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印度洋咸濕的海風吹過迪戈加西亞島,六架B-2隱形轟炸機緩緩滑出跑道。它們的身后,是中東持續三十年的戰火,眼前,是收縮與掙扎的美國霸權新時代。
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次看似平常的軍事輪換,恰似冷戰后美國全球戰略的隱喻。1991年海灣戰爭,B-2首次亮相即摧毀伊拉克核設施,隱身技術震懾世界;2025年,同樣的基地,同樣針對伊朗核計劃,它卻被迫撤退。三十四年,攻守易形。
美軍說這是“裝備輪換”,但懂行的人嗅到了更深層的無奈。B-2的撤退,本質是美國軍工復合體的結構性矛盾:一架B-2的維護費用能養活三個非洲小國軍隊,而軍火商仍在游說國會采購更貴的B-21。當中國東風-26反艦導彈射程覆蓋迪戈加西亞,當伊朗無人機可 swarm 攻擊基地,美國不得不承認,單純技術碾壓的時代結束了。
值得玩味的是替換者B-52——這款1952年首飛的老轟炸機,經歷過古巴導彈危機,熬死了蘇聯圖-95,如今又成了美國“廉價存在”的象征。它的存活,印證了一個真理:大國博弈中,實用主義永遠比技術神話活得久。
更深一層看,這次換防暴露美國中東戰略的撕裂。一邊用B-52保持存在,一邊向阿聯酋狂賣14億美元軍火[citation:用戶素材],白宮既要威懾伊朗,又要避免直接開戰。這種“既要又要”,像極了特朗普一邊威脅對伊動武,一邊簽停火協議的矛盾體。
歷史總是押韻。2015年奧巴馬撤走中東航母被批“軟弱”,如今拜登撤B-2卻被包裝成“戰略彈性”。區別何在?或許只因中國崛起改變了規則——當美國把60%海軍力量調往亞太,中東便只能打折扣威懾。
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我們樂見B-2撤退。少一分前沿威懾,多一分談判誠意。畢竟,和平不是靠隱身涂層實現的,而是大國間的清醒克制。
#美國軍事戰略轉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