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解放北路有“東方華爾街”的美譽,這條全長2300米的道路上百年建筑很多,能走進去參觀的只有兩個,一是中國銀行博物館,一是天津郵政博物館。后者是在大清郵政津局舊址上辟建而成的,歐式風格的建筑掩映在一片青蔥之中,顯得格外寧靜。
走進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信差快馬加鞭送信的雕塑,下方刻著“1878年3月23日”的燙金字,正是在這一天,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家仿西方模式的郵局書信館“海關書信館”正式開放,對于中國郵政來說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博物館分為序廳、郵驛與其他通信組織廳、郵政廳、集郵廳,展示著大量實物,其中秦漢時期的“車轍石”、唐代“磚畫”、清末“總理衙門”實寄封和我國歷史上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都相當珍貴。
復制件魏晉墓畫像磚《驛使圖》生動再現了距今1600多年前,策馬飛奔在古絲綢之路上的郵驛形象,這幅圖作為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而被人熟知。
雕像還原了李鴻章和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指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在天津、北京、上海、牛莊(營口)、登州(今煙臺)五口進行郵政試辦的場景。這一事件是我國郵政事業發展的重要起點。
“津海新關”匾額為復制品,其上字體蒼勁沉穩,為李鴻章題寫。
每一張貼著郵票、蓋著郵戳的信封內都是不同的書信,有牽腸掛肚的家書,有情意綿綿的情書,有規矩正式的公務函,每一封書信都可以演繹出一段故事。
館內展示了不同年代的郵戳,清代尤其多。它們經歷百年時光,靜靜訴說著清代郵政的演變歷程,顯示著每個時期的獨特特點。
古老的建筑本身就帶著濃郁的時光氛圍,木地板在腳下發出輕微響動,燈光昏黃,一件件文物和一張張褪色的照片穿越時光,仿佛拉著人們走進一段沉靜的歷史中。
電子產品滲入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手寫的書信和綠色郵筒越來越少見,打卡天津郵政博物館卻能感受到郵政曾經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感受到書信中的溫度和郵戳帶來的儀式感。懷舊,不妨從天津郵政博物館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