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黃宏那年去臺灣演出,團里人都想著排練、演出、吃點好的、買點便宜貨。
他倒好,拎著一顆心,惦記的,是一個活在傳說里的人——張學良。
他不是去采風,也不是去拍紀錄片。
他是想見個人,一個他從小在故事里聽到大的名字。
東北人都知道,張學良,東北少帥,張作霖的兒子,西安事變的主角,被軟禁了大半輩子,最后飄到了臺北。
黃宏說,他小時候就聽大人講,張學良是咋樣帶兵的,是咋樣和蔣介石干上的。
那時候聽得熱血沸騰,覺得人得有點擔當。
到了臺北,他特意打聽到了張學良住的地方,一棟不高的小樓,門口也沒崗哨,也沒警衛,低調得讓人有點心酸。
黃宏按了門鈴,開門的是張學良的隨從,過了一會兒,老頭出來了。
灰夾克,茶色眼鏡,頭發稀疏,臉上有點老人斑。
黃宏愣了下,說實話,他腦子里裝的那個“少帥”,和眼前這個人,差得有點多。
可就是這個人,幾十年前,差點兒把中國歷史的舵盤擰了個方向。
張學良請他們進了屋,客氣得很。
黃宏一看氣氛不那么拘謹了,就換上了東北話,想拉近點距離,說實話,東北人見東北人,不說家鄉話都別扭。
張學良聽了直樂,說:“別祝我高壽了,再高壽就成老妖精了。”一句話,全屋人都笑了。
笑歸笑,黃宏沒忘正事。
他表演了段小品,講的是打電話泄密的事,張學良聽得津津有味,時不時還“哎喲”一聲,笑得前仰后合。
可一說起東北,屋里就靜了。
黃宏看準時候,說了一句:“少帥,老鄉都惦記您呢,大帥府現在粉刷得可亮堂了,都盼著您回去看看。”
張學良沒說話,沉默了。
那一刻,屋里連落地鐘的滴答聲都清晰得嚇人。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輕輕說了句:“我眼睛不太好,就寫個名字吧。”
黃宏遞過去一張紙,張學良穩穩地寫下了“張學良”三個字。
就這三個字,黃宏拿回了大陸。
有人問他,張學良沒寫句啥話?黃宏搖頭,說:“他想說的,寫不下。”
這事要從東北說起。
張作霖在東北那會兒,奉系軍閥,說白了,地盤大,手里有貨,鐵路、礦山、糧食、軍隊,全是一手抓。
東北那塊地兒,早就有了工業雛形,人口也多,資源也富。
張家父子把那片地方治理得還算有模樣,至少比當時中原那一鍋粥要強。
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張學良剛接班,局勢一團亂。
可他沒往后縮,而是把東北的旗子換了,歸了當時的南京政府。
這一招叫“東北易幟”,也算是他人生第一次站在了歷史的風口上。
可光有決斷不行,1931年,日本人鬧事,打響了九一八。
張學良沒打,選擇了退。
有人罵他懦弱,也有人說他是顧全大局。
可東北三省說丟就丟了,工廠、鐵路、兵工廠,全進了日本人口袋。
老百姓心里那個恨,不是一天兩天。
張學良心里明白,他這一退,背了多少人情債。
可他沒躲,1936年,聯合楊虎城把蔣介石扣了,逼著他聯共抗日。
西安事變震驚中外。
張學良那時候說:“我愿意為國家背這個鍋。”
蔣介石后來放了他,但沒放他自由。
從那以后,他被軟禁,幾十年沒再踏過東北一步。
臺北那棟小樓,是他人生最后的落腳點。
他活得久,活得清醒,也活得窩囊。
聽說大陸那邊每次提到他,都帶著點復雜的味兒。
東北人罵歸罵,但一提起他,又有點心疼。
張學良也不是沒想回家。1945年日本投降,他以為能回東北,飛機降落在臺北松山機場,他以為只是暫時。
結果,這一暫時,就是一輩子。
后來,他的侄女張閭蘅說,張學良自己也說過一句話:“我回東北,情感上受不了。”不是怕丟人,是怕心疼。
1990年他終于恢復自由,但那時候他已經老了。
三年后,黃宏見到他,再往后,他就基本不再見外人了。
2001年,張學良在檀香山去世,享年101歲。
沒有回過東北,沒有見過大帥府的新門匾,沒有走在沈陽的街頭,沒有再吃過一口家鄉味。
那張寫著“張學良”的紙,現在黃宏還留著。
他沒說那張紙值多少錢,也沒說那三個字代表什么大義。
但他知道,那是少帥寫給東北老鄉的最后一條“口信”。
有時候話太多,不如沉默。
張學良那天沒落淚,可屋里的人眼圈都紅了。
《黃宏李金斗等回憶少帥:“我親眼見到了張學良”》,生活時報,謝言俊、蘇文選
潘志:《奉系軍閥時期的東北經濟開發》,《黨政干部學刊》,2016年第10期
蔣文祥:《張學良與東北鐵路建設》,張氏帥府博物館會議資料,2019年
黃宏:《我的運就是“走”出來的》,《北京支部生活》,2000年第1期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