅是李白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更是他對世俗偏見的有力回擊。
所以這兩句,是李白用一種最自負的方式告訴世人:我李白自比管樂,豈是那些平庸之輩所能相提并論的?
這兩句詩不僅展現了李白那超凡脫俗的傲骨與豪情,更是勸慰看那些在迷惘之中的世人千百年,照亮了他們前行的道路。
辛棄疾曾言:“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這恰恰是對李白豪情萬丈、自信滿滿的最佳注解。
李白的豪情壯志如同滾滾江河般奔騰不息震撼著每一個讀者的心靈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永不褪色的瑰寶。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