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洪流中,我們總會在某一刻,忽然意識到命運的不可抗拒。”這是美的掌門人方洪波2022年回復被裁員工內網留言時寫下的文字。
三年后,疫情遠去,美的也已經走出泥潭。屬于方洪波的“某一刻”,卻似乎越來越近。
5月8日的一場內部會議上,方洪波再度被分析師問及企業接班問題。方洪波稱,已經有六七個可隨時接班的人了,“但現在不能告訴你,大股東我都還沒告訴他”。
方洪波認為,人年紀大了認知會退化,慢慢就會讓人討厭,卻依然不自知,甚至還以為受人喜歡。“我一定不會讓自己拖到那天。”他說。
1967年出生的方洪波,遠未到老得令人生厭的地步,卻已坦然談論薪火傳遞。作為對比,家電三巨頭中,格力的董明珠71歲,海爾的周云杰59歲,均比方洪波年長,卻看不到退居二線的跡象。
今年2月的一檔對話節目中,董明珠對俞敏洪說,已找到格力接班人,有三四個預備人員。但兩月后,董明珠再度當選格力非獨立董事、董事長,開啟執掌格力的第五個三年任期。
至于周云杰,這位海爾老兵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即已加入公司,2021年底才正式接掌帥印。在可預見的未來,周云杰并不需要考慮交接棒問題。
自從2012年8月接替何享健、執掌美的后,方洪波花了十幾年,將這家家電巨頭的年營收從1000億帶到了4000億元以上,穩居三巨頭之首,并從戰略、產品、技術、組織、人才、文化等維度全面重塑美的。方洪波時代的美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
與此同時,何享健家族及其他股東始終信任和支持方洪波。職業經理人鳩占鵲巢、創始人家族刀兵相向的黑色戲碼,并沒有降臨在美的身上。
然而,方洪波一直竭力避免將自己與美的畫等號。在公司內外,他都不希望成為人群聚焦和追捧的對象。
當格力高管說“看她怎么開會,都覺得很幸福”,員工在年會上唱“我媽就是董明珠”時,方洪波在上任之初就規定,公司內部直呼名字,比如可以叫自己Paul或波哥。高管食堂、電梯和獨立辦公室也被取消。
今年1月下旬,方洪波又在一份內部文件中要求,減少微信群、嚴禁各類喊口號;打工人習以為常的微信“舉拳頭”表情,也因形式主義而被叫停。
在公司外部,方洪波近年來出席過一些活動,比如今年4月初和蔚來創始人李斌對談,還砸出了“95%以上的加班都是形式主義的加班”的金句。但與日常上熱搜的董明珠,乃至今年兩會期間爆火的周云杰相比,方洪波在輿論場的熱度小了幾個數量級。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身處商界金字塔尖,方洪波不想要“觀眾”,結果也如其所愿。盡管頗受企業界和媒體推崇,但在更廣闊的輿論場中,方洪波幾乎談不上擁有“粉絲”,更不曾有“飯圈”“黑粉”這樣的企業家IP寄生品。
方洪波不肯被“圍觀”,或許源自一種獨特的清醒。
早在2012年接班時,45歲的方洪波說,自己只是美的歷史上的一個過客。十三年后,58歲的方洪波距離洞悉命運真相更進一步,甚至開始籌謀急流勇退。但從最新表態來看,方洪波從未停止自省,對于“粉絲”的警惕亦未曾稍減。
在個性、業績和股權等因素的交織下,方洪波有了遺世獨立的條件和資格,竭力禁絕內部吹捧、隔離外界圍觀,盡可能站在舞臺聚光燈之外。當企業家做網紅成為風潮的當下,方洪波仍然沒有“觀眾”。
A
企業家當“網紅”、成為企業營銷的主要載體,是自雷軍以降的商界風潮。一呼百應的企業家,利用個人的巨大影響力,主導品牌營銷、撬動銷量增長。相比之下,像方洪波這樣,不開直播、不造熱點的“老派”企業家,逐漸成為輿論焦點之外的“另類”。
但平時光芒萬丈的企業家,難免有馬失前蹄的尷尬時刻,即便雷軍也無法在輿論放大鏡的審視下,始終滴水不漏。當企業家遭遇輿論“反噬”時,企業營銷依賴個人IP的弊端就會顯現;相對應的,低調處世的方洪波,其價值就會被重新發現。
“學習雷軍好榜樣”的風氣,此前已經傳遞到家電圈。三位家電巨頭掌門人中,董明珠的個人形象頻繁“出街”,周云杰也在年初走紅后開設一系列社交媒體賬號。
唯獨方洪波按兵不動。沒有觀眾的方洪波,從來不是美的的營銷重點。
今年4月,方洪波在與李斌的交流中稱,美的“一定積極擁抱”個人IP打造,已經有一批80后事業部負責人開直播。但他認為,“做個人IP很耗時間,我還是希望自己有一些寧靜的時間,清空一下大腦。”
復盤方洪波掌舵美的的十三年,相比四兩撥千斤的個人IP營銷,他更喜歡以大刀闊斧的戰略和戰術動作解決問題。
方洪波接手美的之初,美的面臨營收和利潤雙降的危局。方洪波揮舞“砍刀”,一年關閉10余個工業園區和制造基地,裁員7萬余人,又把電器產品型號從2.2萬個砍到1.5萬個,SKU減少50%。
到2015年,方氏變革初見成效。美的營收恢復至2011年水平,利潤提升至2011年的3倍以上。“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初步扭轉后,美的重回增長曲線。
與此同時,方洪波帶領美的沿著“高端化”和“國際化”路線發起沖鋒。
美的2016年收購東芝白電,2018年又做了新品牌COLMO,“雙品牌高端化”戰略成型。方洪波再度顯露“大刀闊斧”的經營哲學,宣稱預算不封頂,“砸鍋賣鐵也要保障對高端品牌的投入”。
與此同時,美的把一部分研發和生產能力遷往海外,陸續設立20多個研發中心,以及23個生產基地,多于國內的21個基地。2024年,美的海外營收占比超40%。
但家電與房地產行業共振。國內房地產的大起大落,對家電大盤構成巨大挑戰。只靠降本增效、精簡SKU等手段,并不足以讓美的穿越周期。
方洪波開出的藥方是To B。2021年,美的將To B轉型升格為“第二引擎”,囊括機器人與自動化、樓宇科技、能源管理、智能出行等板塊。
美的很早就盯上了B端市場。其中,2016年斥資292億元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被視為這家家電巨頭征戰B端的標志動作。今年3月,美的發布自研的類人形機器人,計劃5月進工廠“打工”,下半年進門店做展示。
在另一條熱門賽道——新能源汽車,美的2018年成立威靈汽車部件公司,主要做電機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底盤執行系統等。目前,威靈已經與蔚來、理想、問界、東風等車企達成合作。
2024年,美的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包括新能源與工業技術、智能建筑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營收突破1000億元,貢獻1/4總營收。
方洪波“大刀闊斧”,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上一財年,美的寄予厚望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營收同比下滑7.6%,是美的主營業務中唯一下滑的板塊。
但同樣不難看出,當美的面臨挑戰時,方洪波多方籌謀、輾轉騰挪,從沒有將“當網紅”“CEO帶貨”作為唯一出路。
企業家對于個人IP的經營,可以帶動企業營銷,甚至成為支點、發揮杠桿效應。但一旦馬失前蹄,這種與個人IP強綁定的營銷手法也會帶來反噬。方洪波沒有“觀眾”,固然會失去了一些流量,但也獲得更自如的進退空間,并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戰略戰術和經營管理上。
B
久居美的一號位,方洪波選擇低調,沒有頻頻亮相、發聲,除了公司營銷策略和增長范式并不依賴其個人IP外,更關鍵的是他得到了創始人和投資者的雙重背書。
方洪波在美的持股比例不高。根據去年9月美的赴港上市的招股書,方洪波持股1.5%左右。相比之下,創始人何享健直接、間接持股近30%,仍為第一大股東。
不過,方洪波是何享健親自挑選、精心培養的接班人,深得何氏信任。同時,外部投資者也對方洪波信賴有加。
去年上市前夕,美的舉行臨時股東大會,選舉新一屆董事會和監事會,方洪波等人當選董事,何享健之子何劍鋒卻未位列其中。美的在公告中稱,所有候選人獲得了高比例的同意票。
另一方面,美的二十多年前就邁過了股份制改造的關隘,創始人與國資各得其所。2001年,隨著地方政府完全退出,美的徹底洗脫集體企業的元素,轉型為純粹的民企。
企業“出身”不明導致股權和利益糾葛,創始人與國資、地方鉤心斗角,歷來是中國初代企業家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在這一影響深遠的問題上,何享健、方洪波和美的是明智而富有遠見的,同時也是時代浪潮中的幸運兒。
方洪波身為職業經理人,不用為股權問題擔憂,經營企業可以心無旁騖。
他不需要“表演式工作”。移動互聯網、新能源汽車浪潮接踵而至,美的沒有造手機、造車,而是從智能家居和汽車部分角度切入,分一杯羹;到了企業家網紅時代,方洪波也沒有以身入局,只是讓麾下高管自行嘗試。
同時,他也不需要粉飾錯誤。2018年,方洪波公開表示,集團層面對高端品牌不重視、一直放養,最大遺憾是面對消費升級大潮無所作為,錯失高端市場。2023年,他又承認,美的前幾年大舉布局小家電是一個錯誤,因為這類產品生命周期短,“曇花一現,一年兩年就沒了”。
公司一號位公開“認錯”,同時又不會破壞公司戰略節奏和經營秩序,是方洪波和美的自行構建的“制度紅利”。不憚于暴露自身失誤的方洪波,依然可以牢牢掌控公司行進方向,自然無需通過向公司內外炫示權力威能,以穩固自身地位。
反過來,倘若職業經理人面臨地位挑戰,那么他們常常會不自覺尋求“證明自己”,反映到企業管理上,往往會操之過急,戰略毛糙、戰術激進。這既體現為公司業務擴張缺乏長期規劃,也折射在經理人喜歡當眾“表演”、醉心于“從不犯錯”的幻覺中。
二十余年前未雨綢繆的股權變革,讓美的與“婆家”厘清界限,也讓方洪波作為職業經理人有了施展空間。何享健家族和投資人的信任,讓方洪波不急于取得階段性勝利,而是穩扎穩打,在更長周期里試錯糾偏,摸索出大體正確的路徑。
十余年間,方洪波和美的當然犯過不少錯,錯失了不少機會。但總體上,方洪波做對的事情更多。尤其是多元化方面,美的相比同行取得了更令人信服的業績。
C
與雷軍、董明珠等人類似,方洪波同樣屬于魅力型企業家,面對利害攸關的重大問題時,頭腦清醒、殺伐果斷、敢于突破常規。盡管繼承何享健之衣缽,但方洪波絕非守成之輩。
早年間,在尚未執掌整個公司時,方洪波性格中剛硬的一面即已顯現。他曾將30多位大區營銷經理掃地出門,其中包括董事會成員的親屬。“該調整就調整,不換思想就換人,”方洪波彼時說。
此外,美的十余年間多次裁撤人員,有時牽涉數萬人。能夠與被“優化”者隔空共情,感喟命運之無常的方洪波,在具體的經營問題上并沒有心慈手軟。
但不同的是,方洪波始終竭力遏制這種剛硬作風的外顯,而是盡可能以低調謙和之姿待事待人,絕不追求成為萬千矚目的焦點。
時至今日,方洪波從未參加綜藝節目,從未外出講課、演講,也沒有個人代言。近期的公開出鏡,無非是應老鄉李斌之邀,為蔚來新車站臺。
相比之下,一些網紅企業家幾乎成了半個“綜藝咖”,另一些則忙著“調改”別人的企業,甚至開設了售價不菲的總裁班。
對外界矚目避讓不及的方洪波,自稱更喜歡自省。2017年接受《財富》采訪時,方洪波說自己常常捫心自問,“你是誰”“是否忘記初心”“是否背棄夢想”等,還引用了《小窗幽記》的“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格力電器舉行發布會,當場分發長達數十頁的材料,列舉美的“虛假宣傳、技術侵權、竊取對手商業機密”的證據。
面對戰火,方洪波要求美的員工“唾面自干”,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他認為,這件事情從長遠來看根本不值一提,而中國建立起成熟的商業文明尚需時日。
多年后,中國商業社會的風氣早已轉向“和氣生財”,企業掌門人的正面PK幾乎絕跡,至多是中層人員沖鋒在前。方洪波九年前的忍讓,似乎也換來了理想中的海闊天空。
然而,家電行業行進至今,市場已經極為成熟,各大巨頭的技術、產品、渠道等高度趨同,能夠PK的維度越來越少,增長速度也趨近于行業平均水平。反而是小米等后入局者,憑借創始人的巨大號召力,以及更富有侵略性的定價,不斷侵蝕老牌玩家的市場份額。
從絕對份額來看,新玩家尚不足以對家電三巨頭構成明顯挑戰。但“粉絲經濟”已經席卷手機、數碼和汽車圈,演進遲緩的家電圈,難保不會成為下一個被部分顛覆的對象。
多年來,不想被圍觀的方洪波,依靠一槍一棒的硬功夫,把美的帶到行業老大的位置,而這又反過來印證了方洪波不需要觀眾。
但如今,粉絲萬千的網紅企業家成為商業社會的新寵兒,家電行業內不乏模仿者。習慣安居聚光燈之外的方洪波,在新的時代浪潮面前,或許到了再度衡量“沒有觀眾”得與失的時刻。
畢竟,以“變”破局,而非固守舊城池,素來是方洪波執掌美的的哲學底色。
參考資料:
財富,《中國最成功職業經理人方洪波:殺手、隱者、夢想家和過客》
徽商,《方洪波:殺伐決斷一“書生”》
第一財經,《美的董事長方洪波:已有六七個人可隨時接班》
銀杏科技,《炮轟董明珠,揮手大裁員:“鐵血掌門”方洪波AB面》
中國企業家雜志,《美的方洪波給安徽老鄉“站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