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2036年新發病例或增28%!老齡化與肥胖成“雙引擎”。
整理:靜心
在我國,2型糖尿病相關慢性腎臟病(CKD-T2DM)已成CKD首要病因,疾病負擔沉重,可患者知曉率不足20%、早期治療率低于50%,加之快速城市化中飲食生活方式改變、超重/肥胖率攀升、老齡化加劇,糖尿病腎病(DKD)防控挑戰愈發嚴峻。但目前國內相關研究尚有不足。
2025年4月,
Journal of Diabetes在線發表題為《1990-2021年CKD-T2DM負擔的趨勢與差異:一項基于人群的研究》的報告 [1] ,該研究 聚焦1990-2021年我國CKD-T2DM負擔變化并預測2036年流行情況,為精準防控指明方向。
圖1:文章發于
Journal of Diabetes
我國糖尿病腎病負擔加重,
轉型期防控刻不容緩!
DKD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以持續性蛋白尿和腎功能進行性下降為主要特征。該疾病不僅顯著增加腎衰竭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其高昂的醫療費用也已成為公共衛生系統的重要負擔。
研究指出,當前我國DKD防控面臨三重挑戰:一是快速城鎮化背景下,人口老齡化與糖尿病累積效應使老年群體患病風險激增;二是基層醫療機構篩查能力薄弱,2022年調查顯示縣域醫院尿白蛋白檢測開展率僅為63%;三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經濟發達地區終末期腎病(ESRD)患者透析治療可獲得性是欠發達地區的2.3倍。盡管《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等政策已明確糖尿病并發癥防控目標,但上述問題仍制約著政策落地效果。
本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負擔(GBD)2021數據,首次系統分析中國社會經濟轉型與糖尿病腎病流行病學特征的關聯。采用國際統一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mmol/L或降糖藥物治療史),嚴格界定腎臟損傷標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或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60mL/min/1.73m2持續3個月以上],確保研究數據的科學性與可比性。
我國CKD-T2DM流行、發病、預測全解析
本研究基于GBD 2021數據庫,對CKD-T2DM的疾病負擔進行了系統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疾病流行特征呈現“一升一降”趨勢(圖2)
研究顯示,我國CKD-T2DM患病人數從1990年的1189萬例增長至2021年的2091萬例,31年間增長75.8%,年均增長率達0.76%。這一增長趨勢與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及人口老齡化進程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絕對病例數顯著增加,但經過年齡標準化調整后的患病率(ASPR)卻呈現下降趨勢,2021年為1053.92/10萬,較1990年下降13%。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表明,在人口結構變化背景下,我國CKD-T2DM的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圖2:1990年和2021年中國CKD-T2DM患病率、發病率、死亡率和殘疾調整生命年的數量和年齡標準化率,以及1990年至2021年按性別分列的百分比變化
發病率持續攀升提示防控壓力加大
研究發現,2021年我國CKD-T2DM新發病例達35.4萬例,年齡標準化發病率(ASIR)為23.07/10萬,較1990年上升8%。Joinpoint回歸分析顯示,ASIR呈現三階段上升趨勢,1996-2021年間累計增長34.7%。這一趨勢可能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一方面糖尿病患病率持續上升為CKD-T2DM提供了龐大的高危人群;另一方面,診斷技術的進步和篩查意識的提高使得更多早期病例被發現。發病率的持續攀升預示著未來防控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疾病負擔呈現顯著的人口學差異(圖3、4)
在年齡分布方面,研究發現CKD-T2DM患病率在80-84歲達到高峰,發病率則在65-74歲出現首個高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患者在90-94歲年齡段表現出獨特的二次發病高峰,這一現象可能與男性更易暴露于代謝危險因素以及生存選擇偏倚有關。在性別差異方面,男性各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女性,2021年男性ASIR、ASMR和ASDR分別比女性高38%、52%和45%。這種性別差異提示需要制定針對性的干預策略。
圖3:中國CKD-T2DM疾病負擔的性別與年齡結構分析(2021年)。(A)患病率;(B)發病率;(C)死亡率;(D)傷殘調整壽命年。
圖4:按年齡組分列的患病率、發病率、死亡率和傷殘調整壽命年:1990-2021年趨勢變化。(A)患病率;(B)發病率;(C)死亡率;(D)傷殘調整壽命年率。
代謝危險因素占據主導地位
風險歸因分析顯示,代謝因素在CKD-T2DM疾病負擔中起決定性作用。其中高血糖貢獻了80.60%的DALYs,高BMI貢獻37.13%,兩者疊加效應顯著。此外,高收縮壓(5.13%)和低體力活動(7.22%)也是重要危險因素。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55歲以上人群中,高鈉飲食的影響顯著增強,這提示老年人群的飲食干預需要特別關注鈉鹽攝入控制。時序分析還發現,1990-2021年間除溫度相關風險略有下降外,其他代謝因素的歸因負擔均顯著上升,其中高血糖和肥胖相關DALYs增幅超過50%。
未來疾病負擔預測呈現分化趨勢(圖5)
基于現有數據的預測模型顯示,2022-2036年間我國CKD-T2DM疾病負擔將呈現明顯分化:一方面,ASIR預計將以年均1.3%的速度持續增長,到2036年達到20.37/10萬;另一方面,ASMR和ASDR則分別以年均0.8%和0.7%的速度下降。這種分化趨勢反映了我國醫療水平提升對疾病預后的改善作用,但同時也警示我們新發病例的持續增加將帶來長期的防控壓力。值得注意的是,預測顯示男性疾病負擔仍將顯著高于女性,這種性別差異可能持續存在。
圖5:CKD-T2DM負擔趨勢的預測(A)2036年前預測的患病率病例數和年齡標化率;(B)2036年前預測的發病率病例數和年齡標化率;(C)2036年前預測的死亡率病例數和年齡標化率;(D)2036年前預測的失能調整生命年病例數和年齡標化率
2036年挑戰來襲,精準防控“路在何方”?
本研究基于GBD 2021數據,系統分析了中國CKD-T2DM的流行病學特征和疾病負擔變化趨勢。研究結果顯示,雖然1990-2021年間ASMR和ASDR分別下降17%和22%,但疾病負擔總量仍在持續增加。2021年病例總數突破2091萬例,ASIR較1990年增長8%,且呈現明顯的性別和年齡差異:男性發病率顯著高于女性,65歲以上老年人群貢獻了62%的疾病負擔。
研究發現,CKD-T2DM的流行趨勢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衛生政策實施密切相關。1996年后發病率持續上升,這與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和糖尿病流行有關;2004年出現死亡率下降拐點,恰逢2003年啟動的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建設;2010年后疾病負擔加速下降,則與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實施相吻合
風險因素分析顯示,代謝因素是CKD-T2DM的主要驅動因素,其中高空腹血糖(80.60%)和高體質指數(37.13%)的貢獻最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環境因素如非最佳溫度對疾病負擔的影響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在老年人群中貢獻率達9.1%。出生隊列分析還發現,不同年代出生人群面臨的風險存在顯著差異:早期出生隊列(1901-1947年)因幼年營養不良導致腎臟發育缺陷,其患病風險是1980后隊列的2.3倍;而晚期出生隊列則主要面臨久坐、高熱量飲食等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風險。
盡管我國在CKD-T2DM防控方面取得顯著成效,DALY率降幅優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但預測顯示到2036年新發病例仍將增長28%。這提示我們需要建立更加精準的防控體系,重點包括:
1、加強代謝危險因素的綜合管理,將血糖、血壓、體重控制納入慢性病管理核心策略;
2、針對老年人群開展早期篩查和腎功能監測;
3、實施代際差異化的干預措施,對早期出生隊列強化并發癥管理,對晚期出生隊列重點防控不健康生活方式。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偏遠地區監測數據不足、診斷標準變化可能影響結果可比性等。未來研究需要整合多組學數據和真實世界診療信息,進一步完善疾病預測模型,為制定更精準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Wang Y, Gu S, **e Z, et al. Trends and Disparities in the Burde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due to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21: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Journal of Diabetes, 2025, 17(4): e70084.
責任編輯|小林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