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僅持續幾天的印巴空戰,卻撕碎了印度“軍事強國”的偽裝,更讓西方發現一個殘酷真相——中國武器體系已實現代際碾壓。當巴鐵用殲-10CE擊落多架陣風、梟龍摧毀S-400時,莫迪的“軍事神話”一夜崩塌!而美國則緊急重審對華技術封鎖。
據環球網報道稱,5月7日的印巴空戰徹底改寫了現代空戰的規則。巴基斯坦軍方公布的衛星圖像清晰顯示,其JF-17“梟龍”Block3發射的CM400AKG超音速導彈,精準摧毀了印度耗資15億美元引進的俄制S-400防空系統發射車。更令全球震驚的是最終的戰損比——巴方殲-10CE搭載霹靂-15導彈,在超視距空戰中擊落多架法國陣風與1架蘇-30MKI,而自身零損失。
這場戰斗不僅讓印度“南亞霸主”的人設轟然倒塌,更暴露了一個顛覆性事實:中國出口的“低配版”武器,已能碾壓西方頂級裝備。
莫迪政府試圖掩蓋陣風戰機被擊落的丑聞,但法國達索公司的技術顧問通過殘骸分析確認了戰果。印度網民憤怒質問:“花88億美元買的陣風,為何敵不過巴鐵的‘中國制造’?”
這種被欺騙感直接沖擊了莫迪的政治根基,他長期鼓吹“印度軍力全球第四”,如今卻被軍費僅有其八分之一的巴基斯坦用中式體系完虐。更諷刺的是,印度曾放話“一架陣風打五架殲-20”,現實卻是連殲-10CE都招架不住。
這場空戰的真正啟示在于,現代戰爭已從“武器對決”升級為“體系對抗”。當中國用預警機、防空網、導彈鏈編織成天羅地網時,西方還沉迷于“戰機代差”的舊劇本。
印巴上空的小規模交鋒,卻是全球軍事霸權更迭的序幕。
美國五角大樓的緊急評估報告同時也泄露出了美西方的深層焦慮。
巴空軍“絲路眼”預警機與紅旗-9防空系統構建的信息化網絡,實現了對印軍戰場的單向透明。這套中國出口的“簡配版”體系,竟能指揮殲-10CE在190公里外鎖定陣風,140公里外發射霹靂-15率先擊殺。
相比之下,美國F-35項目拖延20年仍未解決數據鏈兼容問題,暴露出西方軍工“重單體性能、輕體系協同”的致命短板。
這場空戰對地緣格局的沖擊也遠超美國預期,印度本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棋子,但印軍的表現讓白宮開始重新評估“利用價值”和“對華戰略”。
據《金融時報》披露,美國已暫緩向印提供F-35的談判,轉而研究如何破解霹靂-15導彈的制導技術。
更令西方絕望的是,殲-10CE僅是中國空軍的中端產品,其后還有殲-16D、殲-20等至少六款更先進戰機。
埃及和土耳其軍方已緊急調整采購計劃,土方甚至考慮放棄部分歐美標準,在“可汗”戰機上兼容中國導彈接口。
回看印巴三次戰爭史,此次空戰首次出現“防御方技術反超”的轉折。
1965年印度用英美戰機壓制巴軍,1971年蘇聯武器助印取勝,但2024年中國裝備讓巴鐵首次掌握代差優勢。
這種逆轉直接反映在軍貿市場,SWIFT數據顯示,中東國家對中國武器的信用證開立量同比激增300%。某阿拉伯軍官直言:“我們不要PPT上的參數,只要經過實戰檢驗的‘中國方案’。”
眼下南亞火藥桶仍處臨界點,雖然停火,但是印度仍然威脅稱“如果在發生新的恐怖襲擊事件,將對巴基斯坦發動新行動”。
可我們都知道,克什米爾的爭端遠沒有結束,指不定哪一天又打起來了。巴基斯坦在真正見識到中式武器的威力后,表示要購買更多的殲-10CE。而印度則傾向購買更多的五代機。
在莫迪撂下狠話之后,巴基斯坦媒體透露了一個消息:巴方政府包機連夜飛抵北京尋求戰略協調。
雖然巴基斯坦并沒有透露此行目的,但有消息人士透露,巴軍方目前也在想一個問題:是繼續增購殲-10CE鞏固現有優勢,還是攢錢買殲-35實現“跨代壓制”?
若選擇后者,印度將徹底喪失對巴空襲的主動權。而美國則真的要“愁死了”:繼續技術封鎖只會加速中國自主創新,放開管制則可能失去最后的技術壁壘。
但是,不管美國怎么辦,結局都是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