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鋼叉,工人們抄起鮮葉倒入輸送帶。經過機采鮮葉分選機的振動和風力分選,單片葉、帶有芽頭和二三片葉的鮮葉被選出,它們將被加工成瓜片或烘青。其余的鮮葉經殺青、揉捻、烘干等工序,被用于新茶飲的工業用茶。
這套機采鮮葉分選機是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張正竹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成果。對于金寨縣五百里茶谷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陸本坤而言,他正是利用這個新裝備,充分挖掘茶葉的“價值”。
5月中旬,大別山區的名優茶采摘加工已經進入尾聲,但茶廠的生產線并未停工。在對茶樹修枝前,茶農們手持采摘機,采下還有“剩余價值”的鮮葉。陸本坤告訴記者,新鮮的嫩葉用作工業用茶太過浪費,且依賴人工采摘成本太高。畢竟僅一天,他就收了茶農4.8萬斤鮮葉。
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寧井銘告訴記者,他們團隊十年磨一器,從最初的單體裝備到初步連成一條生產線,再到生產線數字化控制,“我們的研制一步步貼合市場需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機采鮮葉的綜合效益。”寧井銘說,這套裝備選出的單片葉加工成瓜片茶,附加值提高了三倍;帶芽和二三葉的鮮葉加工成烘青,可以作為花茶的茶胚。
作為茶學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寧井銘所在的團隊十多年來堅持在生產一線深耕茶產業的科技賦能。
行走在大別山區,山區道路一側不時出現寫有“黃大茶”字樣的標牌。作為皖西夏秋茶的代表,黃大茶2010年在全國的產量不到1000噸。而去年,這一數據已經達到3萬噸左右,僅皖西就產出約三分之二。
寧井銘介紹說,皖西夏秋茶資源豐富,但由于效益低,茶農采摘和茶廠加工的積極性都不高,2012年,在實驗室主任宛曉春的帶領下,他們首先發現了黃大茶具有顯著的降血糖效果,繼而對黃大茶品質的形成、連續化加工技術、加工裝備和新產品開發等開展了系列研究。
“我們研制了一套悶黃裝備,通過數字化控制茶葉悶黃時的溫濕度等重要指標。”寧井銘說,這套裝備成果被轉化后,黃大茶質量穩定性得到保證,產量大幅提升。國內一家知名新式茶飲企業以黃大茶為原料推出的新茶飲受到市場認可,“據公開數據,其掛牌上市后的2天里就賣了300萬杯,消耗了近50噸鮮葉,茶農直接收入約25萬元。”寧井銘介紹道。
對黃大茶的深度開發,直接促進了茶農們致富增收。“以往采茶季主要是3月下旬以后的二三十天,如今夏秋茶有了銷售門路,茶農們的采茶時間延長到7月底,每畝茶園增收2000元以上。”陸本坤說。
在擁有40多年制茶經驗的陸本坤眼里,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路徑是清晰可見的,效益是明顯的。茶葉加工從土灶燒柴到燃氣替代,隨著電力的充足穩定供應,制茶電能替代成了新趨勢。
寧井銘說,隨著制茶“老把式”們漸漸老去,將“非遺技藝”數字化,實現優質茶的智能化加工是未來方向。近期他們研制出的優質茶智能化生產線,就利用了傳感器代替人工經驗對一些關鍵工序進行判斷,并實現自動反饋和調控。他希望未來茶葉加工能夠實現精準化,按需求定制,以“含科量”更高的新裝備助力茶產業的更新迭代。
策劃:張紫赟、湯陽
記者:水金辰
統籌:陳倩、聶毅
制作:吳萬蓉、韓文哲
鳴謝:國網金寨縣供電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