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昊
東北解放戰爭時期,鐵嶺東部山區活躍著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勇武之師,這就是由沈(陽)鐵(嶺)撫(順)聯合縣縣委書記、保安團團長戴昊率領的沈鐵撫聯合縣保安團。在那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里,文韜武略、智勇雙全的戴昊,率部堅持敵后,英勇殺敵,南征北戰,屢建奇功。他那奮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貴品質,威震敵膽的英雄氣概,至今仍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
(一)
戴昊,原名戴福純,1909年出生于沈陽東郊古城子村。自幼家境貧寒,生活困苦,一家人生活全憑其父戴貴芳在鄉間行醫勉強維持。戴昊7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一家人生活無著,母親帶著他和妹妹來到沈陽小北關投靠其叔父戴香九。叔父家也不富裕,母親不得不出去做工以維持生計。
叔嬸見戴昊天資聰穎,就節衣縮食供他上了小學。讀書期間,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秀,經常受到師生稱贊。可是,戴昊15歲那年,母親又猝然病逝,他再也無力求學了。經人介紹到一家筆店當學徒,不久又考入電話局實習生傳習班,結業后就留在那里做了實習生。
1928年,戴昊20歲了。坎坷的童年生活,艱難的人生道路,使戴昊對社會逐漸有了認識。他關心時局,面對軍閥混戰,列強侵奪,國運不昌,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他和許多愛國進步青年一樣,苦苦地尋求著救國救民之路。他認為,中國要強大起來,必須加強軍事力量。出于這種想法,他毅然考入了“東北學兵隊”。“東北學兵隊”是一所陸軍初級軍事學校。在校期間,戴昊除了如饑似渴地學習各門課程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許多進步書刊,參加一些進步的社會活動。在這段時間里,他不僅增長了軍事上的才干,還擴大了知識視野。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戴昊不堪當亡國奴,隨一些青年學生輾轉流亡到北平。為了抗日救國,他在北平參加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結識了東北大學進步學生宋黎、張金輝等人。1932年初,他隨張金輝回到東北,在沈陽、遼陽等地從事抗日救國活動。他四處奔走,聯絡各地抗日武裝,襲擊日軍,爆破鐵路橋梁;組織發動學生及愛國進步人士,揭露日寇侵華罪行。1933年春,又同宋黎、張金輝等人組織起“中華青年抗日鐵血團”,戴昊以記者的身份為掩護,從事各種抗日活動,寫標語,撒傳單,使敵人日夜不得安寧。
1934年初,抗日組織遭到破壞。5月,為躲開日寇追捕,戴昊又回到北平抗日救國會總部。在繼續從事抗日救國活動的同時,他參加了總部成立的馬列主義讀書會。通過對馬列主義的學習,戴昊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一名具有愛國進步思想的青年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是年冬,地下黨組織根據他的要求和長期表現,接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他在黨的領導下,更加積極勇敢地戰斗在對敵斗爭的第一線。
1937年9月,華北已淪于敵手。黨為了組織各地抗日武裝,派戴昊等人到平西游擊隊工作。不久,這支隊伍改編為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戴昊任三總隊七大隊的指導員,跟隨部隊活動在阜平、淶源、昌平、宛平等地。1938年4月,淶源伏擊戰成功,重創日軍,聲威大振。8月,隊伍又改編為晉察冀軍區第三團,戴昊先后任敵工科長、組織科長、教導隊隊長、教導員和支隊政委等職。在長期艱苦的斗爭中,他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
1939年,組織上決定送戴昊到延安軍政學校學習。學習期滿,留在延安,先是在中央軍委,后又到中央機要部門工作。這時戴昊在政治理論、黨性修養以及軍事素質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抗日戰爭勝利后,黨中央決定抽調大批干部、部隊迅速挺進東北。1945年11月上旬,受黨組織派遣,戴昊從延安來到沈陽,被任命為沈陽區(今屬沈河區一部分)公安分局局長。不久,又被任命為沈陽市蒲河總區區委副書記兼保安大隊長。
1946年3月,國民黨軍隊占領沈陽后,向我解放區步步進逼,形勢日趨惡化。4月,中共遼寧省分委根據急劇變化的形勢和對敵斗爭的需要,決定把沈陽市蒲河總區的6個分區、鐵嶺東部的5個區及撫順北部的2個區合在一起,組成沈鐵撫聯合縣。吳繼周任縣委書記,戴昊任縣委副書記兼縣保安大隊長。縣機關設在鐵嶺以東的大甸子村。
沈鐵撫聯合縣的組建,標志著對敵斗爭進入了艱苦階段。聯合縣機關于1946年4月13日進駐大甸子村,該村是原鐵嶺縣八區所在地,處于東部各區中心,是平原與山區的接壤地帶。這里交通方便,進可攻,退可守,是理想的戰略要地。為了建立對敵斗爭的穩固根據地,縣委、縣政府確定了當時的中心任務:廣泛發動群眾,積極開展反奸除霸、清算地主的斗爭;努力擴充武裝力量;盡快把基層民主政權健全起來。經過努力,在不長的時間內,聯合縣的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各區、村普遍建立了民主政權;反奸清算斗爭轟轟烈烈;廣大群眾覺悟迅速提高,很快建立了一塊穩固的根據地。
沈鐵撫聯合縣地處中長鐵路以東、沈吉鐵路以北三角地帶的尖端,面臨著沈陽、鐵嶺、撫順三個重要城市,直接威脅著敵人在東北的指揮中心--沈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聯合縣的存在,使敵人感到嚴重不安。為了除掉這一心腹之患,國民黨軍隊、地方反動勢力向聯合縣發起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為了保衛根據地建設,保證后方發動群眾運動的順利進行,戴昊親率縣保安大隊,在前沿區主動出擊,在沈陽近郊至撫(順)清(源)兩縣交界處的三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開了機動靈活的武裝斗爭。
聯合縣組建不久,得知蒲河地區反動地主武裝“大會”死灰復燃,又以仲官屯為中心成立起“大會”,公開提出反對八路軍,反對民主政府。縣委決定對“大會”發出警告,勒令他們停止活動。但“大會”對我政府警告置之不理。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4月29日,戴昊率領保安隊夜襲“大會”老窩仲官屯,粉碎了這股反動地主武裝。接著,保安隊又在蒲河以北菜臺子設伏消滅國民黨新六軍青年遠征軍二〇七師一部,斃、傷敵多人。這是聯合縣建立后首次與國民黨正規軍交鋒,并取得了勝利。此一仗,對地方反動勢力是一個很大的震懾,仲官屯反動“大會”的殘余更加恐懼,紛紛悔過自新,并交出藏匿的槍支。5月27日,保安大隊又進至撫順地區,在章黨區土口子村設伏,截擊了敵人的運輸隊。
在此期間,我主力部隊和上級機關先后撤離,形勢越來越嚴峻,環境越來越艱苦。縣保安大隊個別人在緊要關頭經不住考驗,出現了叛變現象。一些戰士情緒消沉,甚至離隊逃亡,部隊減員嚴重。針對這種情況,戴昊在保安大隊內部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分期培訓部隊骨干,對干部戰士進行艱苦斗爭的思想教育。通過講政治、談形勢、作報告等形式,啟發大家覺悟,純潔隊伍思想,逐步穩定了部隊情緒。為了鼓舞士氣,振奮精神,戴昊為保安大隊編了一支隊歌,歌詞是:
“沿著鐵路,沿著山邊,到處都有我們的伙伴。我們活潑、忠實、勇敢,我們年輕的保安隊員,清算敵偽,減租減息,改善民生,發揚民主,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堅決保衛我們的沈鐵撫。”
1946年7月,縣保安大隊奉命改為沈鐵撫聯合縣保安團,并進行了集中整訓。戴昊親自動手制定訓練計劃,在部隊建立了政治教育制度和組織制度。整訓后的保安團人數增至600人,軍事裝備、政治素質都得到了提高。此時,縣委書記吳繼周調走,由戴昊代理縣委書記,仍兼任保安團長。
8月中旬,保安團整訓結束,又投入了緊張的戰斗。18日,駐鐵嶺的敵警察大隊及蔣軍一部共350人向我縣委駐地大甸子發起進攻,企圖摧毀我根據地政權。在戴昊指揮下,我保安團以兩個連的兵力在大甸子北山線麻地一帶設防,擊潰了前來進犯的敵人。9月上旬,為打開局面,擴大影響,開展邊沿區的工作,戴昊決定,保安團主力向沈陽外圍蒲河地區推進。在戴昊部署下,9月3日至4日保安團分南北兩路進至沈陽近郊柳條湖、劉千戶、鐵營子一帶,分別擊潰了沈陽警察大隊和地方反動“大團”的聯合武裝。9月5日,保安團一舉攻下蒲河。當保安團進入蒲河村時,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群眾走上街頭歡呼:“戴昊的隊伍又回來了!”這次行動,極大地震動了沈陽之敵,國民黨報紙驚呼:國軍安在!
保安團的主動出擊,給了敵人以沉重打擊,敵人視保安團為心腹之患,氣急敗壞地進行報復。9月10日,國民黨軍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下令駐撫順的敵六十軍一部,由會元堡、橫道河子出動,從東面步步逼進;又令國民黨遼寧省警察三個大隊,由沈陽、懿路、鐵嶺出發,分三路向我包抄;同時還令各地方反動武裝對我大肆襲擾。敵人來勢兇猛,很快占領了李千戶、催陣堡附近的大部分村莊。在這四面環敵,形勢不利于我們的情況下,戴昊沉著冷靜,率領保安團迂回穿插,尋打空隙,伺機打擊敵人。10月7日,在鐵嶺附近八里莊以南,保安團破襲中長路,使敵人列在我撤出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敵人占領了聯合縣全境。我各級民主政府被強行解散,大批村干部遭到殘酷迫害。敵人在各區都建起了“自衛隊”,雞冠山還駐扎了敵警察中隊。那些被打倒的地主惡霸瘋狂地進行反把倒算,白色恐怖籠罩了聯合縣全境。
我聯合縣保安團的去而復來,完全出乎敵人意料之外。為了打開局面,戴昊決定乘敵不備,拿下雞冠山、白旗寨、黃旗寨這幾處敵據點,建立穩固的立腳點。
12月10日拂曉,戴昊指揮保安團、武工隊按既定的作戰方案,兵分三路,向雞冠山、白旗寨、黃旗寨的敵據點同時發起進攻。敵人毫無準備,對突如其來的攻擊張惶失措。白旗寨一攻即破;雞冠山之敵聞風而逃;黃旗寨不打自潰。保安團乘勝推進,直插大甸子和宿老屯一帶。不到四天時間,一個東西長近百里的廣闊地區,又控制在聯合縣手中。當地群眾歡欣鼓舞,互相傳頌:戴昊的隊伍又回來了!聯合縣的干部又回來了!
1947年1月5日,保安團會同遼寧二分區八團及開原縣大隊,一舉攻克大甸子。之后,又相繼收復催陣堡、花豹沖、宿老屯等地,打開了工作局面。
保安團的節節勝利,使敵人惶恐不安,遂增派大批軍隊,向我瘋狂反撲。敵人制定了沈(陽)鐵(嶺)撫(順)開(原)“聯防計劃”,妄圖以軍事壓力迫我退出縣境。1月11日,駐開原的國民黨七十一軍八十八師一部,長途奔襲下韭菜峪村;13日,我保安團在二道溝子村遭到圍襲;2月24日,敵鐵嶺保安大隊及國民黨“交警”一部,竄至上韭菜峪、彎龍背、孤家子,同我保安團遭遇。在險惡的形勢下,戴昊率領著聯合縣的干部戰士,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采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迂回穿插,大踏步進退,聲東擊西,飄忽不定,連續粉碎了敵人五次合擊,艱苦轉戰在沈鐵撫這塊三角地區,成功地堅持了敵后游擊戰爭。
在東北解放戰爭的炮火中誕生的沈鐵撫聯合縣保安團,在團長戴昊的帶領下,經受了艱難困苦的考驗,并在戰斗中不斷發展壯大,成長為一支攻無不摧、戰無不勝的勇武之師。戴昊作風民主,團結同志,深得廣大指戰員的擁護。他努力鉆研毛澤東軍事思想,善于調查研究,勤于思索,每次戰斗后,都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因此,他參加的130多次大小戰斗,基本上打的都是勝仗。廣大干部戰士都贊譽他是智勇雙全的好團長。他們說:“我們的團長簡直是諸葛亮,能掐會算。領我們走,走得是時候,敵人準撲空;領我們打,打得是時候,保準能打敗敵人。”
戴昊十分注意抓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嚴格執行群眾紀律。他經常告誡戰士:“我們是在敵后作戰,是老百姓為我們提供食宿,他們是我們的親人。敵人離我們這樣近,沒有群眾的掩護,我們是無法堅持斗爭的。”他關心群眾疾苦,常利用戰斗間隙,組織戰士幫助群眾搞生產,因而博得了廣大群眾對這支隊伍的支持和信賴。無論部隊開到哪里,都有群眾自動趕來送情報、傳遞消息。危機關頭,經常能得到群眾的幫助和掩護。在堅持沈鐵撫敵后斗爭中,戴昊走遍了這一帶所有的村莊,踏遍了這里的每一寸土地,與沈鐵撫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廣大群眾也從戴昊的言行中,加深了對共產黨的認識和了解。
戴昊品德超群,才華出眾。工作環境再艱苦,都堅持天天寫日記。從保存下來的厚厚的日記本中,可以看到當時環境的險惡,生活的艱苦,也看出一名年輕指揮員的品德和才干。戴昊每次講話或作報告,從不讓別人代寫稿子。他的寫作水平很高,是當時難得的“秀才”。1946年10月3日,為教育部隊,他寫了一篇“部隊所處環境與發展簡史”。1947年9月8日,他寫出了“沈鐵撫聯合縣保安團一年多的軍事斗爭總結”。這篇近萬字的文章,無論從理論上或軍事實踐上都是難得的上乘之作。1948年,他還寫出“軍事工作總結”、“練兵與戰斗的經驗”,受到上級首長的高度重視。
(三)
1947年10月,聯合縣保安團奉上級指示,編為遼寧省獨立一師二團,戴昊任團長,仍然負責聯合縣轄區的防務。是年底,遼東軍區召開了慶功表獎大會,嘉獎堅持敵后斗爭有功的部隊、干部。會上,沈鐵撫聯合縣保安團記集體功一次,得獎旗一面;團長戴昊被授予英雄獎章,記大功兩次。遼東軍區副政委劉瀾波在嘉獎會上講話指出:“有功單位和干部,英勇頑強,堅持敵后,打擊敵人,支持群眾斗爭,配合主力部隊,為反攻敵人打下了有利基礎。”與此同時,《遼東日報》以“戴昊同志率部堅持敵后,完成任務”為題,報道了戴昊及保安團的事跡,號召全軍向他們學習。
1948年10月17日,戴昊奉命率二團開往吉林,準備截擊從長春外逃之敵。19日,長春守敵投降,二團又驅兵南下,參加了解放沈陽的戰斗。
1948年11月2日,戴昊的家鄉沈陽解放了,他多年的愿望實現了。為了解放全中國,11月8日,戴昊告別了家鄉父老,率隊隨軍南下,投入了平津戰役。接著又沿平漢路長驅南下,一路勢如破竹,迅速進入湖北北部。1949年5月武漢三鎮解放,戴昊率部進駐武漢。
因長期戰斗,環境艱苦,戴昊積勞成疾,終于一病不起。雖經千方百計搶救,但因醫療條件的限制,未能奏效。在紅旗即將插遍全國的時候,在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的前夕,1949年7月20日,戴昊離開了人世,時年40歲。
如今,戴昊長眠在湖北龜山腳下的烈士陵園里。他的名字不僅刻在墓碑上,也刻在沈鐵撫幾十萬人民的心中。他的光輝事跡,如同北斗星光,永遠閃爍在沈鐵撫的上空!
你若喜歡,請點下面 專輯 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