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地鐵部分行程較長的線路中,乘客自行攜帶小板凳在車廂內插空就座的情況時有發生。乘坐行程較長的線路確實非常耗費體力,但自行攜帶小板凳不僅會阻擋其他乘客通行,占用較大車廂面積影響其他乘客站立,同時在晃動的車廂內也容易自己跌倒或絆倒其他乘客。為此,上海地鐵多次發文,呼吁廣大乘客勿做“板凳族”。
但站在個體的角度,成為地鐵“板凳族”,也是長距離通勤路上舒緩疲憊的無奈舉措。當乘客在早高峰的沙丁魚罐頭中站立超過90分鐘,生理極限的突破會模糊道德評判的標準。板凳族的出現,本質是個體想辦法填補公共服務的供給缺口——在休息“剛需”面前,“1張板凳占據的空間相當于3位乘客的站立空間”“板凳族的存在會大幅提升緊急制動引發的碰撞事故概率”“車門區域‘板凳圈地’將使疏散效率大幅下降”這些維護通行權的表述,就很難發揮實質作用。
“板凳族”之所以引發集體安全與個體權益的不休爭論,規則模糊也是重要因素——現行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并未明確禁止攜帶折疊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管理陷入“法無禁止即可為”的灰色地帶。盡管上海地鐵2023年10月處理76起攜帶小板凳事件,但勸導為主的柔性執法難以形成威懾,再頻繁的廣播提醒也只是呼吁。當運營方自己也在人性化服務與安全管理之間左右搖擺,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劇公眾對此事的認知混亂。
在沒有明確禁令的情況下,禁止或放任都不是正解。首先要承認“板凳族”存在的合理性——在9號線、11號線設計之初,所涉郊區范圍的居住人口遠沒有現在密集,在交通配套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增加軌道交通的發車班次,提升單位時間運力,才能從根源上降低乘客對自帶座椅的需求。
其次,通過局部改造優化地鐵車廂內部空間,比如在部分線路車廂中部劃定“無站立區”,允許乘客在該區域使用便攜座椅或短暫休息,同時保留兩側通道供通行。即通過分區管理策略,平衡休息需求與通行安全。
總之,當我們在早高峰的地鐵里看到折疊椅展開的瞬間,不該只看到個人與規則的對抗,而是城市化進程中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的錯位。解決板凳族困局,需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在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中尋找平衡點,如何讓每個奔波的身影都能保有尊嚴,讓公共安全紅線不被逾越,這是超大城市治理應有的溫度與智慧。
原標題:《誰也不是天然想當“板凳族”》
欄目主編:簡工博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謝飛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